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釵•張藝謀•你和我
文章來源: 悟空孫2012-01-03 09:24:09

 

看到大夥兒一擁而上地憤怒聲討張大導演的新作,有幾句話不吐不快,為張導討回一點公道。 

據說,這部電影是花了6個億,曆時4年時間拍攝的“大片”。但是,究竟什麽是“大片”,可能定義起來不那麽容易,無論如何,大片絕不是用金錢堆起來的,也不是“大牌導演”的片子就是大片。 

因此,我們首先自己把《十三釵》貢在“大片”的祭壇上,把老謀子放在“大師”的神位上再來批判,這是何苦呢? 張導就是和往常一樣拍了一部娛樂片,有必要被唾沫星子淹死嗎?

我同意有位網友說的,自活著之後,張藝謀就死了。那我們有什麽必要再時不時一廂情願地讓張大師複活,看到他活不過來我們再對著那具僵硬的身體大吐口水呢? 

其實,張藝謀就是一個攝影師,一個很不錯的善於捕捉畫麵,運用色彩的優秀攝影師。用文學藝術深層次的眼光看,他從來沒有活過,把《活著》的深刻歸功於他,我們有愧於小說的原作者餘華;同樣,把《十三釵》的淺薄歸罪與他,也是在給嚴歌苓和劉恒推卸責任。張藝謀從來沒有什麽深刻的思想,他的代表作也就是《英雄》、《黃金甲》和華而不實的映像山水和奧運開幕式了。 

網友們評論的都不錯,色情救國也好,妓女思維也罷,都和東方文化的等級觀念連在一起——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於是,妓女救處女,風騷的身軀撐起救國的大旗,再讓西洋宗教和大胡子洋人一包裝,就成了神聖的人性愛國舍身取義的牌坊了——她們即使死了,也死得其所。 

尤其是,這樣一個荒誕不經的主線放在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曆史背景下,著實會讓國人亢奮一下:看無情的婊子也大義淩然,全民同仇敵愾,日寇不敗,天理難容! 

可惜洋鬼子大概並不關心曆史究竟是如何的真實,所以用絢麗的旗袍、麻將琵琶,再加上扭動的水蛇腰和左右搖晃的屁股,這些或許能“征服”奧斯卡的評委們,這回老謀子若捧回一個小金人也不是什麽令人驚奇的事兒。 

如果拋開南京大屠殺不看,《十三釵》應該是一部不錯的香豔商業娛樂片,6個億砸下去,幾下高跟鞋踢踢踏踏的響聲和林羅綢緞的婆娑還是聽得到的。 

然而30萬被屠殺同胞的生命在這樣的妓女文化中成了一個冷冰冰的數字,這難道是張藝謀的錯嗎?不是。 

在日本始終沒有對二戰做出深刻反省,在中國政府也沒有對日本的罪行做出實質性譴責,沒有為自身對本民族人民所犯罪惡做出懺悔,在全體中國人還沒有認真反省過我們曆史上所有的災難和罪惡並總結經驗教訓的時候,在絕大多數中國人隻關心票子房子車子的時候,我們有什麽理由要求張藝謀來製作一部有思想有內容的傳世經典呢? 

中國至今沒有《辛德勒名單》這樣的真正的大片,難道是僅僅因為我們的導演無能嗎? 

等哪一天我們這個民族有了猶太人那樣自強不息,團結進取的精神之後,我們再來質問我們的“張藝謀”們也不遲。 

請放過張藝謀吧,《十三釵》的淺薄不是導演的問題,更不是演員的問題,這是社會的問題,文化的問題,曆史的問題,也是你和我的問題。 

張藝謀作為導演再一次把大場麵和色彩運用到爐火純青,在張導的畫麵裏,妓女已不是敘述故事的載體,而是電影吸引觀眾眼球,吊起觀眾胃口與荷爾蒙的主題了。 問題是,沒有人逼著你花了銀子去電影院受罪,而你看了盜版片再大罵人家導演有些不厚道吧?

當然,張導可以把這部片子拍得再出色一些,其實南京大屠殺這樣沉重的主題並不是不能以妓女作為烘托,我也不以為秦淮歌妓都是應該這樣濃妝豔抹裝扮華麗的,如果影片淡化妓女的外表,隻以平淡的外表,簡陋的服飾和不加刻意修飾的舉止來描繪這十三個女子,而不是花大力氣來演繹粉雕玉琢的肌膚,春情蕩漾的眼波,嬌豔欲滴的紅唇與起伏跌宕的曲線和誇張的臀部扭動,用秋菊打官司的半紀實手法來講述一群普通妓女、神父或修女、中國士兵以及女學生在日寇刺刀下表現出來的人性、人情,淡化“色”,渲染“情”,是不是會更好?如果讓馮小剛這個編劇出身的導演來執導,這個故事能不能更深刻或至少更豐滿一些呢? 

也許,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審視《十三釵》,至少,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認為這就是一部深刻的作品,一部半脫離事實的荒誕,半嘲諷的作品:麵對凶悍的侵略者,連無情的婊子都這樣大義淩然,中國的軍隊呢?中國的男人呢?如果連婊子都 這樣以身取義,那日寇的鐵蹄何以踏遍全中國的大好河山? 

《十三釵》或許會讓我們思考:難道中國人隻能被妓女和色情拯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