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真的很弱智嗎?
文章來源: mychina2005-12-23 21:09:27
黑人真的很弱智嗎?(轉阿唐文章) 這個話題好像有點種族歧視的嫌疑,嗬嗬,好在俺寫的這個也不是啥學術上的東西,茶餘飯後之言罷了。你看了,覺得還有些新意,就叫一聲好;覺得有待商榷,就平心靜氣地談談你的觀點;覺得無聊之至,就根本不用打開看。看了還罵街,就應了鄧大人的那句話: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最後再羅唆一句:轉載請勿刪節,尤其是俺的名字。嗬嗬,我知道我虛榮。 在開始講古之前,還是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世界範圍內的人類遷徙圖吧。 鑒於前文的結論引來眾多反響,反方的聲浪似乎很大。為息事寧人故,這裏直接引用斯賓塞·韋爾斯在他的新書《出非洲記--人類祖先的遷徙史詩》中講述的結論。希望如此可以避開阿唐在此胡說八道的嫌疑,嗬嗬。如果你覺得太枯燥,直接跳過下麵這一大段就好了。 在基因研究中人們發現了非洲以外的,生活在三萬一千到七萬九千年的男性遠祖基因,叫M168。在女性遠祖的基因譜係上也找到了距今約5萬到6萬年的線粒體L3,就是他們的後代走出了非洲。簡單地講,除了非洲人,今天所有人種都帶有M168和L3基因。然後,M168上分出了M130,這是澳大利亞人的標記。接著又分出了M89,時間約在5萬到3萬年,這是中東人的標記。也就是說,非洲人身上沒有M130,澳大利亞和東南亞人沒有M89。大約在4萬年,M89上分出了M9,這是所有歐亞人的祖先。M9的後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東移動時出現變異,分化出了M20和M45,時間約在三萬五千年前,M20主要在印度,M45向東遷徙時遇到了天山的障礙,無法進入中國的西北地區,他們就是今天中亞人和部分印度人的祖先。另外一部分M9的後代繼續沿著天山向東、向北遷徙,繞過戈壁等沙漠進入中國,他們給後代留下的標記是M175,今天所有的東亞人都有M175,它之後又分化出“稻米基因”M122(大概是說這一時期人類發現了稻米種植)。歐洲白人是源自向東遷徙的M9中亞集團,他們的基因裏麵有標記M173,是從M45分化出來的,時間是約在3萬年。(乖乖,原來歐州白人和亞州黃人在3萬年前還在一口鍋裏攪馬勺啊!怪不得人類學界一直流傳著 “黃白同源” 的說法。) 就在同一時期,M45的一支,被遺傳學家稱為西伯利亞標記的M242在2萬年前出現在西伯利亞,並移民進入了美洲,他們帶有的基因標記是Y染色體M3。另外,在美洲人身上還發現了來自大洋洲的海上移民標記M130,這說明美洲的移民浪潮有2次,第一次是經西伯利亞到達美洲,第二次就是5萬年前經過印度、東南亞到達澳大利亞的M130集團回溯到西伯利亞再進入美洲,時間是在1萬年以內,從這一批由東亞進入美洲的M130人群身上沒有發現任何中國人或者日本人身上都有的M175基因標記。在今天的美洲考古記錄上,也為基因傳播提供了證據,當地沒有找到2萬年以上的文化遺址,這完全可以和基因譜係的時間吻合。 按照韋爾斯的說法,中亞也是中國人種來源的一個渠道。這一觀點也印證了中國史學界的一種新的說法:華夏文明有可能因為借由中亞的遊牧民族傳播管道,受到中東兩河文明的啟迪。 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正在進行一項為期5年的研究項目,被稱為“人類遷徙遺傳地理圖譜計劃”。這一項目將通過分布在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地的10個實驗室和大學的專家來共同完成。科學家們將在世界各地采集不同人種的10萬份DNA樣本進行分析。