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啼笑皆非的洋人算術水平
文章來源: 臨時客2009-09-01 08:14:24


先作一個定義:所謂的算術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加減乘除,跟我們中國的小學裏麵所開設的算術課程裏的算術是一個意思,說白了,就是算數。那麽,澳洲人的算數水平有什麽特別之處嗎?坦率地說,和我們中國人相比,的確有點不大一樣。最大的不同之處恐怕還在於基礎教育,他們好像從來就未接受過乘法口訣這一類的基本教育,所以,他們的算數水平之低往往出乎我們中國人的意料。

 這種現象常常會出現在洋人的商店裏購買東西的時候,他們找零錢時經常會發生錯誤。比如說:該找給你一塊二的時候,他可能隻找你八毛;但有時候,明明應該找給你一元,他能莫名其妙地找給你兩塊五,讓你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這時候,你應該百分之百地相信:洋人隻是、也僅僅是因為腦子太笨,不會算數而已,決非有意行為。因為平均來說,他們多找給我錢和少找給我錢的機率差不多,所以,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往往是一笑了之,懶得嚕嗦,因為洋人往往多是一些比較固執的家夥,特別自信他們的算數能力。你要跟他解釋,得從我們小學算術課本的第一章第一節開始,有了這個功夫,我幹點什麽別的正事不好。再說,雖說有少找錢的時候,可也有多找錢的時候,就讓它們正負抵消、自生自滅吧,阿門!但華人商店的情況就截然不同了,店主們也經常出錯。但無一例外地,出錯的情況全都是少找給你錢,而當你稍有察覺的時候,他 ( 或她 ) 馬上會滿臉堆笑,忙不迭地向你道歉,並迅速補上應該補給你的錢,一文不差,其心算能力之強,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曾受到過的正統算術教育。感慨之餘,不由得讓我想起台灣的著名作家柏楊先生的雜文“醜陋的中國人”。但評論華人店主們的道德水準不是本文的內容,就此一筆帶過。

去年我在悉尼一家空調零售商店裏當經理的時候,有一次,有個客戶來我的店裏購買 64 條四分之一英寸的空調銅管,按我們的包裝標準,每盒紙箱裏盤了 8 條四分之一英寸的銅管,應該讓客戶拿走 8 箱銅管。所以,我一邊與客戶結算,一邊吩咐我公司的送貨員,一個名叫 David Harvey 的洋人,叫他到後麵取 8 箱四分之一英寸的銅管出來給客戶。當我和客戶結算完畢, David 仍然沒有出來,按說這些銅管就在後麵,整個商店前後不過 50 米左右,應該不難。但考慮到他可能要花點時間去尋找四分之一英寸銅管的具體擺放位置,所以,我又殷勤地請客戶喝一杯咖啡。出人意料地,客戶連咖啡都喝完了,十多分鍾過去了,仍然不見 David 的蹤影,看來事態有點不尋常,於是,我帶著客戶來到了後麵,看見 David 正在打開四分之一英寸的銅管的紙箱,往外麵拿銅管。我感到很驚訝,便問他:“ David ,你在做什麽?我不是告訴過你取 8 箱銅管給他嗎?”他說:“幸虧我進行了核算, 64 條銅管,我們應該給他 8 箱另加兩條!我正在這個紙箱裏抽兩條銅管出來。”我聽後大吃一驚:因為,這將給本公司帶來兩條銅管的損失!便趕緊阻止他這麽做,可這時,客戶不幹了,順便說一句:這客戶也是個洋人,客戶認為我是有意要克扣他的銅管,所以,無論如何也不相信我的話。無奈之下,隻好重新進行核算。

David 攤開了一張紙,上麵密密麻麻寫滿了數字,我心裏又是一陣納悶:這八八六十四核算起來怎麽就這麽難呢?仔細一瞧:原來,他是用 8 加 8 等於 16 , 16 再加 8 等於 24 , 24 再加 8 等於……,要加上 7 次,這樣一來,自然就寫得長了,加上他又複算了一次,就更是寫滿了一張紙。我瞟了一眼之後,立刻就發現問題之所在了,原來, David 在兩次核算的時候犯了同一個錯誤: 24 加 8 應該是 32 ,他給算成是 30 了,所以,他計算出來的 8 箱銅管隻有 62 條,還要另外取兩條充數才行。這時,我轉頭問客戶:“你為什麽相信 David 而不相信我呢?”他說:“我相信 David 是一個誠實的人,他這麽認真地核算肯定錯不了。而你隻用了一秒鍾考慮,所以,我認為你是錯的。”我真是被這一對活寶弄得哭笑不得,便一字一頓地對客戶說:“是的, David 是一個誠實的人,但同時也是一個愚蠢的家夥。我的確隻花了一秒鍾考慮這個問題,但我是這兒的經理!”隨即,我指出了 David 的核算錯誤,令他當著客戶的麵再重新核算一遍,說罷,便踱到一旁看笑話。這兩位又共同花了 5 分鍾仔細核對了一遍,這回一致認定我是對的。兩人看我的眼光,就仿佛我是陳景潤之類的數學大師似的,他們怎麽也想像不出來:這麽複雜的問題,我怎麽能計算得如此迅速。我也懶得跟他們廢話,隻是厲聲對 David 怒吼道:“下次你要再膽敢挑戰我的權威,導致公司損失貨品的話,我讓你從工資裏麵賠!”

