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經濟漫談
文章來源: 大宗師2009-03-01 20:16:16
網絡經濟漫談
--大宗師

80年代末在航天部的時候,PC才剛露麵,DOS是從一塊大軟盤上啟動的,硬盤小得可憐或者根本就沒有硬盤。那時候寫程序,算法要求很高,因為resources非常有限,而現在PC機的配置,內存、硬盤這麽大、這麽便宜,根本就沒人care算法,不管是不是垃圾,全都往裏裝。那時才剛剛聽到有Internet和Email這兩個詞,好像所裏隻有一個人有access,所裏人聯係出國,偶爾求她,讓她幫忙發個Email。過兩年到了國外,那時學校裏,全用Unix機,Sun Microsystems是大爺,現在還有多少人用Unix呢?Sun Microsystems又在哪兒呢?高科技年代,高科技企業隻有十年左右好光景,一不留神,就消失了!當時看到組裏的同學們在Unix機上X Window界麵裏玩online的Star Trek的遊戲,參加者主要是世界各地學校裏的fans,這大概是當時除Email外,Internet僅有的幾個applications。不久Netscape出現了,人們可以在網上漫遊瀏覽,相應隨之而起的就是HTML等的規範化,國家機構、企業、學校紛紛開始建築網站。這時網上的計算機還是以較為昂貴的Unix機為主,上網的人群十分有限,沒有市場,那時網絡經濟連個影子還沒有呢。

對於網絡經濟的建立和成長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IT界的一係列爆炸性、跳躍性的發展。1993年Intel首次生產出x86 Pentium CPU,並且很快其運算速度便突破了100MHz,並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屆時內存、CPU、硬盤的價格大大降低而性能、速度、容量卻飛速發展;由IBM開始的Open Architecture的策略,使任何廠商甚至是個人,采用不同廠商的計算機配件組裝成一部完整的兼容PC機成為了可能,一夜之間,世界上出現了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PC機生產商,其競爭極大的降低了PC機的價格,促進了PC機走向每家每戶。95年Microsoft基於Intelx86 Pentium CPU推出Windows 95,其強大的功能使每個人特別是每個企業都看到了PC機和Windows操作係統聯手所展現的無窮的功能、商業、價格潛力,爆炸性的帶動了PC機的銷售,這不僅推動了PC機進入每家每戶,而且推動了PC機進入企業、學校、政府機構,高性能的、廉價的、武裝著高功能的Windows操作係統的PC機的大規模普及標誌著網絡經濟春天的到來,而對於相對昂貴的Unix機、蘋果機,則意味著末日的來臨。那時兼容PC機的配置遠不能和今日相比,價格都在$1,400上下,商家稍微降點價,消費者半夜三更就開始排上隊了,那才叫熱情高呢。

PC機的普及和巨大網絡人群的出現,使得人人都去建網站,每個商家都去建網站,網絡成為了一個大市場,網絡經濟就自然出現了。網絡經濟從一開始直到至今一貫的急先鋒和受益者就是黃色網站,因為他們一直都是收費的,製作又無需多大成本,而總又有一大群顧客願意付費來瀏覽他們網站的內容。其次是後來的賭博網站,黃賭毒總而言之都差不多,很多人也願意付費光顧。再有就是遊戲網站,也有很多人感興趣,願意花錢上網玩遊戲,網上遊戲功能複雜,不宜抄襲,雖然投資較大,仍然值得。而其他網站如果想讓大量的顧客掏腰包來瀏覽其內容,就有點難度了,因為互聯網從開始就是政府花錢操辦的,網民除了付ISP月費,上網一向是不花錢的,一直是有些共產主義網絡社區的意思,讓他們一下改成花錢瀏覽是不太現實的。互聯網原本是美國國防部的一個科研項目,國家投巨資建成主幹,然後又投資與國家機構、學校聯網,免費使用,原意是為科研教育所用。但後來隨著PC機的普及和巨大網絡群體的出現,使得互聯網的發展遠遠的超出了它本來建立的目的,而成為了網絡經濟的物質基礎。當然還是有些網站成功的讓顧客掏腰包來瀏覽其內容,那就是網上直銷的商家,Amazon、Dell、Ebay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些網上直銷的商家之所以成功,就是他們所推銷的是一個相當可靠的不太複雜的結果,顧客沒什麽好挑的,結果都一樣,隻在乎配置和價格,但使用了他們的網上服務可以省錢或方便。

