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滸》看仁義--仁是一個很狗屁的東西
文章來源: 兩隻黃鸝2008-10-09 16:39:58
(先括弧一段,我對秦無衣的大作沒有細讀,好處就不說了。隻說一點我不喜歡的,就是把小說和曆史搞混了--暫且不管這個搞混是否合理--三國的故事發生在漢末,水滸的故事發生在北宋, 小說以曆史為背景,當然可以窺測某些曆史故事。 但是寫小說的人都不是官學博士,他們對於曆史文獻的掌握都經過了民間巷談的過濾。同樣是儒家, 官學博士的取舍和小儒的取舍是不同的。官學博士最關心的是皇帝,隻要皇帝不倒,他們就可以優哉遊哉的生活,香車醇酒美女功名,一樣不會少。比較而言,小儒需要取悅的是周圍的大眾,沒有周圍人的扶持,他們連生存都很困難,仁從何談起?所以,大儒更關心仁,小儒更崇尚義。這是我們現在認識到的仁義最普遍的不同。--其實這個仁義和當初諸子的仁義是有細微區別的,在諸子那裏, 仁就是同情, 屬於法外留情。義屬於當為則為, 屬於天地良心,儒家重仁墨家重義)。

關羽放曹操是小說虛構,不能因此說明三國時代的“仁”更多。小說虛構這段故事,其實是為了強調“義”,含有“兼愛”的味道--惟一不同的是這裏的一突破了禮的束縛。  譬如誰誰誰把臭腳放到了趙匡胤的肚皮上,讓趙匡胤重溫了三分鍾的朋友之義。三分鍾過後,趙的朋友自覺遵守“禮”,按君臣之禮相見。 如果這個朋友後來偶犯小錯,皇帝可以考慮“仁”, 法外留情,一笑了知。但是如果在三分鍾之內,皇帝冒犯了這位朋友,那麽這位朋友能做什麽,最多的就是“忍”,他沒有資格談什麽“仁”。 可見這三分鍾的“義”對老百姓相當重要,很多人可以因此躲過中下層官僚的迫害或者騷擾。

劉關張結成生死兄弟, 為了振興漢室而努力, 這是“義”, 因為他們需要的是互相扶持,而不是劉居高臨下的同情。 劉當上皇帝,當然需要收買/籠絡/爭取人心, 那是“仁”--所以劉的仁不是針對關張來說的,是針對普通老百姓來說的。

曹操為了匡扶漢室, 同樣需要收買/籠絡/爭取人心,對俘虜關羽下了很多功夫。 但關羽選擇劉備不是因為義,而是因為親--周瑜說,內結骨肉之“親”,在尊親的禮儀之下,這個“親"是相當的重要。

關羽釋放曹操,是因為同情,但這種同情在大家的眼裏更多被理解成義。這有兩方麵的原因,一來是封建禮教等級製度的理論需求,“仁"是劉備的專利。 如果把關羽說成“仁”, 那屬於篡逆,在強調尊親的禮教製度下是不可饒恕的。二來麽,關羽對曹操的同情,畢竟是因為曹操對他的禮遇在先, 這在老百姓眼中當然會被看作義--朋友之義。 

《水滸傳》成書略早於《三國演義》,同樣強調“義”, (還有一個就是強調忠)。但如果說同情就是仁的話, 《水滸傳》裏麵並非沒有仁,宋江是《水滸傳》裏麵最稱得起仁的一個人。 

從同情的角度講,宋江放晁蓋和關羽放曹操是同類性質的事情,可以算作仁。 但按照封建禮教的等級要求, 關羽和宋江隻配談忠義,不配談“仁”, 寫小說的人刻畫他們也是為了強調忠義。 

宋江是鄆城小吏,--小說中的宋江每每說話,都要來一段,"江本鄆城小吏,如何如何",這在我等讀書人看起來很可笑,但這件事本身很辛酸很殘酷--宋江不是官, 無權裁定別人的生死。 如果是官,譬如包公,有一定後台,就可以裁定或者改變人的生死。

宋江是惟一同情那些罪犯的小吏,他對於草莽英雄的同情讓他在江湖上頗有盛名。 但嚴格來說,宋江和他們並不是朋友,很多江湖朋友也不是因為宋江是他們的朋友才投靠他的。 宋江和他們交往是因為他同情他們,是因為仁; 那些人願意親近他是因為宋江同情他們,因為宋江“仁”心在內。 但為什麽寫小說的,評小說的都強調這是“義”呢?因為他沒有資格“仁”,照孔夫子的說法,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有資格仁的是皇帝和君子。 那麽那時的皇帝是否“仁”呢?






