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留學狂潮
文章來源: yijibang2019-03-03 15:54:20

前幾天在兩岸交流論壇,看到一篇提到台灣留學生在美國的文章。我自己親臨其境,就想談談我們當初奮鬥的心境旅程。如今我們這一批大部分都退休了,也都過了古稀之年。剛到台灣的時候,我們住在高雄,一呆就是五年。那是1950年中期,大概就是那個時候,台灣慢慢掀起出國的熱潮。老娘也因此舉家搬到台北,為的就是讓我們從小能上好的學校。到了我出國的1970年初,出國熱流可以說是達到最高潮。到了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留學潮才慢慢的冷卻下來。過去從台灣出國的人,大部分都是外省人,也就是大陸來台的第二代。我們統稱為內地人。出國的原因,覺得台灣地方狹小,發展空間不大。再說,那時候一美元兌換四十元新台幣,一個大學畢業生,一個月就千把塊新台幣的工資。在美國工資雖然每小時不也就一塊多美元,但是一折算台幣後,就夠大家向往的了。我認為出國最大的因素就是對於共產黨恐懼的心裏。尤其那時候,一天到晚什麽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反攻大陸的口號,好像就真的要登陸了。再說,所有超過十八歲的男生,必須服役。老一輩人剛剛曆經戰亂,好不容易有個安生的棲居之地,自然竭盡逼迫孩子使勁的讀書上大學,打開出國留學的大道。

當年台灣升學競爭激烈。從小學升初中,升高中,到大學,每一個階段都必須經過各地舉行的聯考。所有的公立學校招生都在同一天舉行。公立學校是當時最好的學校。要考上理想的大學,就必須進入最好的初中,高中。要想出國留學,自然要考上好的大學。尤其難的是,大家都拚命往理工學學科硬擠。從高中開始,比較優秀的學生都以選擇理工為首要誌願。考大學自然是一道門坎。上不了大學,隻有當大頭兵,三年服役下來,要想再重考,相當不易。不能留學,為了出國,最快的捷徑就是上船做船員。這些年青的小夥子,有的是力氣,上了船到了紐約,就放棄護照,進入餐館打工。管吃管住,起薪每月淨入四百美元,相當於當時台灣大學教授的收入。不管留學,打工,到美國就是當年大家最向往的地方。

大學畢業後,最捷徑的方式留學,就是通過教育部的留學考試。隻要通過考試,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申請護照。因為是動員戡亂時期,一般百姓要取得任何護照,幾乎是不可能。申請護照的時候,有一項可以拒發,就是思想問題。任何過去有不良傾共言論或行為,就算通過留學考試,也一樣出不了國。留學考試一年舉辦一次。全台灣在同一天舉行。筆試一共四科。國文,英文,中國曆史地理加三民主義算為一科,外加專門科目。其中英文及專門科目及四科總分必須超過預設的標準。如果我沒有記錯,錄取比率絕對不超過百分之十。就算通過考試,拿到護照,到美國大使館也不一定可以拿到簽證。能夠申請到美國獎學金的,可以直接申請護照,這類同學都是佼佼者。沒有獎學金,必須憑借研究所錄取證明申請護照。台灣的教育部有明文規定可以接受的美國院校。在簽證的時候,就必須出示生活保證費用證明。總之,經過這些繁雜的過程,就算一切就緒,也有可能在登機的時候被攔下。可以想象飛機起飛那一霎那的興奮。到了我出國的時候,留學政策開始慢慢的放鬆,一旦真正放鬆了,出國的人反而沒有以前那麽熱絡。

到了美國的準留學生,有全額獎學金的就不必打工了。就是打工也是在學校實驗室,做一些助教的工作,譬如帶學生做實驗室,監考,改考卷等等。苦的是沒有獎學金的同學。以我個人而言,我的學雜費全免,因此隻需要生活費。那個年頭,能夠從家裏得到支援的不多。大部分同學都是打工。尤其到了寒暑假,紐約就變成了留學生的打工的聚集地點。一個暑假最基本的洗盤碗廚房工,都可以拿到一千多美元。足夠好幾個月的生活費。我們那個年代,大部分留學生都有過中國餐館打工的經驗。有的書念不下來,或很多學文法的同學,後來都把開餐館變成了自己未來的事業。學位沒有拿到,但是銀子掙得不少,而且從紐約出發,打偏全美各地。

我們從台灣出來的留學生,有一個特點,就是大家都能夠吃苦。絕大部分也都完成了博士學位。大家在台灣多年的磨練,都有一股相當的毅力。我們那個年代的人,都有一番值得大書特書個人的輝煌的曆史。我們當年在台灣,所接受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和豎立了個人的價值觀。大家十分腳踏實地的讀書,工作,成家立業。退休後也都能夠享受到不虞匱乏的安樂生活。不聲張,不顯擺,不患人之不己知,安安靜靜享受我們的餘年。我們的下一代在美國的成就,也都遠遠高於我們這一代。因為他們比我們更了解美國的文化,所以更能夠發揮他們的所長。我們也都有了第二代,看看我們的孫兒輩,更令我們驕傲。他們秉承了好學的傳統,更能在父母的嗬護下,從小就能夠享受自己選擇的多元化教育。我們變成了一棵老樹,樹幹枯萎了,但是不斷有新枝替代。我們過去雖然遭受到國破家亡的浩劫,但是我們沒有倒下,我們的奮鬥讓我們能夠在異地生根。一代接一代的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