但當商家企圖將許多傳統的商業營銷模式在網絡的虛擬空間中複製時,卻並不成功。比如美國有一個很多大公司都投資的虛擬社會網,每個加入者都有個虛擬的身份,在其中一個社區虛擬的生活,可以外出到社區虛擬的商店購物,可以打扮虛擬的自己,可以和其他虛擬社區公民互動,社區裏有警察、有法律、有製度,有各種各樣的人物、團體、設施,完全和現實社會一樣。網站開始時極為轟動,但現在卻遠沒有達到當年預期的效果,根本沒賺什麽錢,這是為什麽呢?因為人的大部分活動不是為了結果,而是為了過程,是為了一種感受,是一種experience,這才是人的生活,才是生命的意義。這種感受或experience是和body chemistry相聯係的,而body chemistry是人類經千萬年演化而形成的,讓人們在短短的幾天通過在這個網站用鼠標點擊來重新培養建立起新的body chemistry,是不太可能的。當年電子圖書出現時,大家都很興奮,以為很快電子圖書就會代替傳統圖書,很多人都投資電子圖書,但幾年過去了,市場並不如人們設想的那樣,人們還是喜歡用手捧著一本鉛字印在紙上裝訂成冊的傳統圖書去靜靜的閱讀,因為“讀書”是一種感受,是一種experience,這才是人們真正需要的,在計算機上用鼠標點擊“翻閱”電子圖書沒法產生這種感受,這種experience。或許當Matrix裏描寫的一些東西成為現實,比如人的神經直接與網絡相聯,人的意識加入網絡,使人在網絡中直接獲得經曆、感受、experience時,人們就可以在網絡的虛擬空間中複製原來現實生活的一切,甚至更多。

如果不能一下子想出讓顧客花錢瀏覽的方法,那麽如果網站能形成巨大、持續的訪問量,培養出巨大的忠實的網民群體,從而吸引商家願意付費在其網站上做廣告,也不失為網絡經濟賺錢的方法。如果能夠進一步以此作為基礎,能讓投資者看到其巨大市場、商業潛力,那麽還可以更上一層樓,包裝上市圈錢,google、yahoo、facebook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Google憑著其上市後得到的巨額投資,不斷的進行著大規模的開發,現在已經發展到汽車、手機都要使用它的網上地圖服務了,那它真正能夠賺錢的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人們當年對它未來的投資現在終於看到回報了。上世紀90年代末是IT業的巔峰時代,人們被瘋狂追捧的IT業搞得暈頭轉向,真的以為IT相關產業將取代傳統產業,傳統產業若不與相關IT產業相銜接進行轉型,則將不複存在,於是許多一文不值的網站、網絡公司、IT公司被大公司高價收購,公司並購後股價飆升,其IT人員一夜暴富。股價上百了,人們還在狂呼買進、買進,終於泡沫被擠破了,911成為壓垮IT泡沫的最後一根稻草,多少家公司一夜之間消失了,多少家公司從此一蹶不振。AOL與Time Warner的合並當時是IT業發展到頂峰的標誌,但IT泡沫破裂以後,AOL的地位在AOL Time Warner聯合體中就迅速下降;北電在巔峰時期,股價過百,規模浩大,呼風喚雨,但現在麵臨破產的命運;我96曾去了沒幾天的一家十幾個人的IT小公司,在IT泡沫破裂前夜被美國一家相當大的電訊公司收購,這小公司的頭居然被這家電訊公司請去做CTO,每人都有股權,收購後電訊公司股價飆升,每個員工都發了筆財,但911後,股價狂跌,沒多久這家電訊公司便破了產,這個IT小公司自然也就灰飛煙滅了。這都是我走後發生的事,我在那沒呆幾天就去美國西北銀行做項目,99年認識了一幫有來曆的人,就去深圳混去了,本來也聯絡好了準備趕潮流拉股東投資並購另一家公司進行包裝到香港上市,但911幾聲巨響,NASDAQ崩盤,股東們齊縮手,“大手筆”就這麽泡湯了。那段時間,我和太太天天傍晚坐在蛇口海邊的露天啤酒鋪子裏,遙望著對麵的香港,一紮紮的喝啤酒,談著該怎麽辦,一談就談到半夜,最後終於決定打道回府。

網絡經濟發展到今天,誰賺了錢呢?網絡設備商如CISCO賺了錢,沒有網絡設備,就沒有網絡;ISP如AOL賺了錢,不付ISP錢網民就上不了網;PC配件製造商如Intel、PC製造商如Dell賺了錢,沒有PC機,怎麽上網?操作係統、軟件製造商如Microsoft賺了錢,沒有操作係統、軟件,怎麽上網?網上直銷商如Amazon賺了錢;擁有大量訪問量、大量忠實的網民群體的網站通過做商家的廣告賺了錢,比如facebook;上了市,並能使股價不斷攀升的從股市賺了錢,比如google;還有誰賺了錢呢?黃色網站、賭博網站、遊戲網站,一大幫子fans花錢也要去瀏覽。其他的則沒賺到錢,網絡經濟之所以比較特別是由於每人都可以廉價、輕鬆掌握的IT高科技使之變化太快,使競爭太容易、太劇烈,一個模式剛剛出來有些成功,就被千百萬人一夜之間輕鬆模仿,人人都能迅速掌握,訪問量來得快去的也快,市場很快被稀釋、被瓦解,千百萬人去嚐試,最後隻能有少數幾個運氣好的佼佼者,而這幾個少數的佼佼者的成功需要巨大的投資。在此全球經濟危機的時代,巨大的投資就愈發困難了,在這個時代網絡經濟怎麽繼續發展,還真是個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