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角茴香到石頭剪刀布
文章來源: 悟空孫2014-12-06 16:41:02


最近,有一條新聞在互聯網上讓人們議論紛紛:陝西師範大學博士生孫靈霞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八角茴香對鹵雞肉揮發性風味的影響及其作用機製》。

啥?八角茴香燉雞肉成了博士論文?中國的大學真是墮落了,水平連小學都不如,咱隔壁的文盲老太太都知道那八角燉雞腿,還用一個博士長篇大論?這種爛課題,誰愛研究誰研究,但拿國家的錢,還當博士論文,合適嗎?——網上評論如是說。

先把燉雞腿放一放,我想到了不久前的另一條新聞: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和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了石頭剪刀布的製勝策略。又是一個奇葩!咱打小兒就玩這個遊戲,早就知道了怎樣出手就能讓那老是拖鼻涕的王二毛輸得一敗塗地。
 
這八角雞腿,石頭剪刀就真的是無聊的科研課題嗎?我又想到了文革時期有一部電影叫《決裂》,其中嘲諷走資派的教授給學生講“馬尾巴的功能”。今天我們用科學的眼光重新審視,了解馬尾巴的功能對於一個學習農業畜牧的學生是非常有意義的,文革大批判就是用自己的無知來挑戰科學。
 
回到那篇“雞肉”博士論文上,該課題旨在研究如何使工業化大批量生產鹵雞更加美味可口且營養豐富,這難道不是一個科學的命題嗎?中國人有許許多多的風味小吃,有成千上百中南北烹飪方法,可是至今中國竟沒有一個像麥當勞和肯塔基那樣的標準化的食品加工和銷售跨國連鎖企業,為什麽?因為我們恰恰就是缺乏科學的思維和方法,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地把一件小事拿來做定量的客觀的分析和研究。翻開我們的食譜,裏麵大量充斥著“少許”、“略煎”、“八成熟”,而洋人的菜譜總是用“xx克”、“煎x分鍾”、“x度”等標準化的語言,雖然烹飪是一門藝術,但是要讓我們的食品業在市場競爭中生存,要讓我們的飲食文化得到發揚光大,這就少不了讓科學助我們一臂之力。

科學是什麽?說到底是滿足人類的好奇心,這好奇心是對自然和人類本身探索的最直接和強大的動力,雖然這種出自純粹好奇心的探究是毫無實際意義的,在講究功利的中國人看來是沒有用的,但是人類往往就是要做一些“沒有用的”事情才能讓我們的精神得到滿足,使我們的生活得到充實。

科學,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有用的”。哥德巴赫猜想有用嗎?1+1說到底是一個也是一個“沒有用”研究項目,即便證明了也不能改變任何一個現實的結論和概念,那麽為啥有一批科學家像陳景潤那樣不懈的為之努力呢?因為,證明1+1本身沒有意義,但是用來證明1+1的方法可以解決許多數論上的難題。

同樣,研究石頭剪刀布本身沒有任何意義,除了哄小孩子們玩,但是這個問題本身是博弈論的研究方向,旨在建立一個數學模型對指定決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另外,科學往往也並不隻是盯著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更是科學所關注的。這裏有一個有趣的例子:請證明在一杯水裏加三勺糖比加二勺糖來的甜。這還用得著證明嗎?

事實上,這的確是加拿大一所小學裏學生的一個實驗項目。如果按照一般人的思維方式來看,拿兩杯水,一杯裏放二勺糖,一杯放三勺糖,再各喝一口,就判斷出來了。但是,這不是科學的精神和方法。因為,杯有大小,隨意舀的一勺糖分量也有差別,更重要的是,測試者事先知道了哪杯水裏有多少糖,就嚴重影響了結論的公正性。

讓學生實施這一實驗,目的在於讓他們知道:一杯水是8盎司,一勺糖5毫升;水的溫度必須一致,否則影響味覺,參與測試的人不能事先知道哪杯水裏放了多少糖,而且必須有兩位以上的人參與測試……。通過這些嚴格的要求和步驟,讓學生們親身體驗一下“雙盲測試”,然後寫出正式的報告來,從小培養孩子們嚴謹、客觀、精密、公正的科學態度,這難道不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教育實踐嗎?

不要以為隻有小學裏才有這樣幼稚的科學研究,西方大學裏研究的課題可不都是量子質子,DNA和基因,許多奇奇怪怪的研究課題背後卻是實實在在的科學發現。比如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學家就研究過啤酒泡的大小和形態以及上升路線,以此揭示物理學和化學中的一些科學原理。這篇論文的題目叫“Through a Beer Glass Darkly”。為什麽香檳酒打開後會冒泡泡?這些泡沫為啥都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形成?它們根據什麽原理上升?這是德國慕尼黑科技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的內容,這也有一篇論文——“Why Does Champagne Bubble?”

通過“八角茴香煮雞腿”這一討論,我們至少應該得出三個結論:1. 不要輕易否定別人。2.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看似簡單,其實我們並不了解。3.科學精神要求我們腳踏實地從簡單入手一步步做起。 

無論如何,在中國這個浮躁的治學環境裏,能有人踏踏實實地研究一件具體的“小事”是對提高高校整體論文水準的一個良好的開端。盡管“八角茴香”作為博士論文還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總應該比那些華而不實的假大空論文,如習博士的《中國農村市場化建設研究》有更多的實用價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