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讀史劄記(79)--明成祖靖難始末之長驅直入
文章來源: 溫相2004-03-24 11:47:33
(5)長驅直入 李景隆在山東的喪師辱國已經表明了建文君臣在削藩戰爭中實在不是應變的行家。特別是當近臣黃子澄請求誅殺李景隆以謝天下時,建文帝不知出於何種目的居然沒有答應,黃子澄痛哭說:“大事去矣,薦景隆誤國,萬死不足贖罪!”李景隆一戰損失大軍二十萬之眾說明南軍在短時期之內已經不能完全消滅朱棣,兩軍的作戰進入相持階段。 然而,朱棣雖然取得階段性勝利,卻也不能立刻驅逐南軍,特別是進入山東之後,戰爭進入膠著狀態。山東當時的總督糧餉的鐵鉉成了朱棣的克星之一了。鐵鉉曾經被朱元璋相當賞識,字之曰“鼎石”,為人幹練、精明、忠勇、機敏。朱棣最初的想法是“獨以得濟南,斷南北道,即畫疆守,金陵不難圖。”所以,他趁著李景隆大敗之際,揮師殺入山東就是為了濟南,可是偏偏遇上“不識時務”的鐵鉉,讓朱棣大傷腦筋。史稱:“燕兵堤水灌城,築長圍,晝夜攻擊。鉉以計焚其攻具,間出兵奮擊。”搞的朱棣焦頭爛額,鐵鉉還想出一條計策,讓城中的百姓詐降,朱棣大喜,親自統軍進入濟南,不料,“鉉伏壯士城上,候王入,下鐵板擊之”,朱棣的戰馬立斃鐵板之下,朱棣幾乎斷送了性命,懷大憤恨還,以誓殺鐵鉉為己任。朱棣初到濟南可謂“盡力以攻,期於必拔”,然而三個月過去了,濟南堅固依舊,而北軍損失大增,朱棣隻好被迫還師。朱棣自起兵以來,連敗南軍,唯獨一個濟南城把他弄得毫無辦法。 李景隆敗後,建文以盛庸為平燕將軍,統軍對抗朱棣,適時,吳傑、平安守定州,盛庸駐德州,徐凱屯滄州,為犄角之勢。朱棣攻破滄州之後,兵薄濟寧,盛庸於東昌府之外邀擊北軍,東昌大戰就此拉開序幕,朱棣北軍仗著前兩次戰勝的驕橫,左衝右突,盛庸使用火器大麵積的殺傷北軍,朱棣一時惱怒中了盛庸的計,親領少數軍隊殺進盛庸布置好的中陣,結果被重重圍困,朱能等人率領蒙古起兵解救也不能脫身,朱棣手下第一號大將張玉也被迫從督戰變成親臨戰陣,此一戰,北軍傷亡慘重,張玉為了救護 朱棣被射死馬下,北軍精銳喪失殆盡,朱棣僅以百名起兵衛護逃離。這是南北之爭以來南軍取得的最大的勝利,建文特到太祖廟告祭朱元璋亡靈祝捷。 朱棣回師北平之後,很多將領都勸朱棣歇軍再戰,隻有道衍不同意,他堅決主張再度進軍,朱棣采納了他的意見,於建文三年春三度舉兵,南出保定,盛庸和朱棣對決於夾河,盛庸雖然陣斬朱棣大將譚淵,然而自己的驍將莊得等人也都戰死,戰至酣熱之際,東北風大起,利於北軍,於是,南軍大敗,這時,朱棣部將李遠又焚糧艘於沛縣,盛庸二十萬大軍無糧草可以堅持,隻好退避三舍,進入德州。 此後一年之間,南北軍互有勝負,到建文三年年底,朱棣起兵三年,僅據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這時候,南京被責罰的宦官逃到北平把南京的虛實告之朱棣,朱棣大喜,問策於道衍,道衍說:“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朱棣就此定下長驅直入的方針。 建文四年,朱棣誓師曰:“頻年用兵,何時已平?要當臨江一決,不複返顧矣。”由館陶渡河,在肥河大敗南軍,隨後北軍攻陷東阿、汶上、鄒縣,直至沛縣、徐州,南軍平安諸將前來堵截,雙方大戰於齊眉山,建文調來中軍都督府都督,魏國公徐輝祖助陣。朱棣部下多有畏難情緒,朱棣大怒,大將朱能以漢高祖建業一事從中鼓勵諸將,北軍才得以成行,此次戰役,朱棣沒有撈到什麽實際好處,反而損失了大將王真、陳文、李斌,韓貴等人,然而,建文聽信讕言,調回徐輝祖,使本來戰敗的朱棣得到足夠的喘息,徐輝祖是深得乃父徐達的真傳,屬一時名將之選,徐輝祖去後,朱棣大暢其行,何福孤軍奮戰不敵北軍,靈壁一戰北軍生擒平安、陳暉等三十七將,丘福、朱能襲破盱貽,控阻盛庸於南岸。此時,朱棣已經顯得勝券在握,他表示:“鳳陽樓櫓完,淮安多積粟,攻之未易下。不若乘勝直趨揚州,指儀真,則淮、鳳自震。我耀兵江上,京師孤危,必有內變。”果然,當北軍攻克揚州之後,建文立刻慌作一團,派遣慶成郡主來朱棣軍中求和,朱棣冷笑道:“我連太祖封給我的燕王都不要了,還要什麽割地呢?”下令不許。 建文四年六月,江防都督僉事陳瑄以舟叛降朱棣,朱棣軍力大增,六月三日自瓜州渡江,盛庸以海艘迎戰,敗績,六月四日攻破鎮江,次日攻破龍潭,南京已經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