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慣性
文章來源: 悟空孫2013-05-08 15:20:49

 


 

“文明自有其慣性”——這句話沒有錯,問題是對“慣性”二字的理解。

“慣性”是一個物理學概念,然而物理學起源自自然哲學,物理學的問題往往又是哲學問題,反之亦然。那麽“文明的慣性”究竟是什麽?

對物理學基本概念缺乏了解的人往往想當然地把“慣性”理解成一個運動物體自身保持的向前行進的動力,比如自行車在腳踏板沒有受力的情況下仍然會自行向前運動一樣。

但是,“慣性”的正確定義是:一個物體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要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要麽保持靜止狀態。

“慣性”的英文原文是“inertia”, 牛頓在其《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文中如此定義:

The vis insita, or innate force of matter, is a power of resisting by which every body, as much as in it lies, endeavours to preserve its present state, whether it be of rest or of moving uniformly forward in a straight line.

簡單地說,“慣性”(拉丁文字源“iners”,空轉,懶惰之意)就是一個物體對變化的抗拒,原來運動的保持運動,原來靜止的保持靜止。所以,“慣性”不單單描述的是運動的物體,也描述靜止的物體,換句話說,運動是“慣性”,靜止也是“慣性”,尤其是“空轉”和“懶惰”的狀態。

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是有共通之處的,縱觀世界文明,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文明發展也無外乎兩種狀態:靜止和運動。原始部落的文明在沒有外力的作用下幾千年永遠保持它原有的狀態,而西方文明總是在不斷的“運動”。

那麽,中華文明究竟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

社會科學的研究很難用量化的指標來衡量,要精確指出中華文明發展的速度是0 還是1或更大,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慣性”隻是運動還是也包括靜止狀態,這是“真”和“假”的判斷,然而判斷文明發展的速度是零還是非零,往往需要主觀的情感去做判斷了。

這裏,我們隻看事實:

自孔夫子以來,中華文明的發展真的是在沒有外力(外族,包括漢族以外的其它民族)的作用下實現的嗎?

漢族與其它民族的融合與交流,包括被動地挨打對於中華文明的發展真的沒有任何進步意義嗎?

當今中國人所享受的一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真的都是源自我們自己的傳統,真的沒有外族尤其是西方力量的影響嗎?

與兩千年前相比,源自我們傳統的那部分文明,真的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嗎?

如今我們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物質方麵享受的牙刷牙膏自來水抽水馬桶汽車電燈電話電冰箱電視電腦……,非物質方麵的黨派政治法律經濟科學技術平等自由民主等理念……,哪些不是“外力”的結果?

……

這些事實的“真”與“假”是不難判別的。

當然,中華文明本身就是一個超穩定的結構,幾千年來都是在一個輪回(空轉)的狀態下周而複始。這樣的結構到底好還是不好,西方運動中的文明究竟給全人類帶來的是“善”還是“惡”,這樣的判斷恐怕每個人都有自己“美”和“醜”的標準,沒有必要爭論不休。

但是,在一個具體事件發生後,是應該“靜止”還是主動地“運動”,卻是能體現文明的水準的。

比如朱令事件吧,20年了,沒有“外力”,就一潭死水地不了了之了。如今據說有好事者去白宮情願了,有借助“外力”“幹涉內政”之嫌疑,於是乎國內又重視起來,公安局才又發表了聲明。這個陳年舊案似乎隻有借助美國的外力才能起死回生。

我們能老是指望美國的外力來推著我們“運動”嗎?美國自己其實也有一大堆的懸案,如肯尼迪、辛普森……。

“外力”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我們自己還是要從“靜止”中清醒過來,變“空轉”與“懶惰”的慣性為積極運動的慣性,推動文明向前發展。

隻可惜,中華文明隻兩句格言,一句是安分守己、明哲保身;一是管他媽的!——這句話似乎是林語堂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