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的幾點思考
文章來源: 一劍飄塵2016-03-28 14:59:44

孩子教育的幾點思考

一劍飄塵

 

周末的時候,給兒子電話。他很急促,沒有講一分鍾,就說:“爸爸,掛了吧,我很忙”。

我就奇怪:“忙到什麽樣呢,連一個電話都不打。而且還是周末。”

電話的另一頭,就是他一堆訴苦,說選了三個專業(電腦、商務、中文,我也是醉了),而且許多科目考90分都不是A,所以周末也要學習。

坦白說,我是為他感到驕傲的,所以這裏也算曬他的優秀嗎?但是我這種驕傲,與他是否優秀都沒有任何的關係。從他開始牙牙學語,我就會驕傲地展示給所有認識的人:他的點滴進步,即使有些進步實在是人生中最正常不過的事。比如他會走路了,我也會很得意地跟親戚朋友說:看,他竟然現在就開始自己走路了呢。他母親就批評我,說別人家的孩子比他走路還早呢,我這種得意,會被人恥笑。

問題在於:我驕傲的是他會走路了!與別人家孩子會不會走路,有什麽關係呢?別人因此恥笑我,也是他們的不對!他們不願意為自己孩子會走路了驕傲,憑什麽我就不可以呢?我驕傲我兒子,是因為我愛他,難道因為別人的恥笑,就不再表達對他的愛嗎?

我一直覺得,表達對於孩子的愛,是至關重要的。前段時間,矽穀有一個孩子自殺了的家長現身說法,為的是提供給其他家長一些參考。坦白說,我不會像許多中國家長那樣,恭維這個家長的做法。看起來是很偉大,但是我總覺得缺少了自私的愛,就不值得珍惜了。愛我一定要專一,否則,就不是愛,而是你的善良而已。善良是可以分享給所有人的,愛不可以。這也是我理解不了西方左派的一個原因:他們動不動就對任何人表達愛意。知道嗎?愛一個男人,是要跟他上床的;愛你的孩子,是要撫育他生活的;愛太太是要給她買鑽石的。所謂大愛無疆,那得有宇宙一樣的胸懷啊。就我們人類這點兒小身板,能把一個家裝心裏,也就撐得飽飽了。所以,以後再有人跟你說:我們要做慈善!可以!因為這是善,力所能及的施舍。但是有人跟你說:我們要愛中東難民。那你一定要看看:她是否在家裏收容了難民。否則,你就對她說:啊對不起啊,我隻能慈善一下,捐助一點衣服啥。最可怕的還不是這種直接跟你臉對臉勸說大愛的人,最怕的是希拉裏這樣的,自己離開白宮的時候,把白宮的餐具都往家裏帶,卻在廟堂之上,要求對難民開放國界。這是在慷民眾之慨,裝逼大愛。我總覺得,她還是更應該多對克林頓顯示一下愛。

好吧,還是說那個家長:他因為對其他同學的愛站了出來。他在勸說其他家長的演說中,說了許許多多陳年往事,當然是無數的悔悟。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沒有對孩子表達愛意。

嗯,這就是我說那種希拉裏對克林頓應該表達的愛意:小愛、私愛、朝夕相處之愛、肌膚相觸之愛。

許多人對於我一再批評中國文化不以為然。而這個矽穀家長的舉措,其實是證明了中國文化流毒的一個實例:中國人自以為是最愛孩子的民族,但是他們其實並不知道愛是讓對方舒服。並不是每個家長都把孩子逼上了絕路,但是有多少家長對於孩子的愛,不是建立在功利基礎上的呢?

