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有水千江月
文章來源: 小米和小麥2008-09-11 09:56:05


知道《千江有水千江月》這本書已經很久了,可是不想在電腦上閱讀,便遲遲地拖著。去年回國的時候在書店裏沒找到,去網上定書的時候竟也給忘了這本。前兩個月,在圖書館的中文書架上看到,欣喜異常,急急捧了回來。

台灣女作家蕭麗紅恬淡寧靜的文字,讓我感覺到一些沈從文作品中的那種氛圍,波瀾不驚,卻輕輕巧巧地取了讀的人的心魄。。。

很喜歡書中對月光的描寫:

“月娘已經斜過五間房的屋簷線,冷冷照進缸底;水缸有月,貞觀從不曾這樣近身相看,隻覺自己的人,也清澈起來。”

“沿岸走來,貞觀倒是一顆心都在水池裏:這漁塘月色;一水一月,千水即是千月——世上原來有這等光景……再看遠方、近處,各各漁家草寮掛出來的燈火,隱約銜散在涼冽的夜空。”

這樣的景致,就是貞觀生於斯長於斯而念念不忘無法割舍的家鄉小鎮。


貞觀和大信,一對愛戀的人兒因著誤會、負氣,傷了彼此,從此音信全無。一路追隨他們交往的足跡,看到他們的不用過多言語的知會、心契,常常抿嘴淺笑,而讀著兩人發生誤會後貞觀的心境,不由潸潸淚落。原本相愛至深的兩個人,何以至此?為何不能放下自尊把愛挽回?是啊,貞觀也想著不要倔強不要麵子了,可還是隻是抱著病體在大信的窗下呆望了幾個小時。。。

那時,貞觀的心,就是看月亮,也和以往不同了,“月娘正明,瑩淨淨,光灼灼;同樣的月色,同樣立的位置,一年前,大信就站的這裏,等她浴身出來,那時候——月光下,貞觀就那樣直立著流淚,淚水洗濕她的臉,風一吹來,又逐個幹了”

這樣的苦痛,貞觀放在心裏,熬了兩年,終於,還是家鄉,依然是貞觀深深眷念的家鄉和親人,給了貞觀撫慰。她懂得珍惜,她也同樣懂得放手,給自己一片天地。“所有大信給過她的痛苦,貞觀都在這離寺下山的月夜路上,將它還天,還地。。。”

在書店裏滿了張揚的前衛和華麗的小資的紙片堆中,這樣的故事,即便是沒逃出俗套,在如此優美的文字襯托下,也好像是夏日裏山澗的清泉,沁人心脾,甘美回味。。。


書中描寫的大量的民俗民風,既是兩個人愛情故事的背景,也是書本身的亮點。

曾經在閩南生活過的我,對書裏提到和閩南一水之隔的風俗習慣並不陌生,讀來親切。有些語言,也和我們的方言和很接近,比如,“客人”叫做“人客”,“舅媽”稱做“妗”。

看到貞觀到各家各戶送油飯,想起小時候春節回鄉下外婆家,四圍的鄰居知道我們回去了,一家家地端了煮好的雞蛋線麵送到外婆家來,足足會有十幾二十碗,一家子人都吃不完。小時候,隻是想著為什麽要這麽浪費呢?明知道我們吃不完為什麽還要送呢?現在恍然覺得,那些鄉裏鄉親他們堅持的也就是代代相傳的待人的禮教啊!如今,要是再回鄉下,也沒了這些禮數,當生活向城裏靠近的時候,很多規矩也就學了城裏人的,簡化了。。。


這些天的晚上,我常常在露台上看著一天天圓起來的月亮,想著還有幾天的時間就要中秋了,想著每天要補滿多少的缺才能正好在中秋那天把月亮補得正圓。。。

貞觀給大信描繪著台南的鳳凰木的美麗時,我也喜悅著。為了看鳳凰木,貞觀寧願走路去上班,好一路這麽欣賞過去。鳳凰花,也是我愛的,回想起那幾年在閩南的生活,不可能不想到鳳凰花。這個時候,鳳凰花也應該依舊是火紅熱鬧地綻放在枝頭吧?不知道,那裏的人,是不是已經開始中秋博餅了?哪個人得了狀元?誰當了榜眼?誰又奪了探花?

“我相信,月亮真的是可以傳遞情感的,不論身處世界的哪個角落,隻要同看著一個月亮,思念就會交聚在一起。”--去年中秋我在博克裏說過的一句話,拿來做結尾吧。

祝我的朋友們中秋節快樂~




 =======================================


半個月沒摸相機了,為完成阿蘇的作業,在露台上對著天空拍了一張。

沒有什麽想象的空間,很直板的。

夠不夠圓?









音樂《遙遠的小漁村》 by 陳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