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何以戾氣衝天?
文章來源: 悟空孫2012-09-06 13:29:48



由‘國民教育’引發的香港抗議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新的‘高潮’不斷湧現。從起初的遊行發展到中學生和學者的絕食靜坐到如今號召911罷課,大有掀起一股民主革命之勢。

這種戾氣從何而來?

表麵上看,是源於那本《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 這本33頁的小冊子被冠以“洗腦”的罪名加以聲討批判。

香港社會理應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包容各種意見和聲音,但是如今社會一有爭議,很快上升為意識形態之爭──親中反中/親共反共,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簡單兩極化,彼此缺乏互信,沒有良性的就事論事,不深究事物本質,非友即敵,社會撕裂,令人歎息。

我們能不能耐心理性地認真閱讀一下《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呢?那些遊行絕食罷課和聲援這些行為的人有多少真正了解了《手冊》的內容?

香港學者黃誌明為此接受過10多位記者采訪,當被質詢小冊子太偏頗時,他反問對方曾否讀過整本冊子,結果隻有2位記者回答看過,其他的都說沒有。

網上慷慨激昂的人士,你看過嗎?

我花了一點時間下載了小冊子並看了全部33頁。不錯,雖然該冊子是有香港浸大組織撰文,但是不免受到了大陸主流思潮的影響,部分內容有所偏頗。例如:

第10頁中形容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集中製”是“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 同頁又以“政黨惡鬥,人民當災”為題,指美國民主、共和兩黨輪流執政,往往因政治理由,影響民生運作。

除此之外,《手冊》基本上以事實為依據,對中國的國情和“模式”做了比較客觀的介紹,並沒有什麽強迫香港學生“愛國”的論調。

毛澤東時代的洗腦式愛國大家是記憶猶新的,但是此次香港的國民教育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百年的殖民使得香港同胞淡漠了“國家”的概念,麵對殖民者的“子民”“臣民”教育,香港同胞沒有反彈,而如今“凡中央政府支持的我們就反對,凡中央政府反對的我們就支持”,為反對而反對,10多年的回歸當然敵不過百多年的殖民。

況且,《手冊》並不是由中央政府強製指定的教材,隻是作為公民教育的一個參考資料。

請看,這本手冊是某些人說的“一麵倒地唱好中國國情”嗎?





手冊內提出了12處“思考點”,當中包括至少28題以供討論的問題,采取開放式提問,既無既定立場,亦無指定答案,更以“是否”、“優劣”、“好壞”等方式正反兼問、甚至要求提供改善辦法的方式提問。
 
例如:當探討中國政製時,手冊提出“你認為中國現時的政治製度是否完善?請引例加以說明”(頁8),以及“比較起你所認識的西方政體,你認為中國政體有何優越或不足之處?”(頁10)。此外,在探討中國社會問題時,手冊提出“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你認為那些地方較為突出?可用什麽方法解決?”(頁17)。

至於“中國模式”,這本來就是美國人提出的概念,《手冊》用來整整一頁來反思,更介紹了毒奶事件,綠壩軟件,我爸是李剛和動車追尾事故,並讓學生思考:肇事者得到懲處是否足夠,你認為還要做什麽措施?

有這樣的“洗腦”嗎?

我一直覺得,香港較之台灣對中國的文明進程有更大的推動作用,畢竟,中國大陸的課堂連這樣的思考和討論都是沒有的,香港如果能順利實施國民教育,難道不是對大陸的政治思想品德課提供改良的絕好借鑒嗎?

百年殖民的代價是慘重的,香港同胞應該從中吸取西方民主的精髓:理性、協商甚至妥協,而不是繼承你死我活的傳統鬥爭哲學。

香港學校從來沒有過基於主權國的國民教育,不代表永遠不需要這樣的教育,教材或參考資料的偏差不足,完全可以通過理性的協商和對話解決,難道非要不大目的誓不罷休,不絕食餓死幾個學生,不罷課癱瘓整個香港學校體係而不足以“喚醒民眾”嗎?天安門事件的慘痛教訓還沒有吸取嗎?

“新高潮”還是不要掀起了,至少在“掀”之前大家都好好看看《手冊》的全文,找找問題都在哪兒,促使特區政府加以修改和改進。讓香港社會多一些理性的光芒,少一些暴戾之氣,海外受惠於民主製度的同胞們也請反思自身的民主素質,不要隻拿片言隻語或斷章取義來誤導大眾。另外,民主不應該樹立敵人,也沒有敵人。

還記得沒有讀過《水滸》就批宋江,批林批孔反擊右傾翻案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