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地,適度地,在教育中使用冷熱暴力
文章來源: 無為熊2010-05-31 09:40:42


看到這個題目,估計一群愛心泛濫的母親們要發作:不管怎麽說,使用暴力就是不對。(我等著挨磚)

自已感覺,北美生活與中國相比,更寧靜,更和平,更有秩序。很多事情無需吵吵鬧鬧,打打殺殺就可溝通、解決。

為了維持這樣秩序,北美人從小到大都受著這樣的教育,要和平,不要暴力,法律、社會輿論也在如此引導大眾。

這隻是事物的一方麵。

兩個人有不同意見,開始互相說服對方,希望對方接受自已的意見。這是爭論。(第一階段)

說著說著,聲音開始大了高了,不是比誰更有理,而是比誰的嗓門更高。爭論變成了爭吵。(第二階段)

再往後,推推攘攘,動手動腳,比嗓門變成了比力氣。(第三階段)

以上三個階段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夫妻間,同事間,孩子間)。雖然第三階段的情形在成人間不多,在孩子間,很容易看見上述完整過程。

在我們所生活的社會中,充許、鼓勵第一階段(言論自由),從禮儀上反對第二階段,從法律上製止第三階段。也就是說,當某人試圖用力量(或者說暴力)去讓對方服從時,警察來了(更強大的暴力代表)。

前幾天看美國偶象,有個人唱完了,賴著不走,三個保安衝上去按倒在地,然後脖子上套個圈拉出去。照理說,這個人還沒用暴力,僅是違背表演規則,就被如此對待,而且被公開在電視上。事後好象也沒誰譴責這樣的暴力行為。

在生活中,普通老百姓可以遠離暴力。但當他進了軍隊,警察局,有一係列的專業訓練讓他成為暴力專家。為什麽?

和平的另一麵就是暴力,秩序需要暴力維持。

在街上巡邏全副武裝的警察,天空上不時飛過的正在訓練的戰鬥機,都在提醒我們,在這個和平社會,暴力是無處不在,是它在維持著這個社會的秩序。

父母是家庭秩序的維持者,老師是學校秩序的維持者,能離開暴力嗎?
不可能。

請不要狹隘地理解暴力一詞。一般人會把它理解成粗暴地使用力量,強迫對方。自從有了“冷暴力”這一詞後,暴力的外延已大大擴展。準確地說,隻要強迫,無論言行,就和暴力沾邊。

兒子生性好動,有點野。有一次在幼兒園,他爬上櫃子頂上,老師叫他下來,他不聽,抱他下來,他拳打腳踢,把老師的肚子踢疼了,其他老師上來,按手的按手,抱腳的抱腳,才搞定他。

老師的行為是一種強迫,已經包含了暴力因素,也證明了說服教育並非萬能(我並非反對說服教育,也主張應以它為主)。接孩子時,老師告狀,有警告意味,如果孩子總是這樣,我們就不收了。

我很想問她:不是說在北美,教育孩子是國家的責任,孩子不屬於父母而是屬於社會麽?在教育問題上,你們是考了執照的專業人士,我們充其量隻能算是diy(業餘愛好者),怎麽你們管不了,反而要我們管?

我覺得她話裏的潛意是,幼兒園管不了,但你們家裏可以管。在一片以非暴力為主流的時代裏,作為公共場所的學校,其強製手段是極其有限的。幼兒園主管再三向我們強調,在這裏,timeout 最多隻有一二分鍾,任何情況下,不會把孩子單獨隔離在一個封閉的空間。

是否在學校對孩子使用體罰在北美一直有爭議,很多老師直到現在還在要求恢複體罰。

下麵列出了我收羅的一些對付孩子的手段並按暴力程度分了級,見括號內(主要是根據我的感覺和孩子自已的選擇)。

1、利誘及獎勵 (-1)。

2、講道理(0)。

3、態度嚴肅地講道理(1)。比如按住孩子身體,讓他的眼睛對著你,很嚴肅地對他講。叫他回家,總是不回,開始倒計時3,2,1。(已經包含了強製,所以暴力程度為正。)

4、Timeout(2)。孩子正在玩時,讓他不玩,在旁邊呆著,兒子摔了跤,頭撞了,幾乎不哭,最多嚎幾聲。如果讓他玩得正開心時,不玩了,暴哭!似乎這可以表明,Timeout對他的精神傷害更大?

