25歲華僑羅允正烈士為越南留下春節必唱歌
文章來源: yuanyuan882013-02-08 18:20:01


華僑羅允正烈士為越南留下春節必唱歌

作曲家羅允正,廣東東莞人,小時候家裏叫他阿開,後來他作曲也取名Lohoi, 正是羅開的粵音。

羅開1920年出生於會安,羅家琴棋書畫是幾代人的愛好,尤擅長音樂。羅開長大的時候,家景已不如以前了,他幼時讀了私校初小,十來歲自己補習法文,由於聰慧,他的中法文都可以閱讀和書寫,至於音樂,他也像他的父兄們那樣能彈奏各種樂器,但都是自己摹仿別人和獨出心栽彈奏的,並沒有受過專門的訓練,然而他很早就能彈一手出色的曼陀鈴琴。他少年時愛上了那些法國的電影流行曲, 這些歌曲多是輕快諧趣的,為他後來的作曲典定了歡樂的因素。

在他十七八歲的時候,中國爆發了對日抗戰,海外華僑青年的熱血為之沸騰,而這些日子裏許多優秀的抗日進行曲不斷傳來,羅開在一個救亡青年團體裏領導著音樂部門,這些雄壯的歌聲充實了他,使他的曲風由諧趣變為莊嚴,他開始為團體作了一二首進行曲。其時日軍進入了越南,羅開不顧自己的體弱多病,參加了抗日幕後工作,到處奔波席不暇暖。同時他對音樂的熱愛依然,在西堤,他跟一些華僑音樂教師與前輩研習了一些西洋古典音樂。他不隻研習樂典,而且喜歡采錄民間音樂,在寮國時候,他記錄了寮國的民間歌舞樂曲,在那黑暗的日占法屬地區,羅開已獨具慧眼地研究了山地民曲。那幾年日軍在世界各地戰場漸漸失利,便對淪陷區施以日益猙獰的恐怖手段,羅開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堅持抗日,他於1945年初被日軍逮捕,經過了幾個月恐怖的獄中生活,日軍眼看著戰敗的日子快要來臨,便在一個春夜裏,把獄中十位青年解到蜆港機場附近荒原叢莽的福祥山,日軍掘了坑,然後用大刀一個個地砍殺埋在一起。抗戰勝利後,人們把十烈士的骨骸掘起,隆重移葬於會安郊外的清明亭旁,建築了十烈士墓,永為世人瞻仰與憑吊。

《青年和青春》是羅開最後也是最好的曲子,這時他才25歲,充滿了對光明歡樂的追求,然而他隻活到了25歲。但他的名曲卻經久不衰,為越中樂手們經常演奏。有一位越南詩人由河內南來路經會安,為《青年與春天》填上了越文詞,詞中盡是歡樂迎春之意。其後羅開的舊友葉傳華從祖國抗戰後方歸來,他以大後方文壇的詩風,又為之填了中文詞,中文歌詞反映出羅開當時的思想與抱負。

西貢電台經常播放這支充滿青春活力的歌曲,這首歌是越南過春節必唱的歌曲,但能聽到的版本都是越南語版. 網友點園園唱一版中文填補這個空缺因為羅允正是中國人,他們找來了伴奏,伴奏不算太理想,裏麵有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