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的一大硬傷:編導錯位
文章來源: 一炮總部2017-12-31 20:25:01

 2017年的歲末,一部反映7,80年代文工團生活的電影“芳華”在華人圈裏熱傳。這是嚴歌苓編劇,馮小剛導演的影片,盡管放在歲末上映,但絕不是馮氏賀歲片,而是馮小剛用激情演繹的青春懷舊片。“芳華”也可以說是馮導的傾力之作。然而,力是用了,勁也使了,電影出來後,影評的較多反應卻是故事推進和情節變化缺乏連續性與合理性。個人覺得,這主要是編劇和導演在藝術風格上的不匹配造成的,非常可惜。因為這個,估計“芳華”熱鬧過後,很快成為深秋的一片芳葉,飄零而去,很難成為電影經典。

馮導和嚴歌苓都是部隊文工團出身,要拍文工團的電影故事,兩人看起來是一個很好的編導組合,可世界上貌合神離的事情太多。事實上,從四年前兩人商談拍文工團題材的電影開始,這一切就已經漸露端倪。很有意思,下麵是當事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當時情景的回憶,以及筆者的簡單評點:

馮導說:歌苓,你也有部隊文工團的演員經曆,那太好了,我們合作吧,我真的想拍一部這樣的電影。我把我的故事說出來,你幫助我整理後再編成劇本,怎麽樣?---評點:馮小剛真的把自己當北京老炮兒了,以為什麽都可以自己說了算。嚴是什麽人?精明的上海女人加著名的傷痕文學作家,你以為她是你的文字速記員呢?

嚴說:馮導既然有豐富的文工團生活經曆,還是自己直接寫吧,這樣應該更生動。---評點:這是將他一軍。還真沒有聽說哪一個導演自己動手寫劇本的。馮導能寫劇本,早就不找你了。

馮導說:我不成,從來沒有寫過劇本。---評點:馮導開始後撤。

嚴說:那就這樣吧,由我來寫劇本,按我的思路寫。最後拍電影時,你可以自己修改情景。---評點:占了上風,但又給對方一點麵子。

馮導說:那就這麽定了吧。---評點:馮導輸了。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事實上,這個倉促的決定實際上為“芳華”的缺失埋下了重重的伏筆。

為什麽這麽說呢?原因如下:

1. 馮導拍電影,基本是以“賀歲片”起家。他的風格也就是北京京片兒的幽默耍貧,基本圖一個樂勁。早年,馮小剛還客串過電視劇,從語言,動作到角色,幾乎都是讓人爆笑的主。嚴歌苓卻是傷痕文學作家,她最喜歡也最擅長描述人與時代的衝突,人生的苦難和人性的扭曲壓抑,她的骨子裏對文革年代充滿厭惡和諷嘲。這麽兩個藝術風格與追求各異的人,僅僅因為部隊文工團瑣事,硬湊在一起創作電影,你編我導,結果可想而知。

2. 雖說馮和嚴都在文工團呆過,但兩人境況不同。馮小剛在部隊文工團呆了6年,因為喜歡一個女演員敗露,最後被迫離開文工團,所以他對文工團一直是難分難舍,打心眼裏喜歡;嚴歌苓在文工團跳舞,因為喜歡一個小隊長,寫了情書被上報,感情受到欺騙,差點自殺,所以她對文工團的感覺一直是強烈的壓抑與鬱悶,想早點離開而後快。這兩人簡單組合,就成了“芳華”的種種矛盾風格。比如,有影評說:既然文工團內部這麽壓抑彼此缺乏友愛,解散時為什麽大家又難分難舍,痛哭流涕?現在應該清楚了吧:前者是嚴的壓抑,後者是馮的不舍。生硬的組合而已。

3. 嚴給馮小剛的劇本內容太沉重,時間跨度也太大。這種題材的東西最適合謝晉,可惜謝導已經走了。“活著”的張藝謀也很適合,可惜08奧運以後,張導已經轉入體製內,再也沒有昔日的激情了,再說,張導家裏還養了一大堆葫蘆娃,實在也分身乏術。無論如何,把這樣時間跨度大的電影交給馮導,好像有點承受不住。前麵已經說過,馮是拍賀歲片起家的,基本特點是把好玩的小故事小情節,有一搭沒一搭的串聯起來成一部電影。馮導拍電影,時間跨度一般不超過一年,基本是一兩個月內發生的事情構成一部電影。這有點像非洲獵豹,一口氣衝出近百米,就算完事;遠了,就會接不上氣。“芳華”時間跨度10年以上,又有恩恩怨怨,男女私情,勾心鬥角等等,明顯超出了馮導的射程。

4. 馮小剛想用“芳華”表達當年的青春情懷。以馮的風格,絕對應該用王朔等人做編劇,就像過去拍“編輯部故事”,“過把癮”,“天下無賊”“一聲歎息”一樣。其中王朔以男人第一人稱(小痞和WSN)寫女人是一絕,“輪回”裏寫的就是女舞蹈演員戀愛故事。馮小剛完全可以用男性為第一人稱,拍男人(率性一點,直接設為WSN吧)視角下文工團女演員們的工作與生活的交集。現在用嚴歌苓的女性角度拍電影,對馮小剛來說,如同關公用蛇矛,有勁使不上,真的白白毀了一腔熱情。

綜上所述,雖然馮小剛是一個敬業的導演,為了拍好“芳華”這一部為自己而拍的電影也是盡了全力,但因為“芳華”僅僅選對了文工團的芳華,選對了女演員的漂亮,卻選錯了編劇,選錯了故事,所以從電影裏可以看出,馮小剛好像隻能在既定情節的間縫裏匆匆忙忙墊補自己的青春懷舊意向,包括生硬的塞入一段又一段的群美舞蹈圖景,而故事卻很難順暢起來。諸如此類,難怪很多人看後都覺得整個電影故事不夠連續,剪輯感很強,馮導應該為自己的錯誤選擇扼腕歎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