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是毛澤東犯的最低級的戰略錯誤
文章來源: mychina2011-11-18 09:27:44


“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麵青山側耳聽……”;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兒香兩岸……”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說實話,這些歌詞伴著悠揚、鏗鏘的樂曲,還有羅盛教、邱少雲、上甘嶺、最可愛的人……從少兒時代就讓我激動。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情感的浪花還將我的心藏和敲擊鍵盤的雙手拍打得微微顫抖。至今,許多抗美援朝的老軍人依然為參加這次“保家衛國”而榮耀,許多捐軀朝鮮戰場的烈士親屬也在吟詠毛澤東喪子而誦的古詩句“何必馬革裹屍還”……對於這些烈士及親屬、傷殘軍人、老軍人,本人心中其實充滿敬意。他們,畢竟在主觀上是為了和平、正義。
     
多年浸透空氣的宣傳使抗美援朝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心目中保家衛國的聖戰。然而,大量閱讀與思考使我的靈魂不斷受到扣問。

我相信嘲弄曆史就是嘲弄以國家為單位的集體人格,也是對現實和未來的出賣。

1.抗美援朝的決策怎樣出台?

毛澤東在抗美援朝的決策上,曾經苦苦思索、舉棋不定,因為就連當時政治局、軍事將領當中,也基本上反對出兵朝鮮的占據上風。抗美援朝作為重大戰略決策,是毛澤東犯下的一個超低級的錯誤。而鑄成大錯本身,就說明建國之初,政治體製——權力結構和決策機製的設計、營構上,是存在嚴重缺陷的。抗美援朝的決策,依托著、也加重著這樣一種體製上的弊端。
    
毛澤東說過,在出兵朝鮮的問題上,中央同意的人隻有一個半。宣傳說原定林彪帶兵援朝,他到蘇聯養病。其實林彪早在遼沈戰役就是帶病指揮的,聽到有人說說抗美援朝是毛主席給金日成送禮,林彪說:“這個禮也送得太大了!”可見他是找借口不同意出兵。當時東北最高領導人高崗本意也明顯反對中國涉朝。周恩來曾經極力主張避免加劇國際緊張局勢,但後來在毛澤東的強硬麵前讓步。粟裕、賀龍、彭德懷等將帥也都從戰略上不同意出兵朝鮮。
    
導致毛澤東作出錯誤決策的兩大因素:第一是嚴重的不自信,從意識形態上以及中國對蘇聯的認可等方麵有著嚴重的依賴心理;第二,毛澤東早已萌發並愈演愈烈的帝王情結。第三:獨斷專橫,正是這一獨斷專橫後來釀成大躍進餓死數千萬農民。
     
抗美援朝決策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重大失誤,使新中國建立之初就使集體領導和民主決策、重大決策的機製與程序遭到嚴重破壞。

2.美國會“侵略中國”嗎?

當時對於抗美援朝最大的理由就是:美國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唇亡齒寒,中國將受到侵略。直到今天,依然是這樣一種借口作為評價抗美援朝的主基調。
美國當時會侵略中國嗎?這是認識這段曆史的極為關鍵的環節。
     
眾所周知,美國在二戰中是代表正義的,在協約國當中實為領銜。無論是西方主戰場還是遠東戰場,對於徹底戰勝德意日法西斯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抗戰勝利沒有美國的支持,至少要大大拖延或付出更加慘重代價。在整個二戰日本投入天平樣戰場的軍事力量中,美國一個國家獨力消滅了日本的全部海空軍以及日本陸軍主力。戰後日本局統計的數字表明,被美軍擊斃的日本軍人共有1,587,814人;如果加上在中國戰場被美國空軍擊斃以及印緬戰場被中美聯軍擊斃,這個數字約為188.8萬人;分別占二戰中日本軍人陣亡總數239.2萬人的66.38%和78.9%。中國抗戰的勝利,不應該感謝美國嗎?二戰結束後,無論是審判戰爭罪犯、遏製軍國主義,還是成立聯合國、建立反戰陣容和規則,美國也都是主倡者和推動者。
     
關於“美國侵略中國”的判斷,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關於戰後國際秩序,羅斯福提議由“四大警察”共同維護戰後世界和平。況且,美國國內“孤立主義”迅速升溫,國內主流意識是美國管好自己、照看歐美。美國的軍事力量,從1945年的1210萬人,迅速減少到1950年的不到160萬人,減少了大約87%;1950年預算軍費開支計劃隻相當於1945年的1/8,約110億美元。軍人大批複原,直到杜魯門一直都削減軍費。
    
