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之行(十五)結束篇 由貧民窟所引起的思索
文章來源: 老當不益壯2007-04-16 09:15:35

南非之行結束了,我們告別美麗的開普敦返回到中國。開普敦給我們留下的美好印象太多了,雄偉的卓山、美麗的伊麗莎白港、潔白的海灘、兩洋相交的好望角、古老聞名的葡萄莊園、誘人的企鵝灘、難忘的海豹島、全世界植物種類最多的國家植物園、沿海美麗的別墅區、現代化的市中心┅┅


美麗的市區


沿海的高級住宅

除了美麗之外,開普敦令人遺憾之處也給我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這就是市區的貧民窟。按理講,在南非的大城市裏看到貧民窟完全用不著大驚少怪。在發達國家都不可能完全杜絕的現象,在發展中國家就更不可避免了。但在開普敦,我們之所以感覺特別強烈,是因為開普敦太美了,被稱之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之一,而大片的貧民窟就在市區,與周圍美麗的建築反差太強烈, 貧富極端懸殊, 就像美麗的油畫上有一個巨大汙點,美麗少女的臉上長著惱人的黑斑,是那樣的醒目、刺眼,有人發出了感到遺憾的感慨。


市區的貧民窟

在市區的鐵路兩旁,有一片窮人的簡易棚屋十分顯眼,房屋全是用鐵皮搭建,五顏六色,像積木堆集在路邊。棚戶區在郊區還說的過去,在市區就讓人匪夷所思。難道政府就不能出資改造?

誰都懂得拆舊房建新房的好處,實際上,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但窮人並不領情。要改造,就要先把這兒的窮人遷走,新南非的第一個國民住宅計劃目標定得很高,有關部門必須在五年內建造高達 100 萬棟經濟適用房(現已建成 200 萬棟),解決窮人的住房問題。為了加速達到這個目標,政府采取了“有地就蓋”的方法,這樣使得許多新興建的設施齊全的住宅距離當地的經濟中心太遠,造成許多不便。對許多人來說,寧可住在條件極差但卻可以就近上班的鐵皮屋,也不想搬往那所謂“鳥不生蛋”地方的新屋。徐導說,在南非,尊重人權,沒有強製拆遷一說,更不敢暴力拆遷,他們不想遷走,政府也沒辦法。

從開普敦驅車赴企鵝島所在的西海岸,中途經過一個黑人的貧民區,一眼望不到頭,據說方圓好幾公裏。 許多人懶 懶散散地在屋子裏和外麵狹窄的空地上無所事事。


有 50 萬人的貧民窟

徐導說,這片棚戶區有近 50 萬黑人,因不在市區,犯罪率要高的多。我們的車子晚上根本不敢經過這條路。許多年輕人晚上聚集在路邊,看見車子就扔石塊,他們把對貧窮的不滿發泄到富人和遊客身上。實際上,這裏住的許多人是從鄰國津巴布韋、 莫桑比克跑來的難民。南非的邊界很長,政府沒有足夠的力量防止難民流入。在非洲南部各國看來,南非就是非洲的美國,去了南非,就有飯吃,就有可能發財。徐導說,白人統治時期,對外來黑人難民流入控製很嚴,邊界配備力量較強。黑人掌權後,對外來的黑人難民比較寬鬆,都是黑人兄弟嘛。

南非實行 對貧困人口的救助政策。南非政府設有社會福利部,專司對貧困人口進行救助。目前,全國救助對象 1100 萬人,主要是年老無靠者,殘疾人、孤兒、街頭流浪兒、長期失業者、因艾滋病處於生活絕境的,退伍老兵等。救助的基本形式是發放現金,基本救助標準為每月 820 蘭特,約合人民幣 1000 元。

南非總人口 4300 萬人,就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享受國家救助,每月救助達 1000 人民幣,這要羨慕死了中國人。在中國不要說農民、下崗工人,就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有些人累死累活一月還拿不到 1000 元,何況南非被救助者是不工作白拿錢。我似乎明白南非的失業率為什麽高達百分之四十人民還不造反了,不幹活能拿到這麽多補助,美死了!