讓我們拭目以待,世界範圍內最後圖譜的完成。 浩浩蕩蕩地扯了一大篇,除了為了讓大家對基因理論有一些感性的認識之外,也是為了引出下麵一段話題:黃種人在走出非洲之後,基本上取代了先期走出的棕種人。 最早走出非洲的棕色人種,他們沿海覓食,向東遷徙,慢慢地散布到了非常廣闊的地域。再加上灘塗海產也是有限的,人口不可能過度增長。兩相迭加,就形成了棕色人種人口大範圍低密度的分布特征。他們沒有生存壓力,缺乏生產革新的動力;人口稀少,新的發明不易流傳,很容易埋沒。因此,其生產力水平一直極為低下。 來到遠東以後,一些部落開始以狩獵為生,逐漸進入大陸腹地。在這片荒無人跡的地方,沒有任何的競爭者,隻要用簡陋的工具就能獲得維持生存的食物,但同時也不是很充足,所以他們不浪費任何食物來源。從安達曼到伊利安,棕色人種始終保持著食用人類屍體的傳統,並以此建立他們的道德標準。這也就是為什麽世界各地流傳著如此多的食人族傳說的原因,並且也成為後來他們為黃種人所不容的原因之一。 時至今日,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偏遠山區也還有零零落落的棕色人種部落,他們被稱為尼格利陀人。印度半島上的居民達羅毗荼人也是棕色人種,後來白種的雅利安人入侵才使他們發生了混血。他們是所知的棕色人種中文化發展的最為先進的一支。 棕色人種到達美洲目前還沒有DNA遺傳證據,但是許多古人類遺骨和考古遺跡的發現指向這一論點。大致是三萬年前棕色人種到了美洲,一萬年前,黃種人才姍姍來遲。隨後而來的爭鬥,棕色人基本上在美洲消逝了。中美洲古老的奧梅克文化的石刻頭像,就是棕色人種的遺跡。 目前的人類基因中,棕種人的因素很少,尤其是男性獨有的Y染色體中的棕色基因更是微乎其微。那麽結論不外就是:黃種人遭遇到棕種人時,殺戮其男子,虜掠其女子。當然,這個過程不是很快就完成的,直到中國商代的人骨材料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可能是棕色人種的成分。 這種野蠻的替換過程一直持續到階級社會,奴隸的需求使得黃種人對遭遇到的棕種人不再滅殺。那段時期黃種人才到達的邊緣地區,比如青藏高原、日本列島以及東南亞和太平洋印度洋上若幹島嶼,在這些地區,棕色人種的成分被大量地保留了下來。不知道日本文化中的獸性成分是否是遠古棕種人習俗的一種折射。順便提一句,棕色人種是從中國東北經朝鮮半島遷徙到日本的,那時日本列島因為冰川期的緣故,與亞洲大陸連接在一起。 黃種人能夠替代棕色人種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由於其社會文化和工具相對的先進。直到西方白人的殖民時代,世界上大部分的棕色人種還在使用粗糙的舊石器,沒有陶器;而黃種人則很早就有陶器和新石器。其次,棕色人種相對稀少,不定居的漁獵生活,因此彼此缺乏交流,發展緩慢。 嗬嗬,原來落後就要挨打噢。 認識到這種差異是在500年前的地理大發現時期,那時候全世界終於在人類的認知上連成了一個整體,人們顎然發現各大州文明發育的成熟程度實在相差過於懸殊。 第一梯隊是歐洲,已經準備進入了工業化初步階段。 第二梯隊是東亞,高度成熟穩定的農業文明。 第三梯隊是南亞、中亞,除了缺乏一個穩定的國家實體外,文明的曆史也有數千年之久。 第四梯隊是美洲,當年的亞洲黃種人經白令海峽陸橋進入北美洲,以後又逐漸向中、南美洲遷徙,因為很長一段時間處於遷徙狀態,其農業起源及其文明發展遠遠低於歐亞大陸的水平,而且發展極不均衡,某些地區仍然處於漁獵狀態。 第五梯隊是南洋群島,其最早的原住民是從非洲遷來的小?耍??且恢貝τ誥墒?魍砥詰慕錐危?揮蟹⒄埂5叫率?魘貝?砥塚??紉言諡泄?戲蕉ň擁陌僭較熱耍??加寫笈?潑窠?肽涎筧旱海?氳鋇匭↑人通婚,形成波裏尼西亞族(夏威夷土著)。到了有史以後的先秦時期,百越人移民又進入南洋群島,與波裏尼西亞人通婚,而形成今天的棕色人種馬來人、印尼人和菲律賓人,另一部分波裏尼西亞人則被擠廹轉移到太平洋諸島嶼。