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為“開拓團”立碑事件真相追蹤zt
文章來源: 玉潔冰清2011-08-07 21:32:45
作者:哈爾濱市經濟研究所 旅遊及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分析師 高振淩

注:如果當初方正縣政府能夠更多地傾聽專家、上級部門的聲音,從“中日友好園林”在中日國家層麵承擔的實際曆史功能出發,在“日本人公墓”前直接建造“抗日戰爭時期日方失蹤人員名冊”這樣稱謂的名單牆,而不是從方正縣以一縣之力與日本官方民間有30年交流史的曆史出發,將名單牆匆忙命名為“方正開拓團逝者碑”,在碑文的書寫上能更多地體現中國民間聲音。可能就不會在後來引起這麽大的爭議,還能也就沒有後來媒體炒作的空間了,這場風波也完全可以掐死在萌芽中! 當我們重新發現“方正”,用“方正視角”而不是“中國某縣視角”看待方正曆史以及整個“方正開拓團逝者碑事件”,我們會發現“方正”特殊政治地緣格局的形成原來由來已久!

    如果不是溫家寶總理在2007年日本訪問期間在日本國會提及日本戰爭遺孤為方正養父母在“中日友好園林”樹立“養父母碑”,方正這座人口區區數十萬的小縣城可能永遠也不會進入公共媒體視野。如果不是時任日本駐華全權大使宮本雄二旋即來到方正,參觀“中日友好園林”內的“日本人公墓”,隨後日本政府又對“日本人公墓”撥款修複,可能圍繞方正的中日外交博弈並不能形成基本的博弈麵。

   “日本人公墓”和“養父母之墓”同在一園——中日友好園林,但呈現在中日雙方政治家視角中,其解讀卻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斷麵。大家請先傾聽中日高層對於“中日友好園林”不同的聲音,借此初步了解“方正”的不凡之處,繼而走進方正這座地緣政治特色十分某縣的東北小城。

    溫總理對於方正的描述是這樣的“中日邦交正常後,中國政府為這些遺孤尋親提供了極大之幫助。至今已有2513名日本遺孤返日定居。他們當中許多人回國後,自發成立了諸如“中國養父母謝恩會”等民間團體,並在中國捐建了養父母公墓和“感謝中國養父母碑”,其中一個碑文這樣寫道:“我們對中國養父母之人道精神和慈愛之心深深地感激,此恩永世不忘……”。溫總理對於方正連同葫蘆島之大遣返是這樣看待的:“中國政府和人民曆來堅持向前看,一貫主張以史為鑒、麵向未來。強調以史為鑒,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更好地開辟未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日本政府和日本領導人多次在曆史問題上表明態度,公開承認侵略並對受害國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對此,中國政府和人民給予積極評價。我們衷心希望,日方以實際行動體現有關表態和承諾。中日和則兩利,鬥則俱傷。實現兩國人民世代友好,完全符合曆史潮流和兩國人民願望,也是亞洲和國際社會之殷切期盼。”視頻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wMzg4NDA=.html

    宮本雄二在溫總理發表演講後,火速趕往方正考察,在視察過方正後,旋即發表講話。他提及了戰爭遺孤問題,也談到了方正。他說道:“日本有個年輕的女孩子,三十幾歲,是日本孤兒的女兒,寫的一本書《我的父親是在中國的孤兒》寫的很好,寫的是她的父親很少說話,對在中國的經曆很少說話,但是平常卻用中國話通電話,和中國的養父母通電話,孩子小時,不懂漢語,大學後,開始關心,是怎麽回事。後來,到長春上大學,吉林大學留學,放假時查資料,查父親的朋友和親戚,知道了那段曆史,後來漢語越來越好,溝通的越來越多,了解到很多事情,回去後開始和她父親談,把曆史寫下來,把自己的感想和對今後的展望都寫了下來。日本的很多報紙都介紹了這本書,我相信更多的日本人開始關心過去的那段曆史了。溫總理在訪問時說,戰爭剛結束,中國人民對戰爭的仇恨最長的時候,中國人民這麽(怎麽)對待日本人民,也就是代表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他(溫總理)在日本國會提到這件事情,希望更多的中國朋友也了解那段中國的老前輩所作的事情,我相信,溫總理用意不僅是向日本群眾,也是向中國群眾。”

