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婚姻製度的演變說起
文章來源: 悟空孫2011-11-16 10:55:27



幾千年來,中國的女性一直處於社會的最底層,苦難,屈辱和貧窮一直是中國婦女身上的“三座大山”。“姐姐妹妹們站起來”一直是婦女們奮鬥的目標,五四開了一個頭,可惜並不徹底,到了毛澤東那裏,似乎找到了一個突破口:結束萬惡的舊製度。

於是,一夜間,娼妓消失了,妓女們被帶上卡車運到新疆分配給了“兵哥哥”,北京的八大胡同和上海的四馬路霎時幹幹淨淨。新中國的婚姻法嚴格規定了一夫一妻,幾千年的妻妾成群從此一去不複返了。

“婦女能頂半邊天”,男同誌能做的女同誌也能做,新中國的女性們和男人一樣,戰天鬥地無懼無畏。可是,新中國的婦女真的“解放”了嗎?她們的生活真的比以前幸福了嗎?她們的地位真的提高了嗎?

一夫一妻起源於宗教(基督教)信仰,雖然是現代文明的一種標誌,但並不算一種普世價值,畢竟,伊斯蘭教和佛教都不反對一夫多妻。

照搬一夫一妻的先進製度而沒有文化上的革新,這條路終究是曲折的。

任何製度的選擇,離不開以信仰為基礎的價值觀,同時也不能脫離一個社會的經濟架構和人性的基本需求。

傳統的中國社會,沒有一夫一妻的價值觀,加上農耕社會的經濟環境,一夫多妻有一定的合理性,至少,貧困農村的女子如果不給人做妾,隻能生活在貧困中。對於相當一部分婦女而言,生活的改善遠高於尊嚴,今天中國的二奶小三和生活在西方文明社會裏仍然黑袍裹身,暗地裏做別人三妻四妾之一的伊斯蘭婦女都抱有一樣的文化理念。

為什麽西方國家沒有三妻四妾,二奶小三呢(摩門教除外)?這完全是文化觀念的問題,雖然西方的婚外情也屢見不鮮,但是很少有女子甘願俯首依附一個男人以換取經濟利益(娼妓則是一種“等價商品交換”)。摩門教又為什麽會出現妻妾成群呢?雖然身處同一製度,那難道不是一種“文化”在作怪嗎?

從人性的角度看,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這點上還是符合人性的,而基督教的一夫一妻則要求壓抑人性,如果沒有堅強的信仰和法律的製約是要維護一夫一妻在西方也是巨大的挑戰。

我們照搬了一夫一妻的製度,但是在相應的文化層次卻幾乎沒有任何作為。我們一方麵消滅了延續幾千年的“青樓文化”,另一方麵又把儒家的“萬惡淫為首”發揮到了極致。西方實行一夫一妻,但是西方對於“淫”(性)是采取開放姿態的,對於婚前性行為甚至婚外性行為,對於裸體和性文學都十分開放,連“革命導師”恩格斯都說:娼妓製度是一夫一妻的必要補充。(是否屬實,尚待考證)最最重要的是,西方文化裏個人自我價值的覺醒和人格的獨立才是一夫一妻製度最有效的保障。

所以,一夫一妻不是單一形式的製度,它必須要有相應的社會文化加以鋪墊和補充。

因此,中國社會目前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恢複了“舊社會”的麵貌,真可謂“青樓滿街,妻妾成群”了。國內和海外不少的“大奶”們,明明知道丈夫暗地裏左擁右抱,為什麽還忍氣吞聲,甚至拿了錢就心安理得了呢?

可以這麽說,文化是一個package,製度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隻用製度來改革而不觸及文化其它的層麵終究是無濟於事的。

當今中國女性缺少的正是文化層麵的東西??人格獨立的價值觀。從熱播的電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中可以看出一斑。“寧願坐在寶馬裏哭也不願意坐在自行車上笑”的人,無論在什麽製度下,都不會使自己的人格和人性得到解放,都不會擁有真正的自由和幸福美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