比如,望子成龍,冠冕堂皇地是希望孩子有好的未來。但是,如果孩子現在都不快樂,有好的未來又有什麽用呢?何況,這好的未來,也不過是一份比較好的經濟收入罷了。不要說孩子成人以後,買不回來學生時代的快樂,連他成人以後的快樂都買不來。如果,再深入分析的話,望子成龍裏有多少是出於家長自己的麵子的呢?當然,我這樣一說,許多人都會否認。沒有問題,哲學其實不是討論你們個體的認知的,哲學是討論普遍現象的、討論深入內心的思想的。哪怕所有的華裔都否認是出於麵子而逼迫孩子爬藤,我也有信心說:華人的哲學就是麵子哲學,包括對孩子的望子成龍的心態。

要麵子和表達對於孩子的驕傲是不同的。

有朋友跟我講過矽穀一個有趣事情,這個朋友的朋友圈,曾經有一個父親,平時在朋友圈裏非常活躍,孩子考上了哈佛,但是在孩子收到了錄取通知書以後,這個父親隻在朋友圈裏放了一瓶香檳酒圖片而已。我這朋友就很奇怪:他又不喜歡F1方程式賽車,放這樣的照片幹什麽呢?後來大家一問,才知道是這麽回事。

為什麽不公然地在朋友圈慶賀呢?怕別人看到覺得自己太高調。我知道有人會讚成這種低調,但是難道這種低調,考慮的不是也是自己的麵子嗎?考慮自己在其他人心中的形象。你這個形象,難道比對孩子的愛,還重要嗎?明明是抑製不住地喜悅,非得裝作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竟然若無其事了,卻還放一張香檳的照片。

雖然我是不主張爬藤的,但是孩子能夠被哈佛這樣的學校錄取,這個結果與爬藤無關,這是他獲得的一份證明。無論他是被逼著爬藤的還是自己天賦異稟,這個結果都是一樣的:值得慶賀。作為父親,當然應該為他驕傲。幾年以後,你再看看自己的朋友圈的這一天,如果是曬了哈佛錄取通知書的照片,你一定會再次充滿甜蜜感。但是,你能夠在幾年後,還想起那一天,你留給別人的形象是不是偉大光榮正確嗎?QTNND,別人對於我的看法,能夠給我快樂嗎?即使能夠給我快樂,也給不了我孩子的快樂啊。

還有一個事情,中國大陸的一個讀者,突然一天晚上,緊急呼叫我:原來他孩子在美國讀書,在跟他抱怨人生無意義以後,就聯係不上了。當時正是大陸一個很有名的高中生自殺後的第二天,所以這個讀者非常著急,找到我。我當晚就聯係他的孩子。還好,這個孩子平時讀我的文章,所以對於我還是有一點點尊敬,就回複我了。顯然,孩子有點兒憂鬱症的症狀。

說到憂鬱症,我就不由得要嘲笑一些華裔。中國大陸的,還好。因為中國大陸文化對於心理疾病不是很重視。一些美國的家長,跟著美國文化學習,估計拚了老命,也沒有學會人家的快樂文化,倒是學會了“憂鬱症”文化。矽穀那麽多孩子自殺,許多這類家長張嘴就是:憂鬱症。似乎憂鬱症就必然自殺一樣。我沒有時間去做調研了,希望誰能夠找到一些數據。在我看來,憂鬱症絕對不會比癌症的自殺率更高。以後是不是還應該給每個孩子檢測:他們是不是得了癌症呢?

不要把憂鬱症當作借口。少年維特自殺了,可以說是憂鬱症。但是實際上,如果能夠獲得綠蒂的愛,就是癌症,也能夠治愈了。所以,看不清孩子自殺的症結在於缺少足夠的愛,而是責怪憂鬱症,這完全是食洋不化。

這一點,我也從我這個讀者孩子身上,獲得驗證:這個讀者把孩子送到美國以後,就根本不再關心孩子的生活狀況,給孩子的感受就像是完成了一件任務。他們之間缺乏深刻的交流。相反,這個孩子和我聊了很多。

所以,我覺得中國文化中缺少對於愛的理解。

我們總是覺得愛就是希望對方好。其實,愛是應該讓對方快樂。無限主義:無限快樂!我們和別人比,永遠比不過他人的成就。我們和自己比,永遠可以看到不足。但是,我們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獨特的個體:自己的,才是世界的!離開我,這個世界無論存在與否,有什麽意義呢。

從小到大,我都是毫不掩飾地表達著對於孩子的驕傲,這與他是否取得了成績、取得成績是否足夠大,都沒有關係。我隻是發自內心地愛他罷了。

所以,這個周末他跟我的談話,讓我緊張:既然他已經很緊張,何不少選一個專業呢?再說,為什麽還一定要讓每一門課都得A呢?

