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間
文章來源: 苗青青2007-10-31 13:00:57

因為一位朋友的事情,要聯係國內一位已經五六年未見麵的做慈善事業的朋友。 從她以前的部下那裏找到她的新電話, 欣喜。 撥了電話過去,當然是驚喜! 於是興奮的我們從我和她這幾年幹了什麽開始,聊了半天!

她兩年前離開了原先幹了許多年的那個美國基金會,來到一個外國大公司的社會責任部當總管,做的事情仍然與慈善事業有關。

說到她這兩年的新工作, 她並沒那麽興奮。 反到一個勁兒地誇我如今在外麵做律師, 那視野多不同! 我沒來得及告訴她, 律師工作常常也是寂寞又枯燥的。 她的落寞是因為國人對於慈善事業多年的冷漠。 她二十年來為之辛苦奔波的這個事業,在人們眼裏遠比不上 IT 行業,法律,醫生, 傳媒,等等拋頭露麵的行業吃香。 報紙電視上極少有人提到辛辛苦苦從事慈善事業的人們, 更別提讚美了! 這樣的大環境下, 當我問她新的工作如何, 她悵然一笑說, 我還能幹什麽, 還不就是幹那些老本行的事唄! 何況, 人也一天比一天老了呀。 微笑的話音裏透著些無奈和落寞。

我想起記憶裏的她 , 麵容文雅秀麗,高挑的個子,黑黑的整齊的秀發,米色的西裝外麵披著淡藕粉色的披肩。或者深色的套服上別著一支珍珠胸針。 她的英文說的很純正,說話很有條理,簡潔清晰。 若幹年前我們曾經合作過很長一段時間。那個年月我們做事都很認真,那些項目最終雙方都認為相當成功,對立法很有幫助。

二十多年的實踐中, 她兢兢業業,靠自己和幾個下屬一個一個項目的落實,積累了多少經驗啊,從鄉村選舉, 到婦女權益維護,從政府立法, 到下崗工人培訓,從建造小學校到資助圖書館, 她做過的項目範圍很廣。 在這期間, 她逐漸積累了各方麵的見識:國內外關於非政府組織的政策法規, 關於和政府部門合作的方式和難易, 關於受益單位和個人得到哪些實際利益。 她有這麽多寶貴經驗竟然沒什麽人感興趣分享, 可見目前慈善事業的不興旺,人心的浮躁和功利啊。

我對她說, 你是個很少有的慈善事業大專家,應該是國內的稀有人才資源啊! 等我們退休的時候,這個行業一定興旺,到時候說不定我們還需要你指點如何進入這一行呢。 於是我告訴她, 現在就有個朋友回國從事慈善事業,希望和國內熟悉這一行情況的人聊聊。 我已經建議他去找她這個專家了解情況。

她很爽快地答應,同這個極少見的,有誌於慈善事業的朋友見麵。

今天我收到她的簡短回信:

It was so nice talking with you over the phone! You are so considerate to keep in touch with me despite such a distance. I always think you are smart and dedicated. That's why you are so successful. Let's make sure we get together when you are back for vacation next year.

I have made appointment with.... Thanks for connecting us!

收到她的信也讓我高興。 最高興的, 是能夠牽這個線兒,讓這個慈善專家能把她的知識,經驗傳給需要它的人們。 讓她和他今後有機會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彼此幫助,為了實現他們各自人生的理想。

人盡其才,是每個人的夢想。 把好朋友當中的人才資源充分地利用起來, 讓他們的才幹能使更多人受益。 這件牽線搭橋的事兒,給我帶來的快樂,決不亞於自己幹成一件事的快樂! 一個人能做成的事, 畢竟是有限的。

兩位朋友,祝你們談的各有收獲, 也祝朋友的新事業進展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