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推薦幾部歌劇(又:簡介歌劇的發展)------ 答朋友問(一)
文章來源: 舞台生涯2006-08-22 01:59:18


本文專業性強,趣味性不大,對歌劇發展史有興趣的,想培養點興趣的朋友請繼續 ……

不感興趣,卻對演唱技巧和演唱語言感興趣的,請跳過前麵到後麵看補充和通知 ……

---------------------------------------------------

最近收到一些有關歌劇問題的留言,首先感謝朋友們的信任,我歸納了一下,主要有三個大問題: 1. 推薦幾部好歌劇; 2. 怎樣才能在演唱中拓寬聲區的音域(既:如何提高演唱技巧); 3. 為什麽歌劇演員可以使用多種語言演唱。今天先談第一個問題 --------

這個周末我剛結束 Summer Opera show ---- L’elisir D’amore ( The Elixir of Love,花好月圓, by Gaetano Donizetti) ,它是我在舞台上演出的為數不多,有著喜劇風格,並以大團圓為結局的一部十九世紀的歌劇,這次和以往一樣因曲終人散情緒有些許失落,不同的卻是心情舒暢,因為我在舞台上和有情人終成眷屬:))另:由於演 A 角,任務重,壓力大,瑣碎和突發性的事情較多,所以請朋友們原諒我沒有及時回帖,也來不及一一回了。西方音樂史源遠流長,各種音樂變革和音樂形式的發展隨著宗教和政治的演變而不斷完善,用一個貼,一篇文章是概括不完的。在這兒我以歌劇形式發展的先後順序,簡介各年代比較有代表性,今天還在流行,我演過或唱過其中詠歎調的歌劇供朋友們參考。在推薦歌劇的同時,也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點她的發展史。 對於具體到某部歌劇細節性的問題,我爭取在以後的文章或我的博客裏開一個欄目給大家詳細解釋和討論吧。

歌劇的發展經曆了幾個時代, 分別是: Baroque Era ( 巴洛克時期 1600--1750) , Classical Era ( 高雅音樂時期 1750--1815/20) , Romantic Era ( 羅曼蒂克時期 1820--1900) ,和 20 century ( 二十世紀 1900 後 ) 。

Baroque Era: 歌劇是這個時代一種新興的音樂形式,也是由於 Middle age ( 中古世紀,800-- 1400) 和 Renaissance Era ( 文藝複興時期, 1400-- 1600) 的一些歌唱形式不能滿足人們感情宣泄的一種必然發展趨勢。早期的巴洛克歌劇,旋律和配器都相對簡單,演唱部分,基本上是由一些詠歎調( Aria) ,宣敘調( Recitative,音樂伴奏說唱台詞的形式)組成,合唱隊伴唱意義不大。而且,幾乎是把詠歎調平分給主要角色來演唱 ( 比如, A 三首, B 三首,C 三首 ) ,我們曾在課堂上開玩笑說,這種平均分配現象相對後期歌劇絕對的主次之分是多麽的公平,減少多少矛盾啊!器樂伴奏部分也非常簡單,旋律部分一般由 Viola( 中提琴 ),Cello( 大提琴 ),或 Bassoon ( 低音管) 組成,鍵盤部分由 Organ( 管風琴 ) 或 Harpsichord( 鋼琴前身,風行於十六至十八世紀,現仍被使用 ) 彈奏,這種伴奏形式在音樂上叫做 Basso Continuo 。意大利作曲家 Monteverdi ( 1567—1643 )的 Orfeo 就是這麽一部具有以上典型特征的早期 Baroque 歌劇作品。這個時代,歌劇在意大利,法國,英國先後發展起來。法國的歌劇先後以 Lully(1632—87) 和 Remeau (1683—1764) 為代表。 英國作曲家 Henry Purcell ( 1659—95 )的 Dido and Aeneas ( 1689 )是第一部取得巨大成績的英文歌劇,也是比較有時代代表性的愛情悲劇作品。

