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評談“靈感”
文章來源: 冬永2006-08-13 12:48:15

賞評談“靈感”

作者:冬永 2006/08/12


《整合談“造境”》一文貼出後,有詩友提出了一個非常典型的問題:“ 這境還要造麽?等造出來,詩感恐怕就沒了”。我的回答是“ 心中有境自來‘感’,心中無境隻想‘說’”!一位詩友說得更好“不刻意於造境而入其境,是為佳境”。文中開篇首句即言:“說到底是個造境意識問題”,是初學者的意識培養和訓練問題。有了這種意識,隨“詩感”而來的就是“詩境”;沒有這種意識,隨“詩感”而來的則是“解說詞”。這就是入門與沒入門的區別!相信新詩創作也有同樣的問題。

幸好壇上剛見到兩首習作很說明問題:

第一首: 夜

望穿茫然蒼穹,
看落滿天星鬥。
灑盡一腔心雨,
潤透多情土地。

第二首: 路

莫道紅塵多磨難,
心有真情路自寬。
行到雲高回首處,
緣在青山綠水間。


這兩首習作語句清新自然,文筆成熟流暢,修辭也恰到好處,且都有明顯的好句,也透出了一股詩人的靈氣,可謂典型的靈感型作品。有了靈感,也記錄下來了,那麽是不是就成詩了呢?我們不妨借用東方傳統的陰陽太極學說中的“氣、形、質”三元構造說來做一個簡單的判斷。

第一首,比喻、象征和誇張等手法並用,通過“穿、落、盡、透”把個麵對夜空發出的感慨表達得淋漓盡致、令人震撼,可謂有詩的“氣”; 六言四行排列規整,韻押後兩句,無論從古風還是新詩看,也可算是有詩的“形”;那麽詩的“質”是什麽呢?就是單句的“意象”在主題線索下由符合邏輯的章法構成的“詩境(意境或語境)”。感慨之餘細觀這首詩就會發現,主題線索不明、有詩句無詩境、情感空泛,華而不實。所以這第一首,隻能稱作靈感紀錄或詩意隨筆,隻是兩幅對聯或四個排比句,還不是一首完整的主題詩。這個例子很典型,句句是好句,放在一起卻不是好詩,就是因為缺少了詩的“質”。而由這個隨筆出發,可以至少衍生出兩首完整的主題詩。

第二首,以“莫道。。。”起首,已顯瀟灑之氣,再加上隨後的“心有。。。路自寬”和“緣在青山綠水間”都給人以海闊天空的飄逸之感,可謂有詩的“氣”;七言四句排列規整,韻仿七絕,也可謂有詩的“形”;問題還是出在詩的“質”上。首先,第二句“心有真情路自寬”在事理邏輯上不能自圓,“情”是一個雙方的概念,所謂“多情反被無情惱”,單方“心有真情”怎麽會“路自寬”呢?既然這句不能對第一句作出證明,那麽第一句再有“氣”,也成了空洞的大話。再看第三句,在起承轉合的章法中常用來製造波瀾的“轉”的位置,本該借“轉”的機會為全詩的正麵敘述提供一個反證,而這句“行到雲高回首處”卻隻是一個簡單的行為意象描述,無論在語義邏輯還是事理邏輯上,都既沒有承上也不能啟下,使得“緣在青山綠水間”成了無根據的空論。所以這首詩,是有頭有腳卻無腰身,站不起來,“氣”無著落,變成了空洞的大道理。

可見,靈感再好,如果沒有一個在主題線索下將單句的“意象”有章法有邏輯地組合成的“詩境”相托,也難成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