行文到此,大家可能會認為:像 David 這樣的工人老大粗並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絕大多數洋人,尤其是曾受到過良好教育的白領階層的洋人應該不致於這麽糟糕吧?說實話,我也是這麽認為的,直到一個月前的 6 月 7 號,那天發生的一件事徹底地改變了我的看法。那天,我和我的叔叔去了一家座落在悉尼北部重鎮 Chatswood 的著名房產代理公司,此前,叔叔同意以每周支付 350 澳元租下一處該房產公司管理的房子。那天是簽協議拿鑰匙的日子,要預先支付 6 月份剩餘日子的房租,應該說還是很好計算的。如果說每周 350 元的話,那每天就是 50 元,從 8 號開始算租金,到 6 月 30 日,還剩 23 天,總計 1150 元即可。可洋人房產代理算出來的數字讓我們大惑不解,這 23 天的房租竟然是 1162.78 元,這麽簡單的算術題,怎麽會算出一個有整有零的結果呢?於是,我要求看一下他們的計算方法,這一看簡直是讓我極度震驚!他們的計算方法是這樣的:一周的房租是 350 元,一年 52 周,所以,每年的房租就是 350 乘以 52 ,總計 18200 元,而一年有 12 個月,攤到每個月是 1516.67 元,六月份還剩 23 天,占全月的 76.67% ,以 1516.67 元再乘以 76.67% ,就得出了 1162.78 元的結果,繞了這麽一個大圈子,才得出這麽個有整有零的結果。這一下,我可真是徹底服了洋人這種將簡單的事情複雜化的本領了!

於是,我就耐心地向洋人解釋:對非整月的日子而言,這樣的計算方法不公平,如果那個月有 31 天呢,那麽就會出現另外一個結果,那樣, 23 天就不是占一個月的 76.67% ,而是 74.19% 了,就將有一個截然不同的數字。合理的方法應該是,按天數來計算租金。洋人代理思考了很久,又進去請示了總經理,覺得我的話有道理,正準備按天數算租金的時候。該公司的總經理出來了,非常親切地對我們說:“我是這家公司的總經理,感謝你成為我們的客戶。我剛才計算了一下,還是按照我們原來的算法對你們較為合算。因為,那樣你們隻要付 1162.78 元。但如果按天數算呢, 6 月 8 日到 6 月 30 日有 24 天,這樣,你們就得付 1200 元,得多付三十多元。”總經理洋大人的話,說得我和叔叔麵麵相覷:天哪!這人是怎麽混到這個位置的! 6 月 8 日到 6 月 30 日之間倒底是 24 天還是 23 天都搞不清楚!又折騰了好幾分鍾,掰起手指頭 ( 恨不得加上腳趾頭 ) ,一天挨著一天地、跟他老人家掰日子,才算是最後讓他搞清楚: 6 月 8 日與 6 月 30 日之間原來真的隻有 23 天。

前幾天,我和幾位好友一起去悉尼附近的斯蒂芬港 (Port Stefan) 旅遊,期間,華人司機兼導遊曾特意停車向大家索取小費,每人規定 5 元,這也得算是悉尼旅遊的一景了。等司機收完強製性小費之後,我對朋友們說:“這小子肥了,別的不說,就說小費吧,你看看這車上,起碼得有 50 人吧!每人 5 元,光這一項就是 150 元啊。”列位:在此我犯了一個小小的心算錯誤, 50 乘以 5 應等於 250 ,而不是 150 元。按說,這也算不上什麽大錯,但朋友們卻一齊起哄,說我以前是個聰明的孩子,從來沒有犯過這樣的計算錯誤,逼我深挖思想根源,說出理由來。情急之下,我被迫憋出一句:“可能是因為我最近加入了澳洲國籍吧?他們澳大利亞人不都這樣嗎?”居然贏得一致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