    方正的抗日戰爭史一開始就不同於中國內地其他城市。方正的曆史不是以1945年8月15日戰爭終結為節點,我們熟悉的“侵略與反侵略史”,而是經由兩國國民共同參與,1931——至今的“宏觀戰爭史”。要用東北亞視野看方正,而不能僅僅用慣常的中國視野看待它。在東北亞視野下,方正戰爭遺孤是中日兩國人民共同的孩子,戰爭遺孤們對親生父母及養父母糾結的情愫,遺孤們複雜的個人命運,反應在中日國家博弈層麵,已經不獨屬於自己。可以這樣講,如果不是有眾多心係中日兩國人民、數量眾多的戰爭遺孤存在、2007年溫家寶總理日本國會提及方正養父母墓、2008年宮本雄二大使來訪方正,方正一個縣的曆史不可能因其如此牽動中日兩國人民、政治家、主流媒體的心。這是2010年在東北發現的200多張日本廣播協會錄製的錄音帶的節選,大家可以聽聽當年開拓團員都有哪些故事: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9051863i53640861.html 

    此番所謂立碑事件,媒體一開始就錯位了概念。公眾熟悉的以1945年為結點的“抗日戰爭史”和經由戰爭遺孤、養父母事件而時段明顯拉長、略顯複雜的方正獨有的“宏觀戰爭史”之間產生了強烈的衝突。媒體不顧及二者之本質差異,用“侵略史”視角,在事實還未掌握清楚澄清的前提下,不顧及方正的地緣政治特點,用這樣神似西方反華媒體炒作新聞的慣常手法,炮製出了“中國某縣為日本侵略者立碑”這樣的“眼球新聞”。在“中國某縣為日本侵略者立碑”這樣強勢新聞報道引導下,任何就事論事的聲音都被迅速淹沒了,“民憤”被迅速點燃,而方正獨特的地緣政治完全被掩蓋了,並且根本沒有任何澄清的機會,“方正信息”得不到報告和傳遞,於是乎,在拋離“事件真相”本身的強烈質疑中,原本是為二戰期間日方失蹤人員樹立名單牆真相被一炒再炒。方正也成為眾矢之的,成為了新聞傳播的犧牲品!

    既然頗受爭議的“碑”已經倒掉,那麽我們不妨看看這塊所謂的“碑”以及這塊“碑”所在的“中日友好園林”到底是在什麽背景下建立起來的。借此,我們可以梳理清楚“方正視角”與媒體主導的“中國某縣為侵略者立碑”的強勢聲音之間到底存在哪些誤讀與重疊。

    史料記載:1963年5月4日,經周恩來總理批示,方正縣在吉興村水庫西側建立“方正地區日本人公墓”。1975年經省政府批準,將公墓遷到現在的炮台山北麓。1984年,9月18日,經過黑龍江省外事辦領事處專家與日方商定,將雞西市麻山西大坡530餘名集體自殺的開拓團難民的遺骨,由日方護送送到方正縣。1986年6月5日,日本友好訪問團又將海倫縣開拓團難民的殘骸遷到方正,至此,方正將北滿地區所有客死異鄉的難民殘骸集中於此,此為中日友好園林。”看過美國大兵從阿富汗空運屍體回國的朋友都知道,按照國際慣例,當戰爭雙方終止戰爭後,參戰雙方有權利去尋找失蹤人員、收回己方人員遺骸。從這段材料不難看出,將北滿的幾個“日本人公墓”集中,並安葬,建成中日友好園林,是在1972年中日關係正常化之初,由中日外事部門主導(注:在中日關係正常化之前,中日友好協會事實行使日本外事部門的職能)的常規性一般官方行為。由此可以看到:在《國際法》視域內,這些死者的人的性質從他們進入中日友好園林的那天起其就定性了。

    中日友好園林意義重大。現在大家已經知道,在方正滯留的日本遺孤眾多,1950年代,就陸續有在方正的日本遺孤通過中日友協和中國外事部門努力,陸續回國,到1972年中日關係正常化以後,隨著“戰爭遺孤歸國潮”的展開,“方正”開始被日本社會熟知。現在還有很多當年反映這段曆史的記錄片存世。而幾乎所有紀錄片方正都是必到之處。1972年以後,中日兩國外事部門在方正有很多互動,在日本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至今中日友好園林裏麵,還有一個藤原長作先生墓,這個老先生就是因為看到日本媒體對方正的報道,特意來中國,無償推廣水稻技術,最後葬在方正。還有日本遺孤遠藤勇先生為了報答中國養父母養育之恩,代表幾位曾經在方正的戰爭遺孤,建立了“養父母之墓”。

     日本人公墓、養父母之墓、日本開團名逝者碑同在省級重點文保單位——中日友好園林。宏觀“戰爭史”視角下,1945年二戰結束的“方正開拓團曆史”的曆史與2002年轟動日本的“戰爭遺孤事件”一脈相承。不僅如此,“方正抗聯曆史”也有“方正開拓團曆史”“養父母曆史”“藤原長作”曆史協同展示。要知道正如筆者前文所述,方正抗聯遺址眾多,在宏觀戰爭史視角下,如果規劃得當,方正縣可以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專家學者的學術智慧,複原方正曆史遺跡,那麽抗聯遺址以及開拓團殘害中國人的遺址進行修繕可以完整反映日本侵華史;“養父母之墓”體現的“以德報怨”精神。“抗聯文化”與“開拓團文化”“養父母文化”可以得到係統整合。

