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讓子彈飛談開去
文章來源: 大宗師2010-12-31 14:54:18
從讓子彈飛談開去
--大宗師

薑文的電影我以前看過“太陽照常升起”,一看片頭就不想看了,好不容易耐著性子看完了,四個字:不知所雲,再加四個字:整個瞎掰。Lately,薑文似乎試圖模仿Quentin Tarantino的風格,但不得要領。最近薑文又拍了個“讓子彈飛”,據說能讓人看得懂了,坊間嚷嚷得厲害,知道這是他們的市場手段,但還是忍不住和太太到youtube上去看了一回,怎麽說呢,沒外麵吹的那麽好,不知所雲這四字評語可以去掉了,但整個瞎掰這四字評語還是照舊。薑文大概是比較有些想法的導演,總想在他拍的片子裏夾雜些他對社會、對什麽人的個人的意見、看法,這也沒什麽不可以的,但要講究手法,要與劇情巧妙相結合,不能喧賓奪主,整個電影除了導演個人的口號外,別的都沒什麽可看的了,就不叫電影了。

電影等文學藝術形式,都是非常感性的東西,但這感性的東西,也有感性的道理,那就是大眾心理。劇情展開、發展、變化、高潮,人物的對話、互動、行為、感情要符合情理、常理,符合故事發生的時間、場合、社會的文化、風俗、時尚,也許不完全是當時、當地真實的情況,但一定要和觀眾對當時、當地情況的流行觀點相一致。這樣的話,當劇情的鋪墊、發展能引人入勝,而人物的遭遇、感情變化能使觀眾感同身受,就會吸引觀眾,使觀眾產生共鳴,逐漸將觀眾的情緒調動起來達到高潮,那麽這電影就會成功。反之,如果劇情有太多不合常理的內容,觀眾不認同故事所發生的時空,感覺象瞎掰,有那麽多疑問、抵觸,觀眾就沒法被吸引住,就可能一開始就看不下去了。再加上如果人物的對話、互動、行為、感情不合情理,沒有common sense,那觀眾就更不買賬了。

不表現現實主義,Fiction並沒有什麽問題,好萊塢的片子充滿了Fiction,故事是沒影兒的事兒,但合情合理。象Lord of Ring,長長的三集,又是仙,又是魔,又是鬼,又是怪,又是人,又是神的,整個都是想象出來的,但一氣嗬成,沒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故事複雜、驚險、變幻莫測、跌岩起伏,十分引人入勝。雖是Fiction,但映射出歐洲古老的風俗、文化,特別是無論仙、怪、人,仍然演繹的是常人的情感,常人的喜怒哀樂,所麵對的挑戰、抉擇,也是常人要麵對的挑戰、抉擇。仙也好,怪也罷,那都是一個假麵具,其反映的仍然是常人的感情、常人的故事,所以觀眾能relate to,能產生共鳴。Quentin Tarantino的Pulp Fiction,Kill Bill,Inglourious Basterds全是胡編的故事,演繹的都是另類的人物,另類的感情,但故事要make sense,另類的人物,不論是殺手還是納粹還是遊擊隊,再另類的感情,也是人類感情的一部分,也是要符合common sense,也是要合情合理,隻有這樣,觀眾才能relate to,才能產生共鳴。

薑文有想法是好的,但編故事、講故事的水平還得提高,要合情合理,不要東一頭又西一頭的,不要把東西硬塞給觀眾,要讓觀眾自己作結論;人物的遭遇、感情變化要講究鋪墊,要符合情理,要符合大眾心理,這樣觀眾才能產生共鳴;故事的時空總給人感覺不真實,是硬生生編造出來的,觀眾很抵觸,還是要親切些、實在些,能反映一些故事發生的時間、場合、社會的文化、風俗、時尚;還是要走群眾路線,不然就是那幾個演員在火星上排外星球的話劇,和地球觀眾一點沒關係。

其他導演如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這麽多年,講張藝謀講得太多了,就不多說了,隻說張藝謀現在大概是處在其導演生涯的低潮期,突破很困難,拍電影色彩、光線用得好固然不錯,但這隻是電影的小節,電影的關鍵還是在於講故事,這方麵張藝謀落伍了。陳凱歌拍另類人物、另類感情的片子,還是有一手的,別的則不敢恭維。馮小剛大有進步,是走現實主義、群眾路線很成功的導演,“手機”、“天下無賊”、“集結號”、“唐山大地震”都可圈可點。馮小剛拍電影模仿好萊塢電影敘事、攝影、布景的手法很多,也很像模像樣的,對馮小剛現實主義、群眾路線的未來作品應該很值得期待。

新年到來了,就講這麽多,祝大家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