因為,南洋群島的熱帶氣候條件,四季如夏,可以采集的植物資源終年不斷,抑製了農業的產生,因此,一直到近代西方白人殖民者來到南洋群島的時候,土著居民還處於刀耕火種的生產力水平。 最後的梯隊是澳洲、太平洋諸島嶼和非洲。 前者落後的原因是長期處於孤立封閉的狀態,缺乏交流的緣故。從非洲出走的最早一支棕色人種到達南亞後,約在距今60000~45000年最先進入澳洲,後來因海平麵上升而成為孤立的澳洲。海洋的阻隔,缺少同外界的接觸交流,因而變成了化外遺民,所以澳洲土著人一直停留在原始采集狩獵階段,他們狩獵用的“飛去來器”,土著人稱boomerags,其實來自非洲。(咦,我兒子也是這樣稱呼?怪哉!)順便說一句:從基因演變的速度推算,人類從印度走到澳洲,遷徙的速度是每年大約4公裏,隻比近代黃種人在美洲的移民速度稍慢一點。還是跑的挺快的噢! 後者落後的原因很複雜,可能與南洋群島的情形類似,熱帶叢林裏,伸手就能從樹上摘下一個水果吃,哪裏有動力去發明農業生產?也可能由於非洲偏居一隅,缺乏與世界其它文明的交流。。。 按照中國目前的說法是,西方殖民主義者粗暴地打斷了非洲大陸文明的進化曆程,不然。。。。嗬嗬,是啊,如果那時候保持非洲的原始生態,一萬年之後或許能進化到中國1000年前的農業種植水平?我實在很懷疑,石頭在孵蛋器裏待上個上萬年能夠變成一隻小雞。 今天,黑人、印第安人、澳洲和大洋島嶼土著似乎是世界上最笨的人了,尤其是黑人,因為當年西方殖民者的販奴運動,幾乎遍布西方發達國家,更是在社會上紮眼的很。 過去我一直認為,一定是社會和家庭兩方麵的因素造成了黑人目前的處境:社會歧視,父母不教養,自己不爭氣,結果可想而知了。如果從小把他們放在一個非黑人環境的家庭裏麵教養,他們一定會表現的與其他種族一樣優秀。 不幸的是,前些天讀了J PHILIPPE RUSHTON撰寫的“智商的種族差異: 種族是一個有效的分類構建嗎? ” ,一下子把我的理念擊的粉碎。 作者通過20年的研究,對三個主要種族之間的差異進行了分析,這三個種族是東方人(東亞人),白人(歐洲人)以及黑人(非洲人)。 通過對於腦體積,智力,性格,性行為,繁殖,成長率,生命周期,犯罪以及家庭穩定等項目的研究,東方人作為一個整體在這個譜線的一端,黑人在另一端,白人在中間。整體上,東方人顯示了較慢的成熟期,較低的繁殖率,較低性活動率,較大的腦體積以及較高的智商。黑人則完全相反。白人在中間。但更靠近東方人。明顯地,東方人具有更多的社會屬性,而黑人則具有更多的動物屬性。 黑人在運動上具有無可爭辯的基因優勢,並且這種體能上的差異在生命的早期就已經顯示出來了。黑人嬰兒比白人嬰兒平均早出生一個星期,但是從骨骼上來講卻較早成熟。在5到6歲時,黑人兒童就已經很善於短跑、跳高和跳遠了。同時,黑人的性荷而蒙大約高於白人或者東亞人3%到19%。這就意味著黑人有著更好的爆發力,所以更加擅長拳擊、橄欖球、籃球以及奔跑。在學校,他們在生理上也更加活躍,有時也會給他們帶來一些麻煩,以至於常被診斷為多動症。 在體格上,東亞人和白人的髖骨比黑人寬,因為他們需要生產腦體積更大的嬰兒。東亞人頭蓋骨容積平均比白人寬1立方寸,白人比黑人平均寬5立方寸。 在標準的IQ測試中,東亞104,白人100,黑人85(在英國、加勒比海以及美國的黑人)。在撒哈拉沙漠的黑人中,我們發現了最低的平均值70分。 在美國的東亞裔可以認為是一個“模範少數族群”。他們有比白人較低的離婚率、較少的婚外出生兒童以及較少的兒童虐待。更多的東亞人畢業於大學以及學院,很少比例犯罪率。但是,黑人卻正好相反。 東亞人顯示了最低的性活躍度,不管是第一次性交的年齡,性交的頻率還是性伴侶的數量。黑人卻有最高的性活躍度。白人的性活躍度在兩者之間。當然較高的性活躍度也帶來了較高的性病率。英美黑人的性病率是白人的數倍,包括AIDS。黑人有較強的生殖能力,婦女的排卵率高,比白人婦女有較短的經期。這實際反映了人類種族繁衍的兩種相反的態度,一是早生多育,靠數量取勝;一是晚生少育,靠質量取勝。