5、罰站(3)。在我家演變成“站軍姿”,一是因為他站時東倒西歪,二是因為由於看電視,看書,背不象以前那麽直了。站時要背靠牆,腳跟,屁股,頭都要靠著牆,不靠不算數,這樣身體就直了。一舉兩得。
任何一種方法用久了都不太管用, 現在罰站就沒什麽效果,叫他罰站,他挺高興,說這叫鍛煉身體。唉,權且讓我們這時候安靜一會兒吧。

6、關到自己的臥房(不是黑屋子)(4)。

7、到車庫裏罰站(5)。

8、關進洗手間(6)。

9、大聲喝止(7)。

10、停止玩最心愛的玩具一天(8)。這一招看似文明,其實很嚴重,暴力程度很高。慎用!以前吃飯前半小時叫兒子喝水,他不喝,一到吃飯就喝水,喝了水後就不好好吃飯。
兒子鬧著要買托馬斯火車很久了,我們對他說,如果你這一星期好好吃飯,就買,結果他真做到了。看來玩的力量是無窮的。買了以後,沒幾天,老毛病又犯。我們說托馬斯火車是給好好吃飯的孩子玩的,如果你不好好吃飯,就不能玩。
立即生效。好多次,和他談判,願意接受前幾條的懲罰還是這一條,他都不會選擇這一條。說明此條對他是很嚴重地。

11、揪耳朵,食指曲起敲腦門(9)。

12、比較有力度地打屁股(10)。

13、竹片炒肉,竹片打手掌,打光屁股(11)。

14、用各種手段孤立孩子,表示對孩子的厭惡,冷漠。(12)

大致這些,再狠就不是對孩子而是對敵人了。現在兒子幸福,裏麵好些招在北美都是禁用,否則,兒童保護組織就要家訪了。當年在中國我可是嚐了全套,最後幾招更是家常便飯。

對孩子來說,大多肉體的傷痛,好了就忘了。反對在教育中使用的暴力的人認為,暴力引起孩子在精神上的傷害。對此,我並不完全反對,但也不完全讚同。

精神傷害,也應當象肉體傷害一樣分為可以痊愈和不可痊愈。人生中,總是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來。在文明社會中,這種跌倒,主要反應為精神打擊而非肉體傷害。既然跌到是不可避免的,那麽其中的關鍵是他能否爬起來。一個人受點苦痛沒有什麽,關鍵是他能否恢複?

如果一個人每次經受了精神打擊後,又能痊愈,那打擊就變成了鍛煉。其神經要比那種從小到大一帆風順,事事如意之人強健的多。在我的經曆中,不止一次見到一個以前生活很順利,成年後,遇到一次程度中等的精神打擊(在我看來),就去自殺。(比如成績一直很好,有一次考試沒及格。比如兒子從來都很乖,找了一個她不喜歡的女朋友。)

適當地給孩子一些挫折,是有益的。主張教育孩子多表揚,少批評,以免傷害孩子的自信。這得看具體對象。比如,對於兒子,我們擔心不是自信而是他自負。他可以對著一群小孩說,我四歲了,比你們都大,得聽我的。也可以在一群不認識的大人麵前大方地唱歌,背誦黑貓警長的台詞。外麵喜歡他的人一多,問題就來了。為什麽我在家吃零食要受限製,而阿姨讓我隨意吃?他到了別人家,見到好東西就要,我們製止他,但主人家卻笑咪咪地說,讓他拿吧,沒關係。他有疑問了,連人家都同意了,為什麽你們不同意?(這裏已經涉及到一些成人的關係問題,很難向一個孩子解釋清。現在我們已經在和鄰居溝通,請他們配合。)

一味地反對熱暴力,片麵,機械地理解並執行“非暴力”恰好讓一些父母不知不覺地或者被迫地使用冷暴力。因為肉體暴力明顯,容易被抓住把柄,冷暴力隱晦。雖有立法不準對孩子進行精神虐待,但北美是一個講證據的社會,如果用冷暴力虐待孩子,很難被發現,也很難被確定。(各位看到過北美很多中學老師對學生諷刺挖苦的評語沒有?據說有很多孩子在收到大學的拒絕信後,精神受打擊,父母揚言起訴,不知勝訴?)

在上麵招數中,第10及15點都屬於於冷暴力。從我教育孩子及我小時受教育的經曆中,冷暴力看似文明,對孩子的精神傷害要比熱暴力嚴重得多。

家庭教育是離不開“暴力”的,承認這一點,合理地使用冷熱暴力,而不一味忌諱暴力,要比最後忍不住暴發了好。

例子一、父親想管教孩子,言行有點粗,媽媽製止,說他暴力。如果父母沒有找到更合始的方法,久而久之,這位父親很可能就撒手不管,進而對孩子疏遠,冷漠。如果這個家還有其他孩子,而且都比他聽話,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或許不是故意,但他已經用上了我所說的暴力程度最高的手段。

