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陷阱-三論日本中標中國百億核電設備的危害
文章來源: lookatme2006-10-23 14:56:57
        20世紀70年代,是全球核電發展的黃金時期,那時候隻有能源危機,沒有切爾諾貝利,各個國家都是一擁而上,美國、法國以及日本等眾多國家均在這個階段完成飛躍。而中國雖然對核電技術的掌握相當早,但是一直沒有將其民用化,實際上核潛艇的核反應堆與核電站反應堆堆芯技術基本相同,就像汽車行業大卡車和小汽車的關係,法國核潛艇1970年下水之後,便開始將此技術轉為民用核電站,目前法國核發電占總發電能力的78%,反過來看中國,中國的核潛艇下水隻比法國晚了一年。但第一個核電機組1985年才開始建設,而且並未采用自己的技術。曾經成功研發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中國核動力研究院,直至秦山核電站二期建設項目批準,才被允許參與核電技術的投標。中國首個核電站30萬千瓦秦山核電站的建設計劃,直到1991年12月,才正式並網發電。當然其中牽涉到多種原因,比如中國的煤資源優勢得天獨厚,價格也相對低廉,這樣核電相對於火電難有競爭力,加上當時中國窮啊,而核電單位發電裝機容量的造價大概相當於煤電的三倍,比起水電,也要高出三分之二以上。即使要緩解電力緊缺的局麵,有限的資金也肯定不會優先選擇核電。
        實際上,從各種文獻看得出,對於中國長期的能源需求當時幾乎沒有人能做出清晰的判斷,關於核電的戰略定位更是無從談起。這與中國在核武器研製方麵的合理規劃,一步一個腳印的穩打穩紮的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近兩年形勢大變,電力開始出現短缺,而且煤炭價格大幅上揚,幾乎所有品種的能源供應全麵趨緊,開始凸現核電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的尷尬,截至目前,我印象裏麵中國投產和在建的隻有11個核電機組,裝機容量大概是800多萬千瓦,在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中的比重不足2%。
  國際上發展核電的呼聲日益高漲,就連在已經廢除核電的意大利,貝盧斯科尼也呼籲民眾重新考慮核電,因為“過高的能源價格已經影響了這個國家的競爭力”,溫家寶提出的中國核電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占屆時全國總裝機容量的4%;在建的裝機容量,也將達到1800萬千瓦。 
        現在中國的堆型是大雜燴,對運行維護非常不利。我記得目前已經投產及在建的核電機組中,秦山核電站一期及二期均采用了國產堆型,三期則采用了加拿大原子能公司的重水堆型;大亞灣、嶺澳核電站采用的是法國法馬通公司的堆型;而正在建設的江蘇田灣核電站一期工程,采用的則是俄羅斯原子能出口公司的堆型。 
        早在2004年,中國政府就決定將三門和陽江共計四台百萬千瓦的核電機組麵向國際招標,要求是必須采用第三代堆型,而招標思路卻由2001年末的中國核電將采用“秦山自主發展核電”的模式被“整體引進國外技術”的決策取代,領導們認為應該先對外招標引進若幹套,然後再照著別人的技術自己來做,實現國產標準化百萬級批量生產。
        我對統一堆型並沒有意見,關鍵是法馬通的EPR或東芝西屋的AP1000,是目前可供選擇的僅有的第三代堆型,但前者在芬蘭的項目剛剛開工,後者更至今未被商用。即使中國能夠成功引進,也要經過長時間的實際檢驗,才能進入規模量產階段,這顯然難以實現2020年的核電發展目標。
        目前最合理的應該是先小批量上馬一些采用二代改進技術的國產核電機組,同時抓緊時間研製自己的第四代,想在第三代技術上一步到位的激進路線我認為並不現實。
        所謂“第三代技術”,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定義,實際上稱不上“代”的概念,隻是一個逐步的改進版本而已,當然在理論上比第二代技術要安全一點。但是現有的第二代技術及二代改進技術已經很成熟,國際上有超過15000堆年的安全運行經驗,經濟上也更為可行,說白了就是更便宜,尤其是全麵或大部分國產的話。
        中國作出全麵引進國外三代技術的理由之一,是希望能夠引進並消化之後,站在更高的技術基礎上開發自己的技術,但關鍵是目前國際核電界研究的第四代核電反應堆堆型主要包括革新和安全的壓水堆以及高溫氣冷堆等六個堆型,與當代核電技術,不論是第二代還是第三代都沒有任何關係,第四代核電技術並不是在第三代技術基礎上的延伸。它與當代核電技術相比,是根本性革命性的變化,包括方案以及概念完全不同。第三代技術不是第四代的必由之路。如果說美國人的超過1000度的超高溫氣冷堆是第四代的候選目標的話,那麽清華大學正在籌建的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更是可以最先實現的第四代,麵對全新的第四代堆型研製,中國人的技術上的弱勢並不明顯,關鍵還是看政府的決心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