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教育係統出了問題,不是理科生的問題
文章來源: 潤濤閻2011-02-18 07:43:31
----與悟空孫商榷

潤濤閻


悟空孫網友撰文說,在美國發生的中國留學生殺人十個案件都是理科生,便由此推出是文理科分開造成的後果。本人認為這個看法值得商榷。

在美國,殺人或自殺的理科生多,因為理科生留學的比例高很多,估計高10倍都有可能。按照高十倍的數字計算,殺人的十個人,應該有一個文科生。所以,即使一個沒有,跟有一個也不是太懸殊。要是以後接著發生殺人案件,到100個人的時候,說不定就有不少文科生出來了。

事實上,根據國內統計,國內大學生自殺率文科生高於理科生。但如果不考慮大學生,高中生和高中生以下的畢業生中,女性自殺的比例高於男性,但在大學生裏男性高於女性。

文理科分開不好,但這是否就是殺人或自殺的原因,值得探討。大聖的文章,理論上講得通,但有一個問題:中國的文科教育,也沒有人文教育,也沒有人道方麵的教育,都是為了高考作文而學習,大學就是為了拿個文憑。黨的政治課教育想培養出來的人才說到底就是要培養聽話的將來能幹活的工具。不論是理科生還是文科生,在國內的教育體製下,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人文甚至理性教育,都屬於地地道道的功利教育,都是混碗飯吃的途徑。即使文理不分開,隻要是高考分數定終身,就不會阻擋盧剛、李天樂這樣的殺人案件發生。您也許不信,我絕對相信。而且越是名校,父母在推孩子隻讀書的力量就越大,孩子的畸形心理發育就越嚴重。

中國的教育,不是讓學生懂得社會學知識,因為那樣就是培養黨的掘墓人,所以,黨不幹。關鍵還是黨這個毒瘤。一黨專政才是根本的根本。我寫的前文隻是想說,在這個體製前提下,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好一點。在海外,也有不少中國人按照國內的教育方式培養孩子的。

習慣的培養要從娃娃抓起,這個,沒有爭議。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社會學家研究出中國的孩子與其它國家的孩子在習慣上、性格上有何差異,但澳大利亞的對比研究發現中國的孩子嚴重缺乏自製力。而很少中國人包括海外的學者明白自製力(SELF-CONTROL、SELF-DISCIPLINE)是難能可貴的品質。卻乏SELF-CONTROL的人基本上個個都是IRRATIONAL,EMOTIONAL AND IMPULSIVE。一旦心理出了問題,加上人生觀的扭曲,自殺或殺人也就順理成章了。統計表明:中國的青年人自殺率世界第一。

自製力缺乏是第一步。沒有了自製力,也就在父母與老師的壓力下隻讀書,讀死書,因為幹別的不舒服。不幹別的,就以為讀好了書考高分就是老子天下第一了。在溫室裏長大後,就抱怨別人不像媽媽那樣給自己築造溫室。一旦遇到挫折,就爆發,就報複,就殺人。但最原始的原因是童年時沒有經曆過苦難,在溫室裏泡大。古人雲:溺愛孩子就等於殺子。再加上政府不想培養有獨立思考的自由主義者以延長一黨專製的製度,這樣的孩子,越是分數高,越是名校出來的,就越沒有人文思想和道德情操,甚至以自己為中心,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所以,學哪個學科沒啥差異。反正讀書都是為了錢途,根本不考慮人活在世上的本質是什麽這類問題,整個社會都是以掙錢多少來衡量成功與失敗。名校培養出來的官員清一色貪官汙吏,培養出來的教授很多都是騙子,甭管是文科畢業的還是理科畢業的,遍地貪官汙吏,處處學術造假,就說明了這個問題。當年剛剛開放出國留學時,北大的一位領導預測,北大培養出來的學生去美國留學,30年後就會有三五個諾貝爾獎得主。30多年後的今天,三五個得主竟然大變活人般變成了殺人犯。可見,沒有情商,智商的發揮也受到嚴重限製。

古人把才與德的關係說得非常清楚了,讀書好的人與沒有讀好書甚至沒讀過書的人分為四類:

有才無德;有德無才;有才有德;無才無德。 

可見:才與德不平行,也不互斥。按照對社會的危害來說,其排位是:

有才無德>無才無德>有德無才>有德有才

也就是說,名校即使錄取不到有德有才的,那也不能錄取有才無德的,因為這些人比無才無德的糟糕,對社會的危害更大。在“無才無德”與“有才無德”中選擇,北大清華應該選“無才無德”的,至少比“有才無德”的對社會的危害更小。即使都是貪官汙吏或學術騙子,其程度有差異。

記得李宗仁在他的回憶錄裏評論蔣介石時有一段算數式“量”的描述。他說,人的才能要永遠低於道德,道德要永遠高於才能。做不到這一點,就是可悲的,一旦有權便禍國殃民(25年前讀過他的回憶錄,大意如此,並非一字不差)。

中國名校錄取的學生與德、修養無關,這才是教育的悲哀。隻看分數,就是隻認同智商,而對情商不屑一顧。而即使對於個人成功來說,情商要比智商重要得多,跟別說缺乏情商培育而引發自殺、殺人、造假、腐敗這些社會問題了。

那什麽是良好的教育呢?良好的教育與是否畢業於名校無關。

“一個人如果從來沒有感受過仁愛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真理世界,從來沒有一本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人生問題,從來沒有一個讓他/她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體育運動,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曆和體驗,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讚歎……………那麽,他/她就沒有受過真正良好的教育。”

上麵這段話引自於菲利普 B . 澤裏庫

一句話,麵對逆境時你不能從容,遇到困難時你不能微笑,遭受不公時你不能淡定,不認同勞動光榮而隻知道索取不積極奉獻,那你就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這與你是哪所學校畢業的無關。學校的名聲隻是你的衣服,看上去華麗,一旦接觸才知道內在的價值。不誇張地說,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的技校,還沒有大學。大學的特征是能培養有獨立思考能力、有人文精神的人才,而非有操作技能的理工科機器人和人雲亦雲給當權者拍馬屁的奴才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