例子二、一男孩太調皮,學校多次警告。父母沒辦法了,打又打不得,罵也罵不得。隻好在一天晚上讓男孩穿好衣服,拿著自己的包,領到附近的公園,對他說:你太不聽話,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開始男孩還沒當會事,不要我,好啊,正好玩。
媽媽開始誘導:
你晚上怎麽睡?
我把包包放在地上當枕頭!
狼來了,怎麽辦?
我拿棍子打!
那壞人來了,把你拐走了呢?
男孩軟了。

男孩乖了。父母後來卻又心疼又後悔,因為他性格變了,沒有以前那樣活躍。

看到這裏,各位應該有點感覺了吧,第15招可算是家庭教育中的終極絕招,好似核武器,威力極大,對孩子的傷害也最大,但它恰好不會被一般人列為暴力行為。

我覺得當孩子的壞性格和不良行為還在萌芽階段時,就應當引起重視,那時可以用暴力指數較低的招數解決。

第15招也不是不能用,關鍵看方法和程度,就象核武器也有戰略,戰術之分,輕微地用,收效挺好。比如,兒子在公園玩瘋了,不肯回家,無論怎麽叫,都不理,還會和我躲貓貓。這時,就說,我們回家了,你玩吧。轉身就走,沒幾步,他就追上來。

孩子在變化,教育方法也應跟著變,迫使我們想新招。每想新招時就想這招是否會傷害孩子?肉體傷害好明確,精神傷害就難說。

常常想起我受教育的經曆。父母的教育方式對我究竟有沒有傷害?

在北美,關個黑屋子可能被當作非法禁閉。如果這種精神傷害已經嚴重到法律明令禁止的話,那我受的傷害已經可以讓人死上幾回了。

最後,我已經被打皮了。痛時,還記得,痛完了,就忘。有一次,數學沒考好,回了家,自然是一頓竹片炒肉,以為這事就這麽完了。誰知從此後全家人不理我,個個對我都冷著臉,更氣人的是他們老表揚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可以對別人的孩子說說笑笑,每當我一走近,立即冷場。按照我奶奶的說法:我連XX的尿都不配喝!(XX是我班上成績最好的女生,數學成績從來都是一百)。我覺得被所有的人孤立了,回到家,就想回到冰窖一樣。那種難受,現在都記憶猶新(據母親回憶,那時她隻敢在我睡著時才親我。)。成績不好,不守紀律,不就是因為貪玩麽?現在所有的人都不和我玩了,隻好發奮讀書。

下一次數學考試,考了九十六,巧的是,XX隻考了九十。我高興壞了,從學校衝回家,當時家裏正在招待客人,也不管是否會讓大人尷尬,直接走到爺爺麵前,把考卷在桌上一拍,大聲說,我比她高六分,是誰的尿不配喝?!

寫到這,想起了奶奶,她還健在,九十多了,心裏隻有溫情,不知這算不算精神創傷痊愈的標誌?

對於精神創傷,隻要傷者自已能徹底明白其實質,就會被治愈。讓兒子timeout,他不明白時,大哭大鬧,一旦他明白了,知道為什麽會被timeout,知道如何不被timeout,他就沒有怨恨。即使以後忍不住明知故犯,他會自覺地走到牆腳timeout。

我對父母教育方式也曾有怨言,一旦看透後,這種傷害就消失了。想想,在那樣的環境裏,如果他們不這樣,會怎樣?與我小學同班的同學隻有我考上大學,全年紀隻有我一人出國。我的經曆在當地被視為教育典範。我從無數個同年的小夥伴當中脫穎而出,走到今天 (盡管在北美,我不是混得最好的) 。這一切是離不開父母的教育。

評論一種教育方式,應當結合它所處的社會環境。我家鄉以熱情,耿直聞名,從另一方麵看也就是匪氣、粗魯。家鄉也以美女聞名,三步一個張曼玉,五步一個林青霞。但我常看見張曼玉、林青霞們破口大罵,口氣之凶猛,內容之精彩,讓人目瞪口呆。也常見兩女子撕打,抓頭發,揪衣服。家鄉的女人象這樣,男人就更不用說。電影瘋狂的石頭有這樣的情節:開車撞了別人的車,因為對方說話不好聽,肇事司機衝上去把對方打一頓。

把我所受的教育放在這樣的環境中,就不覺奇怪了。並不是說我父母教育的方法就正確,我要照抄到當今的孩子身上。這些教育都有社會,曆史及個人的局限。當年北美的警察對犯人很暴力,而今有一大堆規範在監督他們,讓他們必須更精細地把握住暴力的使用程度。很感謝在北美有各種禁用暴力教育的法律,這使我們在教育中不會簡單粗暴,手段也比當年更全麵更細膩。

這是時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