從國際戰略到國內政策,從軍事力量到軍費預算,打中國?門兒都沒有!具體到當時的中美關係,美國早就放棄了對蔣介石獨裁政府的支持,甚至極力主張按照毛澤東曾經說過的成立“聯合政府”,向蔣介石施加壓力要求他允許共產主義分子進入政府。羅斯福、杜魯門、馬歇爾、艾奇遜都是這種主張的積極推進者,原來有利於蔣介石的《軍事使團法案》、《援華法案(俗稱“美國軍事援華法案”)》徹底作廢。所謂美國侵略中國的說法,純粹是一種主觀臆想。再說得不好聽一點,有點恩將仇報。也可以說,毛澤東有意無意地上了斯大林的當!

3.韓國臨時政府是“偽政權”嗎?

1895年《馬關條約》使韓國淪為日本的“保護國”,韓國反抗鬥爭此起彼伏。1919年的“三一起義”風起雲湧, 200多萬民眾奮起參與。當起義受到日軍殘酷鎮壓,一些起義領導人流亡到中國。當時中共也是支持他們的。後來成立以李承晚為總理或總裁的流亡政府,這個政府當然是代表人民意願的,在國際上受到美國等正義力量的支持,1944年7月4日中共《新華日報》的文章也說:“韓國臨時政府是當前能夠代表韓人的惟一的統一的政府;同盟國能夠迅速正式承認韓國臨時政府,積極援助韓國光複軍……這是打擊日寇當前這種企圖的必要措置。”這個流亡政府的臨時議政院通過新憲章時,《新華日報》發社論說:“韓國實現了民主團結,不僅在韓國臨時政府的發展史上有光輝的意義,而且在世界的民主浪潮中,在東方弱小民族的解放運動中,也有著極重大的意義”。為什麽到了抗美援朝的時候,“李承晚集團”成了偽政權?
      
其實,金日成在蘇聯斯大林策劃、慫恿和直接扶持下非要建立一個政權,才是地地道道的偽政權。斯大林從“朝鮮人民軍”組建到裝備、培訓,一手操辦。真正的、為解放朝鮮而長期奮戰在中國東北、朝鮮義勇軍7個支隊數千將士,與八路軍、東北軍長期並肩奮鬥,卻被蘇聯禁止回國,直到金日成站穩腳跟成立王朝,他們才被接收,但其中戰功顯赫的骨幹遭到金日成鎮壓。
     
1945年二戰結束,當年的12月美、蘇、英之間的莫斯科外長會議就韓國問題達成協議,由這幾個國家對整個韓國托管5年,然後再通過選舉產生統一政府。但是,斯大林不僅在國內搞個人獨裁,而且將大清洗普及到東歐各國,在朝鮮問題上撕破協議,拒絕共同托管,封鎖“三八線”,扶持蘇聯紅軍朝鮮支隊長金日成組建政府。金日成本來是朝共黨員,但他合並了該黨,另成立朝鮮勞動黨,建立朝鮮革命軍,全麵接受蘇軍提供的武器裝備,接受蘇軍對革命軍的整訓。美國在此情況下,明確支持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並接回流亡在美國的李承晚。南北分裂格局由此初步形成。
      
在原來的托管協議被打破的情況下,美國將韓國事務提交聯合國,1947年11月,二屆聯大通過決議,成立“聯合國韓國臨時委員會”(UNTCOK),其職責就是督促建立韓國議會、選舉統一政府。可是,斯大林卻禁止委員會中的烏克蘭代表履行職責。當聯合國委員會的人員赴韓安排選舉事務時,斯大林禁止它們進入北朝,並且嚴令組織北朝鮮參與選舉。韓國統一的權利和機會就這樣被剝奪了。選舉隻能在南韓舉行,李承晚當選為總統。
     
無論從曆史上看、從二戰中國際社會(包括中共)的普遍支持來看,還是從產生程序上來看,李承晚政府都不是什麽偽政府。
    
我們抗美援朝選擇了金日成,實際上上了斯大林賊船而導致了朝鮮分裂,給朝鮮人民帶去了什麽?時至今日,南韓與北朝之間的對比相差懸殊,北朝在經濟、社會、政治發展各領域與南韓相去甚遠。如今金正日立三公子為接班皇儲,這是世界上一切正義的力量所譴責的私家政權、專製王朝的集中反映。抗美援朝,真的是推動曆史進步嗎?在世界曆史的檔案裏,究竟該怎樣評價?曆史,自有公論!