    具體而言:方正縣應認真檢討,借助此次方正立碑事件,注重曆史元素與現代元素的有機結合,打造核心景觀及線路,集中力量新建和修複一批反映日本開拓團民同樣承受戰爭創傷的遺址、遺跡和博物館,係統展示宏觀戰爭史:

1.反映“以德報怨”“怨”之由來,即反映日本開拓團作為日本關東軍預備軍實質,反映日本侵華曆史的景觀有這些:(開拓團當年團部洪部生活遺址,關東軍青年團軍營、方正兩千“內置開拓團” 受難地(被日本人占有土地後,強行趕入山中的中國老百姓),關東軍飛機場,開拓團殘忍蘇軍被俘飛行員遺址)

2.反映戰爭對兩國民眾帶來深重災難的景觀(開拓團員自殺地、伊漢通碼頭、吉興村開拓團受阻之地、水庫)

3.開掘反映以德報怨”“德”之體現,即反映方正人民對於日本戰爭遺孤給予人道援助的景觀(養父母魯萬福家、戰爭遺孤遠藤勇家、吉興村開拓團婦孺受助地)

    方正縣是整個黑龍江地區開拓團難民的匯集之地,又作為部分1947年之前成功歸國的開拓團員的必經之地,因此可以與佳木斯、鶴崗、哈爾濱、旅順相關曆史資源的有效銜接。打造以下三條線路:

①以憑吊為主題的線路:中日友好園林——抗聯烈士公墓——李小花村(鬼子營自殺地)——伊漢通碼頭、吉興村(開拓團婦孺滯留地)——雙龍山(抗聯營地)——雙鳳湖(原榮軍療養院)——大羅密抗聯遺址

②以“宏觀戰爭史”視角,展現開拓團來華及70年代戰爭遺孤返日本為主題的線路:關東軍飛機場(展示開拓團軍事化特征)——內置開拓團遇難地、吉興村洪部所在地(展示開拓團對方正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開拓團殺害蘇聯飛行員地點(展示蘇聯紅軍圍剿、阻止開拓團回國的曆史背景)——日本人公墓原址、養父母魯萬福家、戰爭遺孤遠藤勇家、吉興村開拓團婦孺受助地(中國人民照顧日本二戰難民的博大胸懷)——中日友好園林、日本援華項目、藤田長作故居、華僑工業園區(體現日本政府及民間、戰爭遺孤不忘中國養父母養育之恩,不忘方正人民照顧日本戰爭難民的感人故事)

③開拓團潰敗逃亡路線:黑河、麻山、鶴崗、佳木斯、依蘭(原開拓團據點)——開拓團殺害蘇聯飛行員地——伊漢通碼頭——吉興村(滯留地)——哈爾濱(火車站、碼頭)——旅順(百萬日僑歸國碼頭)

    現在這麵引發風波的“碑”已經拆除了,但是風波還在繼續。昨天還有網友因日方抓捕兩名中國船長而去中日友好園林門前焚燒日本國旗,這勉強可以說的過去。但如果明天以後還有網友表示要繼續跑到方正,向中日友好園林進發,那麽這件事情就非同一般了。中日友好園林不比日本駐華領事館,世界上還沒有民眾到死者陵園表達對現實國際間外事爭端抗議的案例!!!

    現在碑已經沒有了,但方正的新聞並沒有平息,希望各位放棄“中國某縣政府為開拓團立碑”這樣的新聞視角,用自己的眼睛和理性,走進方正這個在中日近代戰爭史上具有重要政治外交意義的小縣城,重新“發現方正”,重新看一看媒體主導下“方正開拓團逝者碑”事件的真相!

    筆者建議:鑒於“方正開拓團碑”在國內外造成的重大影響,中日兩國高層應拿出誠意,抓住機遇,積極協商,從三十餘年來“中日友好園林”所承擔的曆史功能出發,放大中日業已取得的共識,還原這麵“二戰時期日方失蹤人員名冊牆”的真相。中日兩國政府高層也可以本著“麵向未來,深化兩國睦鄰友好”的態度,在中日“戰略友好夥伴關係”框架下,幫助方正從稀缺性和完整性角度深度培植方正曆史之一中日兩國共同的文化資源,立足於服務國家外交戰略, 將方正打造成為中日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