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關於三年自然災害,我奇怪為什麽有人總是回憶餓死的都是青壯年
文章來源: 兩隻黃鸝2008-06-19 15:12:50
關於三年自然災害,我奇怪為什麽有人總是回憶餓死的都是青壯年


在幾乎所有關於三年自然災害的“親曆”回憶中,大量的都是什麽“全村青壯年先後死去”之類的故事。我推測原因很簡單,如果說餓死的都以小孩為主,那麽,因為饑荒,本身出生率就低,以出生率來證明當時的罪惡是沒有說服力的。如果說老弱人餓死,那麽,老百姓能夠理解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隻有把餓死的人說成是青壯年才能觸目驚心。於是,在各種所謂的四川、安徽、河南人“親身經曆”裏,充斥其中的是“整村青壯年一個個地倒下,幾乎死光”的悲慘場麵。還有“出去乞討不允許”的黑暗內幕雲雲。


那好,現在我相信,在那幾年餓死的是青壯年為主,也就是說,是以生育期人口為主。那麽,一個問題就來了,如果那個階段有生育能力的人大量死亡,就算比例比全國“餓死4000萬”高一倍——12%的死亡率吧,會有什麽後果呢?很顯然,此後數年全國有生育能力的人口明顯下降,出生率應該出現比1957年前明顯下降才是。


事實呢? 我在《新中國55年統計資料匯編》裏看到,幾乎所有省區出生率的最高記錄都是在1962-1964年創造的,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受災最嚴重的安徽、四川等省那幾年的出生率驚人地高,四川1963年出生率達到5.01%,安徽1962、1963年連續突破5%,達到5.33%和5.07%,河南1962年達到4.508%,對比之下,江西算是受災輕的省,由於解放初人口密度低,一直沒有控製人口,就這個生育人口基本沒有被破壞的省,最高出生率1963年3.96%。受災輕的陝西等省情況也類似。


這就奇怪了,象安徽、四川等省,可是被認為是青壯年死亡20%以上的地區,卻在1962-1964年出現超過5%的出生率,這可能嗎? 更加搞笑的是,在生育人口大量死亡的四川、安徽等省,1962年以後長期人口增長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例如安徽省1961年人口戶籍人口2988 萬,而1998年達到6016萬。四川省,1976年人口6963萬,比1961年的4667萬增長接近50%,而全國隻從65859萬增長到93717萬,40%多一點。


這隻說明,那幾年大量流民已經不在戶籍掌握中,所以出現人口下降,此後這些人逐步恢複戶籍,才導致四川、安徽等地人口驟然高速增長。 為了給一些人士理解一下生育人口破壞嚴重是什麽概念,我介紹一下另一個例子—— http://117.127.58.234/jingdian/jd2.htm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吉安人口數為3737007人,到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人口數為1902899人。 現在吉安市人口也才480萬,也就是說,由於國民黨反動派所謂“茅草要過火,石頭要過刀”的政策,江西吉安市青壯年人口幾乎被國民黨殺光,導致此後吉安市人口增長長期低於全省全國水平。


當然,民主人士介紹曆史時很懂得發覺人們不知道的隱秘的,麵對右派和地主家庭沒有餓死例子的事實,一個常見的理由是——那幾年餓死的都是農民,而城市居民有糧食定量,所以餓不死。


恰好我在《四川統計年鑒》找到數據:


年份 城鎮人口 農村人口、


1957 568 4520.8


1962 535.9 4152.4


看到了吧,城鎮和農村人口下降比例幾乎相同,1957年可是還沒有大躍進,還沒有大量從農村突擊招工。因此,以後民主人士介紹大躍進,尤其引用什麽廖伯康的資料時,就應該向我們解釋:為什麽四川省當時城鎮大量餓死人而廖某卻一點風聲也沒有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