Classical Era: 由於 Baroque Era 歌劇的裝飾音不在譜子上標示出來(指意大利,法國會簡單標出),很大程度上憑歌手感覺自由演繹,後期的詠歎調裏,歌手演唱時基本上對每句都加以裝飾,作品被複雜化。在這種情況下, Classical 時代作曲家 Gluck 進行了一係列的音樂改革,最主要的一點是把音樂簡單化,並且增加了合唱隊在歌劇中的份量,器樂部分也不再隻是簡單的履行伴奏義務,而充當起了一個更加具有表現力的角色。奧地利作曲家 Mozart ( 莫紮特 ) 的歌劇是這個時期的主流代表,他不僅響應了這種簡潔化的改革,還創作性的在歌劇的上下部都增加了 Finale,如: Cosi fan Tutte ( The School of the lovers ), 2004 年,我演過上半部,扮演了妹妹 Dorabella ,其中的詠歎調 “Smanie Implacabili ”(來吧,這無止境的煩惱) 表現了 Dorabella 與心愛的人分手後的痛苦,焦慮,無所顧忌的發泄,演唱者表情誇張痛苦, 卻意在逗樂觀眾。上半場以六個主要角色的混唱後又齊唱而結束,這就是 Mozart 在歌劇創新中使用的 Finale (結局)。他其它的代表作,有大家所熟悉的 Le nozze di Figaro ( 費加羅的婚禮 ) 屬於 Opera Buffa , Don Giovanni 屬於 Dramma giocoso---- 它是這個時代比較特殊的風格,融 Opera Buffa (喜劇歌劇)和 Opera seria (嚴肅歌劇)於一體。另外一部比較有名的是他的 German Opera (德國歌劇) The Magic Flute (Die Zauberflote 魔笛 ) 。

Beethoven ( 貝多芬 ) 是 Classical 末期, Romantic 初期德國偉大的作曲家,他的主要貢獻在於對交響樂的改革(如有興趣,以後可詳細討論)。 Fidelio (費黛裏奧)是 貝多芬唯一的一部歌劇,因為對人物的勾劃和歌手音域的安排並不象他寫器樂曲時那麽的自如,完成了這部後,他就停止了歌劇創作, Fidelio 的序曲( Introduction) 非常美,值得一聽 。

Romantic Era: 這個時代的歌劇發展以意大利,法國和德國為中心,音樂形式和結構的創作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 Bel canto” 是 意大利 Romantic 早中期所流行的歌唱形式,它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普通議為“美聲”,但和中國概括性定義的西方唱法就是美聲的解釋有所區別,那個時代這種形式的作品多創作給花腔女高音。代表人物有 Rossini (羅西尼 ), Bellini ( 貝利尼 ) , Donizetti ( 唐尼采蒂 ) 。 Donizetti 的 Lucia di lammermoor 是一部 Romantic melodrama ( 浪漫劇 ) ,也是他的代表作;其他比較成功的作品有 Don pasquale ,還有我剛演完的 The Elixir of Love ,這兩部都屬 Opera Buffa 。 Rossini 著名的作品有 Il barbiere di Siviglia ( 塞維裏亞的理發師 ) ,其中的詠歎調“ Una voce poco fa” ( 我聽到這美妙的歌聲 ) 旋律優美,非常動聽,是我最喜歡的詠歎調之一(建議聽聽)。

Verdi ( 威爾第, 1813-- 1901) 主導了 Romantic 後期意大利歌劇的發展,他的代表作有 Rigoletto , Aida (阿依達) , Otello (奧賽羅)等。他對歌劇改革的貢獻在於 ----- 使伴奏部分的管弦樂隊更富戲劇色彩,在他歌劇的第二或第三幕中加一個 Choral Finale( 合唱結局 ) ,通常有一個 Prayer Scene( 祈禱的場景 ) 在最後一幕的開始(一般是第四幕), Rigoletto 就是一部具有這種典型特點的歌劇。

