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撒母耳記上
文章來源: 提摩太2007-05-07 12:34:05

2007:
撒上:撒母耳的出生讓我想起以撒。撒母耳是做拿細耳人。
約:瞎眼的可以看見
詩:神的作為,人怎麽可以否認呢?
箴:發怒不好。
*******
抄一段。我比較讚同其中的觀點。

聖經的永生觀
  《約翰福音》記載了耶穌關於永生問題的許多談話。耶穌是從“重生”的話題中轉到永生問題的。他告訴尼哥底母:“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三3),尼哥底母覺得不好理解。耶穌接著說,重生就是信耶穌乃神的兒子,而信耶穌就得到了永生(三10~14)。耶穌的這番重生而永生的說法,對於尼哥底母來說還是難以明了。受難前,耶穌向天父禱告:“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十七3)人們往往覺得,信耶穌和得到永生,在時間上有所先後:相信在先,以後(死後)就能得永生。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耶穌明明告訴我們,它們原是一件事。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十四6)這句話顯示,信耶穌、重生、和永生這三者是同時並存的。或者說,永生不是一種未來式,而是現在式;不是一種時間的無限連續性,或所謂的死後生命,而是一種當下的生存狀態。
  這是一種怎麽樣的生存狀態呢?對於一個沒有在信心裏經曆耶穌的人來說,這樣的生存狀態是不存在的,因而是不可理解、沒有意義的。所以,尼哥底母在聽耶穌的談論時,把握不住耶穌談話中的“重生”、“永生”之概念。尼哥底母還沒有信耶穌,因而無法體驗耶穌所說的永生,是怎樣的生存狀態。然而,保羅信主之後,實實在在地每時每刻都經曆耶穌;因此,他很清楚耶穌所說的“永生”是怎樣的生存狀態。保羅這樣描述他所體驗到的永生的:“罪的工價乃是死,唯有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乃是永生。”(《羅馬書》六23)保羅是在「生和死的意義上」來談論他所體驗到的永生。不信耶穌的人生活在罪裏,因而是死的;信耶穌的人得著了的恩典,所以是活的。在保羅看來,永生乃是當下的生存狀態,是和耶穌同複活的生存狀態,是擺脫死亡轄製的生存狀態。人在這種永生的生存狀態中是這樣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隻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同上,十二2)保羅所體驗到的這種生存狀態,是一種不斷更新的過程,不斷去體驗神的旨意。
  在罪裏是死,在恩典裏是活。這種體驗表達了保羅對生和死的深刻理解。作為概念而言,“生”指的是一種新陳代謝過程。凡無法更新的事物或事件,就是死的。人在罪裏的生存,是以自己為中心,因為自己的欲望、感情、思想高於一切,支配一切。這種生存不承認神,因而也不敬畏、不接受神;這種生存完全受這個世界現有各種觀念的支配;這種生存沒有更新變化的過程,因為人們無處得到新的給養。這樣一種沒有新因素進入的存在狀態,在保羅的體驗中是一種死。當然,人還在吃飯、運動、有感情、有思想(因為作為生物體,人還有新陳代謝),但這無非是像在做重複的機械運動。這樣的生存無非是一具行屍而已。
  要擺脫這樣的存在狀態,耶穌說,就要重生。重生就是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並相信他是我們的救主。相信耶穌也就是跟隨耶穌;跟隨耶穌是也就是接受他的恩典。當我們這樣向耶穌敞開自己時,就不再受這個世界所束縛,而能進入一個恩典源源不斷的生存狀態。接受恩典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更新變化的過程。凡依靠自己的努力所得到的,人們往往不會認為是恩典。恩典肯定不是我們努力的結果,而是神所賜下的。恩典永遠是出乎我們意料的。因此,接受恩典的過程是接受新東西的過程。在保羅的體驗中,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有神的恩典,因而他發現,他時時刻刻都在經曆舊我死去、新我造就的變化。保羅還指出,這個過程是一個體驗神旨意的過程。人總是希望所收到的東西是自己認為美好的;但一件東西的好壞,是由自己現有的價值觀來決定的。如果我們固守自己現有的價值觀,就常常會拒絕神的恩典。比如,神的恩典往往以苦難的形式給我們,但沒有人會覺得苦難是好的。然而,當我們在苦難中體驗到神的祝福時,我們的價值觀就會被更新。體驗神旨意的過程也是一個更新的過程;同時,人又是在被更新之中,去體驗神的旨意。這一種生存狀態就是“永生”。
  這樣一種永生顯然不是在談論死後的生活。它既不是儒家講的光宗耀祖,也不是佛教的西方樂土追求,更不是道教的長生不死。我們接受的永生,是從耶穌成為我們的救主那一時刻起,因著耶穌的恩典而不斷更新的生存狀態。這是我們現在就在享受,且直到永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