後者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來撫養教育子女,這正是東方人的觀念。 最後,最讓人吃驚的結論是,不同種族的領養家庭中兒童IQ的差異。 在白人中產階級的家庭中生活的被領養的東亞兒童,即使在最初有營養不良現象,最後都顯示出了高於白人平均值的IQ,然而同樣情況下的黑人兒童卻仍然在IQ平均值上低於白人的平均水平。具體數據如下:非洲裔(93);黑白混血(104);白人(109);東亞(112)。這一組數據背後的含意不言而喻。 上述種種的研究結果,尤其是最後一點,說明了一個結論:種族之間的差異是由遺傳基因主導的,種族智商的差異是由種族之間的差異主導的。 比如說,美國的黑人問題不僅僅是因為白人歧視的社會因素,也有更加深層的原因,因為同樣情況下,白人對中國人以及猶太人的歧視,卻使他們有了高於平均水平的智商和成就。很顯然,是基因成分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結果。 那麽,是什麽原因造成了黑人的基因與東亞人和白人的不同?或者說,黑人的智商為什麽會比較低? 還是讓我們回顧一下人類的文明演化史吧。 五萬年前,東亞和白人的祖先走出了非洲的北部,經過大約二萬年的風風雨雨,他們的後裔終於到達了亞洲東部和歐州大陸。到了一萬年前,位於歐亞大陸中間的中東地區的文明首先開始起飛,在隨後的歲月裏,文明的星星之火逐漸擴展到歐洲的地中海、南亞的印度和遠東的黃河長江流域,人類近代史的最後500年,歐洲憑借著希臘文明的民主科學的火花、基督教義上的平等博愛的觀念、羅馬帝國軍團的紀律、日耳曼遊牧民族的驍勇和北歐維金海盜的冒險精神,最後走在世界文明進化的前列。最後的200年間,白人的腳步踏上了美洲、澳洲和南部非洲,工業化的進程,很快讓這些地區趕上了歐洲的發展水平。最後的100年間,工業文明傳播到了東亞,儒教的傳統,科技的力量,東亞也趕上和正在追趕歐美水平中。 然而,古老的非洲大陸卻依舊故我,貧窮、落後、愚昧、瘟疫、戰爭、種族滅絕。。。在全世界人類之林中向隅而泣。 我們不妨這樣假設,當年走出非洲的人類,都是聰明一點的人,至少是不十分安分守己的人。在漫長的遷徙路程上,他們看到了更遼闊的天地,接觸到了更多的生物種群,經曆了更多的氣候變化,開創了更多樣化的謀生形態,最重要的是,歐亞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容納了最多的人類人口,因此,文明得以多地區起點多渠道萌生發育,並且,彼此交流。這一點尤其重要。澳洲和美洲的人類都是人類遷徙最遠的種屬,卻未能演化出高度發達的文明,就是因為處於世界地理的邊緣地帶。 即使留在非洲的黑人,當年具有與走出非洲的人類一樣的智力水平,經過10萬年演化的結果,情形也會大大地不同。 非洲相當大的地區,其氣候條件與植被生態環境與南洋群島相類似,沒有四季變換的壓力,人類很容易通過采集漁獵的手段獲得生存,缺乏驅使人們發明創造的原始動力,社會的進化是極其緩慢的。這與走出非洲的棕種人在南洋群島的表現極為類似。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一個在努力地與命運抗爭,一個在聽天由命隨波逐流,10萬年光陰下來,差異不僅僅是在於社會的生產力、社會的組織結構和知識水平,人的大腦容量和溝回結構也可能已經大大地不同。要知道,人類渾身是毛地開始直立行走,也不過是剛剛300萬年的曆史,10萬年的演化,1萬年的定居,5千年的文字,2千年的教育,造成了黑人與東方人和白人的先天差異,一點都不奇怪。 當然,本文所探討的,是在種族意義上的差異,不是單純個體上比較。哪一個種族都有天才和笨蛋,如同黑人也有鮑威爾賴斯一流的精英,東亞人也有阿唐一類的平庸,就連美國的某位白人總統不也是智商沒有過百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