4.戰略上的嚴重失誤和中國的慘重損失

曆史事實是:金日成首先向南方發起軍事行動,美國是以聯合國名義出兵的。中國在斯大林的蒙騙、威脅、利誘中開赴朝鮮,和美國在朝鮮戰場上最終打成“平手”。一直以來,就有人認為我們在抗美援朝中取得了“勝利”,因為麵對強大的,美國我們打出了“國威”、震驚了世界。這是一種多麽短視的眼光。
     
中國抗美援朝之後,在國際關係的格局中長期陷入極大的被動。50年代初期,美、泰之間軍事協定、《美菲聯防條約》;美、澳、新簽訂的《太平洋安全條約》、《美日安全條約》;《美韓共同防禦條約》;美、英、法、泰、菲、澳、新西蘭、巴基斯坦在馬尼拉簽訂的《東南亞集體防禦條約》、《美巴防禦援助協定》……中國周邊環境迅速惡化。直到今天,我們的周邊環境依然相當惡劣,真正把中國看成正義、友好、和平力量的“第三世界國家”其實沒有幾個。可是,美國在世界上基本上可以一呼百應。非要說這是美國霸權主義造成的,這就是意識形態的思想僵化。世界各國評價的眼光全都是邪惡的、隻有中國在孤立中堅持正義,這樣的看法是井底之蛙的自欺欺人。
    
中美關係的長期對立更是給中國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經濟上、貿易上、科技上、文化上、教育上、人才上以及中國整個社會結構和發展戰略,由於隻能模仿蘇聯而失去太多國際資源與國際環境,失去太多發展機會和條件。
     
中蘇關係,我們用巨大代價換來的《中蘇友好互助條約》,實際上隻不過使我們成為“老大哥”下麵的“小兄弟”而已。而且一旦蘇共反斯大林,撤走專家使中國蒙受巨大損失。更重要的是,蘇聯模式在中國發展模式當中高度滲透,其實那才是真正的完全不適合“中國國情”。
     
後來中蘇交惡,中國不得不重新利用“乒乓外交”與美國恢複關係,然後恢複聯合國合法席位。中美建交和中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後,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才重新獲得了一些主動權。曆史表明:與美國在“三千裏江山”打的那一仗,斷裂了本來完全可以發揮巨大作用的中美之間的合作互動關係,扭曲了中國在整個國際關係中的地位和角色,降低了幾十年中國外交的檔次和效益。向蘇聯“一邊倒”,給我們整個發展戰略帶來了極為嚴重的被動,付出了及其慘重的代價。

美國並不是什麽完美的國家,也不是什麽很稱職的霸主,但是,與前蘇聯比較起來,無論是國內經濟社會政治的發展還是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各方麵都要好得多。冷戰時期的蘇美,都有惡劣之處,但是畢竟不在同一個層麵上,如果說美國是個不太合格的大學生,前蘇聯連小學都難畢業。關於冷戰,不能隻看到意識形態的對峙、大國利益的角逐、霸權實力的抗衡,還應當看到一個深刻內在的線索,那就是價值與製度的比較。否認這一點,無異於對世界現代史的淺薄。比較的結果,不言而喻。
     
中國的抗美援朝,致使我們長期和一個惡劣的“老大哥”捆綁在一起,後來又鬧翻,長期和一幫惡俗的“小兄弟”攪和在一起,後來也鬧翻,中國國際形象、國際地位、軟實力長期在國際社會邊緣化、低劣化,從大國發展戰略來看,水平之低,足以讓憂國憂民之士羞赧汗顏。
     
改革開放,中國內政外交都有較大進步。但是,僵化的意識形態標準、冷戰思維、專製情結、製度弊端依然頑固地阻礙我們走向先進、文明。如果我們不能認真地反思曆史,如果我們一直都固執地將人類篩選、沉澱、檢驗而確立的核心價值體係視作異端甚至洪水猛獸,我們的人民就永遠無法享受人類政治文明和製度文明帶來的公正、正義、民主、自由的陽光。

《版權張東所有,翻印他會去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