徐導說,在開普敦,主要納稅人是白人,政府從稅收中拿出大筆錢救助國外來的難民,引起白人的強烈不滿,他們在議會提出抗議。但因是黑人掌權,他們要關照黑人兄弟,白人也沒辦法。

聽了介紹後,我們之中一些看不起南非城市有大片貧民窟的人,滿懷激情要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受難階級弟兄的人,突然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茫然:我們怎麽和南非比?

試想一下,如果中國沒有戶口限製,人民能自由遷移,窮苦地區的人民可以往城市遷移,中國城市的貧民窟會比南非少嗎?不要說非洲了,就是到南亞、東南亞、拉美等發展中的國家看看,城市中的貧民窟不也是到處都有嗎?是的,現在西方發達國家已幾乎見不到貧民窟,但在資本主義早期一樣多的很。我至今還記得在大學讀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時,恩格斯對倫敦等大城市貧民窟的描述。

我現在明白了,為什麽南非窮人不願意搬出貧民窟住進偏遠的新房,因為能住進城裏,就有了就業的希望,就有實現夢想的可能。住進貧民窟,是實現窮人夢想的第一步,他們今天住在貧民窟,明天就有可能致富後走出貧民窟。

工業化的過程就是城市化的過程,大量農民轉化為城市居民是工業化的必然過程。城市化難免會在一段時期中帶來貧民窟的擴大和城市犯罪的有所上升。這是各國大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城市裏隻要有窮人,就會有窮人住的地方,就應有窮人住的地方。

中國有關的專家也指出, 如果懂得管理的話,城市化的弊病是可以得到控製乃至逐漸好轉的。如果迅速拆除一切貧民窟,並不準新的貧民窟出現,新移民將極難進入城市,也無法實現城市化。我開始對國內各城市興起的大麵積拆除舊房、興建高價商品房、用低價補償把城內窮人趕到遠郊的做法是否人道、合理產生了質疑。

南非的有關人士指出,貧民窟的人在城市雖然是下層人口、很窮,而且問題很多,但是和他們進入城市以前相比,他們的經濟狀況其實還是上升的, 在不發達的國家,完全消滅貧民窟是不可能的。 如果 不讓他們進入城市,把他們陷於一種更貧窮的狀態,未見得是一種更人道的做法,而且對社會穩定來說,也不是一種更好的辦法, 如果不給貧民一種穩定的預期和希望,而是不斷地驅趕他們,那隻能使他們更容易犯罪。

我開始理解開普敦有貧民窟的現實了。

在中國,情況更複雜,因為中國有一個把城裏人和農村人劃為不同階層的戶籍製度, 13 億中國人被劃分為兩大塊:一部分稱“非農戶口”,主要指各大、中、小城市、城鎮人,占 30% 左右;另一部分 稱“農業戶口”,包括除城鎮以外的廣大農村、牧場、山區人,占 70% 上下。這種劃分是世襲的,很難改變。 全世界僅有中國 、 朝鮮和貝寧三個國家實行嚴格的戶籍製度,限製人們自由遷移。

1958 年以前,中國沒有嚴格的戶籍管理製度,人們可以自由遷徙。 1954 年的第一部憲法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遷徙自由。”“中國人可以在中國國境內自由旅遊和居住”。 1958 年中國人的遷移自由被剝奪了, 1 月 9 日,毛澤東簽署一號主席令,頒布了新中國第一部戶籍製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確立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戶口管理製度,以法律形式嚴格限製農民進入城市,限製城市間人口流動,在城市與農村之間,各地之間構築了一道高牆, 從此“出生地”便成了將人分成各種類別並對不同類別的人采取不同待遇的堂皇而合法的標準。

中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因出生地不同而享受不同的待遇,包括醫療衛生、上學、就業、居住、養老保險、失業救濟等等。似乎城裏人先天就比鄉下人優越。這樣,就等於把全體國民人為地劃分為兩個不同的階層(或等級),農民成了二等公民。如果中國的農民知道他們成為二等公民的真相,也許毛澤東在他們心中的形象會有所變化。