誰都知道宋徽宗是個好文人,寫得一手漂亮的瘦金體--字形宛如美人的身材, 該瘦的地方瘦,該滿的地方滿,該長的地方長,翩翩起舞。。。(此處刪去字若幹,寫下去就好色了)--畫得一手逼真的工筆畫, 而且愛石如癡。 皇帝好書畫石頭,身邊當然聚了一堆文人捧場,很多人的水平也真是不是一般的高,譬如蔡太師。

可惜蔡太師後來成了著名的奸臣。 其實蔡太師何奸之有?人家對皇帝忠心的很, 藝術品位高得很, 四書五經讀得透得很。 不過話說回來,就是因為他藝術品位高得很,拍馬屁的人也好捉摸得很,於是頗有一些人送些石頭給他,因此點綴風流, 增添世故人情之通達。

按現在的說法,二狗子多得很。二狗子知道皇帝太師喜歡石頭,就千方百計收刮石頭,每每說起來,“前幾天不小心撿到一塊石頭,我朋友蔡京很是喜歡,今天他生日,送給他吧”。 皇帝太師其實也不見得不仁,偶然也會問起,“這塊石頭果真撿到?”但二狗子此處語焉不詳,不得而知。 隻知道老百姓家經常遭殃, 很多人對此深惡痛疾。於是晁蓋吳用劉唐等人覺得這是不“義”之財,就騙了幾個流氓無產者如三阮等搶了去。

不管如何,宋江是同情這幫搶劫者的。 假如皇帝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 未必不同情,不過這個假如是虛擬語氣大家知道的,也就是說皇帝沒有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當然好文人皇帝一般不太願意知道來龍去脈,因為他們有聽人胡說八道的權利--當然也就沒有來得及實現這個“仁”了,結果宋江的“仁”就碰上了告密者, 宋江就走向了江湖。

皇帝如此,那麽他的手下呢?譬如高俅。

後來高俅也成了著名奸臣之一。其實高俅何曾奸來著?高俅不過是一個踢得一腳好球的有誌青年,天天向上,談笑有聞達,來往皆名流,一不小心和宋徽宗成了朋友,後來就名正言順的成為了宋朝的著名將領--太尉,(順便說一下,這個太尉比國子監博士可尊貴多了。)  (親親而尊尊, 言正而名順,非為我故意譏笑,切記切記。)

高俅成為著名將領以後,當然需要好人家的女兒當妻妾,同樣需要他自己的親信,結果林衝王進就隻好倒黴了。

高俅對王進林衝不“仁”,林衝王進就隻好走上江湖。。。林衝王進是沒有資格“仁”的,有資格仁的是高俅。 也許假裝謙虛地說,我不懂“仁”是什麽,但謙虛過後我還是得說,讓林衝這樣處境的人去仁是不人道的。

說完皇帝太師太尉這些國家棟梁,我們再看看梁山好漢的“仁”

魯達曾經是仁的,但是魯達一仁就隻好做和尚,和尚再一仁就隻好流落江湖。。。
柴進曾經是仁的,但是柴進因為仁被莫名其妙卷進了江湖,官學博士的說法,成為了水滸梁山反革命集團的一夥。。。

所以說,水滸的仁不是好東西。該仁的人都追求藝術和功名去了,不該仁的卻額外多事,最後無路可走,忠不忠,義不義。。。

所以毛澤東同誌說,水滸寫得最好的就是投降,一投降忠義就都保不住了。 姑妄聽之,姑妄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