如果分得再詳細一些, Puccini 應屬於 Post—Romantic 時代(大約 1890--- 1910) 的意大利作曲家, 他歸 Verismo 一派 ( 二十世紀初期意大利歌劇中的寫實作風 ) ,主要代表作品有的 La boheme ------ “ Che gelida manina ” ( 冰涼的小手 ) ,“ Quando menvo ” (漫步街上)都是這部作品中有名的詠歎調 ; 還有 Madam Butterfly (蝴蝶夫人),其中的詠歎調“ Un bel di ,Vedremo ”(晴朗的一天)是我喜愛的歌曲之一 ; 另一部 Puccini 著名歌劇 Tosca (托斯卡)中的 “ Vissi D’rte, Vissi D’amore” ( 為藝術,為愛情 ) 也是廣為傳唱的詠歎調。

在法國, 作曲家 Gounod 的 Faust ( 浮士德 ) , Mignon (曼儂),還有 Georges Bizet 的 Carman (卡門)都是比較成功的 Romantic 時代的法式歌劇。 德國歌劇在十九世紀後期以 Richard Wagner ( 1813—83 )的作品為代表,雖然他的歌劇因他的人品與樂曲和聲的不和諧而備受爭議,依然阻止不了他的領導地位,他著名的歌劇有 Tristan und Isolde ( 1859 ) ; The ring of the Nibelungs ( 1854—1874 )等。

20 century :是一個以政治,戰爭,爭取自由,藝術要求創新等因素決定音樂形式百花齊放,多種流派並存的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有 expressionism ( 表現派),音樂以 Harshly dissonant (刺耳的不和諧)和 Atonal (無調性)為特色,代表人物有奧地利作曲家 Schoenberg 和他的學生 Alban Berg 。 Berg 的歌劇 Wozzeck , 就是采用了這種比較極端,刺耳的配樂形式來烘托一個充滿血腥的場麵,音樂聽起來極為恐懼,雖然有名,我卻不喜歡。

建議:答 ----- 關於如何欣賞歌劇:在聽歌劇之前,先做做功課,上網或書上查一些相關故事內容的資料,如果查不到,可在進歌劇院之前,在門口領一份 Program ,就是內容簡介閱讀。了解故事的內容,即使語言聽不懂,也會幫您跟隨演員的表演理解劇情,達到一個最佳的視聽效果。


補充:答 ----- 關於藝術的再創性:在嚴肅音樂中,如,歌劇 ----- 演員可以有她個人的演繹風格和獨特的唱腔,導演可以對人物的表演手法有她自己的要求,指揮也可以對某小節音樂節奏的快慢和強弱有自己的處理方式,但,無論怎樣有自己的格調,都不能改變原作曲家所要表現給人們的他作品的真實意圖。到目前為止,我還沒聽說過有人對二十世紀前的歌劇進行二度再創作的。再創性空間小, 是構成嚴肅音樂含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與那些再創性較高的現代藝術,或抽象藝術的一點區別吧。


通知: 鑒於接下來的兩篇文章將討論歌唱技巧和歌劇演員為何可使用多國語言演唱(如:拉丁,意,法,德語),這兩種技巧都主要是采取麵對麵授課的形式才可以解決根本問題的課目,用文字溝通相對難度大,占版麵多,我也可能會漏掉您的問題,在完成這兩篇文章後,我將在博客裏先後開一個交流專欄,供那些有興趣的朋友學習討論。好的問題和好的答案,我會貼到相關的板塊上,讓大家一起分享。最後,鼓勵那些喜歡音樂的朋友提問題,不僅是歌劇方麵的, 也可以是交響樂,管弦樂,鍵盤樂等,它們也曾是我的必修課。不用怕問題簡單,隻要在我的能力範圍內,時間也允許的情況下,凡和音樂專業有關的問題,我都會在這個度假的過程中盡可能,也盡快的回答。



------------------------------------------

本文版權作者舞台生涯所有,鑒於網絡寫作版權保護的難度,電子郵件opera_forum@hotmail.com將作為原依據。

如有轉載,請聯係作者,Email: opera_forum@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