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d Town, 溫哥華
文章來源: 小米和小麥2018-01-23 23:20:30

 

 

 

這張片子攝於2013年,膠片。

一如溫哥華冬季濕噠噠的日子,那天我經過這一間咖啡屋,看到窗玻璃因為室內外氣溫的不同而產生的霧氣,就買了一杯卡布奇諾坐在了窗前。耐心地等了半個小時,拍到了這一張。對麵藍色的房子,是一家很有名的二手黑膠唱片店。

一直很喜歡這一張,也由此喜歡這一家咖啡屋。前幾年曾經和博客朋友一起玩,寫了幾篇“見光”,其中一篇虛擬的故事,用了真實的情景,就在這一間咖啡屋:

“今天,木格子窗玻璃旁邊,撒滿陽光的木桌子前麵,坐著那位常常來的中年男人。若梅很欣賞他今天的裝扮,事實上,他每次出現,若梅都覺得他的穿著很有品位很幹淨,看得出料子很好,但絕不張揚,幾乎看不到任何logo。他約50出頭,些許白發,穿著一件白色的polo衫,肩上隨意地搭著全黑的毛衣,在胸前打了結。桌麵上擺著一本16開的又厚又沉的專業書,若梅看不懂,但心裏也會猜測著他的身份,總覺得他和咖啡屋裏客人通常隨便的穿著挺不一樣,尤其在溫哥華這個據說穿著倒數第六差的城市,連在downtown的街上也未必能看到幾個驚豔的角色。”

昨天,我開車經過Main and 23rd Ave, 眼睛往左邊一瞄,詫異地發現,原本的咖啡屋,高級地毯店和木板店,已不知什麽時候已經被以為平地。又一項工程在即。

不難想象,這又會是一棟現代化模式的建築出現,一如Main street 這一帶興旺以後的開發。

想起我好幾次跟朋友說的一種感傷和無奈。溫哥華再不是我剛來時候的模樣。原本隻是一個小小的port city, 因為80年代世博會,引起世界的關注。這些人居民不斷增加,房產大肆開發,物價房價上漲,交通擁擠,治安下降。而整個城市的麵貌,連原先僅留下來一點點短短曆史的印記,也在快速地消失。

Under Vancouver 的作者(photographer ) Greg Girard 在書中和英國著名的攝影評論家David Campany 的談話中說,I did feel Vancouver a sad town. 他說,在他離開溫哥華去了香港上海日本等地居住幾十年後回來,覺得溫哥華不再是以前的樣子。

Greg Girard 覺得溫哥華比以前more Chinese, more south Asian. 我不知道他是否溫哥華出生,但至少是在溫哥華成長,而且在18歲到28歲之間拍攝了當時溫哥華比較不為人見的地帶,他眼中的一個port city. 我在30歲的時候來到溫哥華,經曆並適應與自己的母國完全不同的文化,痛並享受著邊緣人的滋味。十多年過去,回到自己的家鄉,找不到熟悉的場景,隻看到飛速發展的空間。在而今生活的城市,建築景觀城市麵貌走向世界大一統,亞裔文化也越來越多地占據生活的各方麵。我,和他有著不一樣的感受,卻是相同的sad.

對麵的那一棟藍色的房子,也不會存在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