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個問題,估計不加思考的回答是:女人比男人耐得孤獨,孤男很少見,可寡女倒是很多,尤其是在老年人中,這種現象就更突出。當然,這是因為一來女人比男人的平均壽命長,二來女人的獨立生活能力到了晚年也比男人衰弱得慢。記得日語裏有一句諺語似的話,大意為:男人失去了妻子會頹廢得更加鍾老;而女人失去了老公則會再次鮮豔起來。
但細想想,也不盡其然,獨居,獨處並不見得孤獨。 提起孤獨,我頭一個想到的是自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的一句詞:“高處不勝寒”。 可當我深夜獨自一人在研究室裏,為了一個齒輪輪齒齒根疲勞應變,一道齒輪齒麵上摩擦燒傷絞腦汁動心勁兒時,並沒有孤獨的感覺,反倒是在人聲熙攘的大街上,在商品玲琅滿目的超市裏,常常會感到一種“嘈雜的”孤獨;而且就是深居僻壤,知道有親人、朋友的惦記,心中也會覺得溫馨,還能享受到這種獨處的意境。在孤獨中更能深思熟慮,成果倍出。就是現在,我也喜歡獨自一個人在辦公室裏閉門工作,盡量少開會,能大會化小,小會化了最好! 百度上說 : 真正的孤獨不是溫飽後的無病呻吟。孤獨是靈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它沒有聲音卻有思想,沒有外延卻有內涵,孤獨是一種深刻的詮釋,是不能替代的美麗。 喧囂裏的獨行客也是孤獨的。也許越是紛繁越成空,越是孤獨越豐富。一個人未必孤獨,人多時,也許更茫然。月亮僅一個,卻有眾星捧,走在人海中,不知誰人懂。因此,才有了喧鬧中的慨歎,熱烈中的冷觀。 獨處時,才有時間思考;靜思時,才有機會感悟。 能專心,方能深入。耐住寂寞、忍受孤獨,也許才有奇跡的誕生。那些超前的理論學說,往往都在長久煎熬後,方被後人體悟和理解。很多科學發明,也經曆了痛苦掙紮,才被人們認可和推廣。那近乎黑暗的埋沒,該是怎樣的一種孤獨? 融入喧囂,就難逃紛擾,經常身心疲憊、憔悴不堪。為功名利祿明爭暗鬥,為愛恨情仇惡性角逐,幾多不害他人,又幾多不被人害?殊不知,厚待別人方能善待好自己。 在一個群落,掩埋得越深,就越難找回真實的自我。隻有一個人的世界,才能真正袒露活脫脫的自我。 不會享受孤獨,就不會享受人生。 學會忙裏偷閑,鬧中取靜,才能享受孤獨的時光,默默感悟失去和得到,回味遺憾和美好。 擠一點時間,品一杯香茗,做一次思考,那是何等的愜意? 能從忙碌中解脫勞頓,能在靜夜裏獨對心靈,能在晨曦時思考未來,那是一種無法表達的玄妙。 暗夜裏,獨守一盞心燈,凝望蒼涼無垠的夜色,便沒了痛苦,沒了壓抑,靜靜地品味著那份空曠開闊和寂靜清遠的孤獨。漫步於自我的心靈旅途,就把平日裏那顆焦躁的心融入了如水的寧靜,在追憶和反思裏淡品人生,在夜的最深處,觸摸飛舞的靈魂,讓虛無變得富有,這又是怎樣的一種享受! 讀懂孤獨的人才會珍惜和感恩。他不會因獨處冷淡了親情、友情和愛情。 細數淡漠下隱藏很深的渴望和寂寞,當你徜徉在孤獨的海洋,一定會覓到另一顆同樣孤寂的心,而那塵封的心靈敞開,你會在驚詫中再次迎來絕世的戀情。 越是孤獨越清醒。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很苦也很痛,是如何的超凡脫俗才能安然從容?不掙脫紅塵紛雜,卻要淡泊欲念叢生,血管裏永遠流動著不屈不卑的鮮紅,而靈魂中依舊神往悠然自得的雲淡風輕。 思想的獨舞者是孤獨的。真正孤獨的人,一定喜歡靜悟,善於思考,見地深刻,獨辟蹊徑,所以,經常高處不勝寒。他不想隻為自己的心靈和徹悟而活,卻很難融入喧囂。即使沒有太多的理解和應和,也不會刻意去奢望可憐的一致和相通。
---------------------------------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男人和女人都應是耐得孤獨的人。
提起獨處,第一個想到是我早年在日本的那位房東老大媽, 壽美子 。壽美子之所以要找個大學生與她一起生活,並不是因為她內心孤獨,我想,隻是因為不想獨居而已,她跟我說過,人應“慎獨”。 平時我上學去時,壽美子都是一個人在家,但她是個不甘寂寞的人。除了做些家務(兩個人的家務也沒多少),和照看她自己的菜園子外,還愛打毛線,編織些小工藝品什麽的,跟我學習中文,雖然用她自己的話說是“熊瞎子掰棒子”,可她仍能夠堅持學下去。這種精神很讓我佩服。這也是她要找中國留學生跟她一起生活的目的之一。 壽美子的內心世界很豐富,從她寫作的俳句來看,那些對景物的描寫,都賦予很多想象,很有感染力。後來日本一位朋友跟我說,我在她身邊生活的那兩年,從她那裏受到了純日本式“花嫁”(即當新媳婦 — 其實那時我早已結了婚了啊)的熏陶,一定能當個好“花嫁” — 媳婦的。這好像是在說日本的女人都應該是像壽美子這樣的。 後來我去東京工作,住在擁擠的社宅裏,反倒覺得孤獨起來。來德國後,自己也獨居了一些時。那種不安的寂寞讓我變得更加孤獨。後來再次成家,有了第二個孩子,想寂寞一下都是很難的事兒了。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生活,還真有些留戀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心中的孤獨感在漸漸蔓延。是人老愛鑽牛角尖了,還是自己變得固執了?
其實,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即使是在得到別人肯定的時候,也多少會感到別人還是沒有全部理解自己;在自己的想法得到別人的共鳴時,也有些細小入微的地方不能被別人注意到。就是與自己朝夕相處的那一半兒也不可能把自己的那些心底裏的遐想猜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