在中國的許多偏遠地區,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如有的地方無水或水質有毒不適合飲用;有的地方無耕地;有的地方環境極其惡劣,人類很難生存 ------ 這兒的農民想不想遷移走?想!但戶口把他們及子孫後代死死地釘在這裏,哪兒也去不了。年輕一點的可以出去打工,但你不能定居在打工的地方,早晚你還要回到這難以生存的地方。

50 多年前,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然而 50 多年後的今天,站著的中國人仍然麵臨著因戶口而被歧視、被遣送回鄉的困惑。在北京街頭,經常可以看到警察以沒有戶口、暫住證為名搜捕外來人,把他們拘留起來強迫勞動(篩沙子),遣送回鄉讓家裏人拿錢贖。在廣州的大學生孫誌剛,僅僅因沒戶口、暫住證就被警察抓起來活活打死。這在全世界都極為罕見。為什麽?源頭就是那不平等的戶籍製度。從這一點來看,中國的農民可能更羨慕南非的農民。

我雖然是城裏人,從小生長在北京,可以講是這種戶籍製度的既得利益者,但我要為農民說句公道話,現行的戶籍製度使得農民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今天城裏人享受的很多好處,某種程度上都是剝削農民的結果,連毛澤東都不得不承認,新中國經濟的最早積累是靠農業。城裏人沒有理由心安理得,更沒有理由看不起農民。中國現在漸漸富裕起來,兩億民工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如果經濟發展的成果隻有少數人能夠享受,作為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無法分享的話,這個社會的不公平就容易演變成巨大的社會矛盾,從而製約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民如果繼續在社會保障、教育、求職等問題上處於二等公民的狀態,這個社會就無法讓人從理性上接受,也不會成為和諧的社會。

在 2007 年春節晚會上,幾十個民工子女朗誦了《把心裏話說出來》的詩,反映了孩子從小就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 要問我是誰,過去,我總不願回答,因為我怕,我怕城裏的孩子笑話。 ” 他們道出一個社會現象:農村人因社會地位低下而受歧視。盡管他們的父母現在也在城裏勞動,他們也在城裏上學,但因為他們和父母沒有城市戶口,享受不到城裏孩子學習的條件: “我們的校園很小,放不下一個鞍馬;我們的校舍簡陋,還經常搬家;我們的教室很暗,燈光隻有幾瓦;我們的桌椅很舊,坐上去吱吱啞啞。” 他們發出了強烈的呐喊: “打工子弟和城裏的小朋友一樣,都是中國的娃,更是祖國的花。” 這發自肺腑的呼喚,讓人深思,催人淚下

在世界上,有三種由統治階級人為製造的不平等製度:一是前南非的以膚色劃分的種族隔離製度,一是印度的種姓製度,還有就是中國把人分為不平等階層的戶籍製度。前兩種已被本國的法律所否定,修改中國戶籍製度的呼聲也已很強烈,但既得利益者則持反對態度。

人人平等是一個社會的基本要求。雖然每個社會事實上都存在各種不平等的現象,但是,如果社會的基本製度和法律使得人們從出身那天起,就處於先天不平等的狀態,實在有悖社會的基本正義, 也不符合“中國公民一律平等”這一基本的立國宗旨 。客觀上的不平等是難以改變的,但是繼續主觀人為地製造不平等則太不應該。社會的正義應該是盡量消除種種不平等的現象,而不是用法律維護不平等的製度。

期盼有一天,我們不再以出生地作為評判、錄用一個人的標準;

期盼有一天,在中國的土地上,農民兒子能夠和城裏的孩子坐在一個教室裏讀書;

期盼有一天,不再有人被稱作“盲流”、不再有人被以“賤民”相待,人人平等,親如手足;

期盼有一天,公平的陽光普照,正義的社會和諧,每個人的心頭溫暖如春。

再見了,南非。你使我看到了許多,想到了許多,在建設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社會方麵,更是受到了許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