我就跟他說:爸爸大學的時候成績很爛,現在日子過得也不差啊。每門課都要得A,真是太奇怪了。

想不到,他回答我:為什麽不得A呢?既然選了課。

聽他這麽一說,我就突然明白,這孩子是得了完美主義的毛病了。

對於完美主義,我一點兒也不陌生。雖然大學的時候,我對於學業要求根本不高。恰恰相反,我是能夠考60分,就絕對不考61分的,那多浪費啊!當然,到了考60分萬歲的地步,也就必然沒有那種能力掌握地剛剛巧,所以,就免不了會有補考。

看起來,我並不是完美主義者,其實不盡然。大學的功課不好,隻是因為這不是我喜歡的專業罷了。在我們那個時代,考上大學已經是千難萬難的事情,考上名牌大學,更是難上加難。所以,填報專業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由著學校安排。而進入大學,改專業也是不可能的。現在想想,在一個少年17、8歲左右,就決定他一輩子的專業,實在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如果說今天,人們已經知道教育本身並不是僅僅為了上大學,但是許多人還是認為教育是為了一份好的工作。實際上,在我看來,教育是學習的過程,特別是大學教育,應該找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讀。如果決定不了什麽專業有意思,那麽就不如什麽專業也不要讀,就是讀書就好。

之所以說我是完美主義者,因為我對於自己在意的文學領域,就完全不同。不僅把大量時間都花在閱讀相關的哲學、文史書籍,而且也陸陸續續寫許多文章。那個時候,就開始寫長篇小說了。至今我還記得,大四的時候,和一幫狐朋狗友住在研究生宿舍。當時,我在寫一部長篇小說,稿紙就放在床頭。有一天一個叫宋偉傑的學弟來宿舍,看了幾頁,就驚歎我寫作的天賦。後來,他考上了人大比較文學研究生,現在美國東部的一所大學做文學教授。所以,通過他的這份推崇,也可以想見我寫作的天賦。但是,即使如此,我卻不滿意自己的文字。整個大學時代,竟然沒有向任何的出版社、雜誌投稿過。後來在中國工作以後,也是如此。無他,因為自己的完美主義的情結:每每寫出了幾萬字,回頭一看,總是不滿意。要麽是文筆的問題,要麽是邏輯的問題,然後就是放棄一邊。

而這些半途而廢的文稿,經過多少次搬家,早已經不知道哪裏去了。現在想想,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年輕人有完美主義的情結,是一件好事情,也是壞事情。好的方麵,可以促使自己努力,完善人生。但是,從我自己經驗看,壞的方麵更多一些,會失去自信,失去繼續下去的勇氣。人是不可能做出完美的事情的。即使德國、日本生產的機器,在我們眼裏已經完美的不得了,實際上還是有工程誤差的存在的。人生短暫,全力做好一件事情,其實不必在乎是否做到了完美。努力才更重要,而如果在努力中能夠體會到快樂、再快樂著集中精力完成它,這才是真正的完美:努力的完美。

所以,我經常對年輕人說:不要追求完美的結果,因為那一定是不可能實現的。而要追求完美的過程:快樂做事。這也是我的無限主義人生哲學的一個重要的原則: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裏要達成無限的人生,抓住分分秒秒享受生命的過程最重要。不要去考核事情的結果,不要怕做事情不完美,不要覺得自己有許多的缺點!不!我們都不是上帝,也不是耶穌。我們隻要不是默罕默德就很好了:我們不幹預他人的幸福,在快樂中做自己喜歡而且有能力的事情。這就是無限主義的完美。我相信,每個人都做到無限快樂,這個世界就一定是最美好的。

寫了這麽多,突然想到自己的孩子:下個星期應該如何跟他溝通呢?這是個問題。

2016 03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