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與成功
文章來源: 裘教2006-12-27 22:05:39
職業的設定,當然取決於社會需求,就像任何一種產品或是一種服務,都是因為有了需求才得以存在的道理一樣。人們籍由商品交換,各取所需,並以此來實現自己的生活目的。

接下來,社會對某種職業的肯定,則通過報酬來加以體現。一般地說來,在同一領域,掙錢多的,其職業的重要性就要大些,比如CEO就比其他的人要掙得多些,傑出教授又比普通教授掙得多些。然而不同的領域之間,則難於比較,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大體是行業利潤高的,職業報酬也高,像搞學術的就沒法和搞公司的去比。所以錢多錢少,無法作為比較貢獻大小的唯一參數,不可一概而論。

一個人要生存,必須具備某種生存的手段,這當中就包括職業選擇。而任何一種職業本身,都需要某種與之相應的技能。技能有各種各樣,且有高有低。 在現代社會,人們獲得技能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教育。換句話說,教育是在為人們提供必不可少的職業準備。

具體到職業的分類,則更是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其多樣性概源於社會分工的多樣化。 對工薪階層而言,個體對社會貢獻的多寡大體上是經由其所從事的職業來加以界定,並通過每天八小時的工作來加以實現。通常來說,容易幹的工作,收入少些,幹的人也較多,多集中在體力勞動;不容易幹的工作,收入較多,幹的人也較少,多集中在腦力勞動。這一事實,基本上體現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一般規律。

如果一個人可以從繁多的職業中,選擇一項適合於自己的工作,並能夠養活自己,那麽從社會的角度看,他對社會就不虧欠,就應當被視為一個成功者。如果他能夠在養活自己的同時,還能多貢獻個塊兒八毛的,那他對這個社會就有多餘的貢獻,當然就是較大的成功者。因為所謂成功,無非就是要完成某種預期。換句話說,社會實現了對他的最低預期。就像一個學生,不管其在學校的排名如何,隻要拿到了畢業證書,就是成功,因為社會對一個學生的最低預期就是拿到畢業證。所以無論一個人是幹什麽的,清潔工也好,搬運工也罷,隻要他能夠養活自己,就是一種社會學意義上的成功,就是一個成功者,當然就沒有理由自卑。

換句話說,無論其所處的層次是高是低,隻要他能夠勝任自己的工作,就是一種職業上的成功。如果他覺得自己還能夠更上一層樓,且又不勉強,就有機會在職業上做出更大點的貢獻,也就是能者多勞。這樣一來,他就被認為在職業生涯中更加成功。顯然,這裏采用的評價係統,是自下而上的。因為無論他處在社會的那一個層次,他都會被當成一個成功者:一來,他能夠養活自己;二來,他已經盡了力。按照這種評價,一個社會則鮮有失敗者。隻要盡力而為,就可以安貧樂道。社會並不會因為他處於最底層,就把他當成一個失敗者而一棍子打死。在社會的眼裏,他隻不過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而已。隻要教育的機會均等,就業的機會充裕,任何職業其實都帶有某種暫時的含意。所以在這種社會中,教授開餐館或執行官站櫃台,就並不是什麽丟人的事,說到底,任何一種工作都隻不過是一個謀生手段而已。

相反,如果按照從上往下的方式進行評價,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似乎隻有掙錢多的,職位高的,或者說是處在金字塔塔頂的人,才會被視為成功者,而其他的人都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於是乎,就會有這麽多人會對名牌學校,熱門專業,高薪職業的趨之若鶩,完全不顧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特短。得之,吾幸;失之,吾哀。此可謂:“勝者王侯,敗者寇”的心態,換言之,就是“輸不起”。

可是,以此作為衡量的標準,很快就會出現一個重大問題:對整個社會來說,失敗者太多,成功者又太少。因為跟比爾蓋茨比,錢總是太少;跟愛因斯坦比,又總是太笨。實在比不了了,又接著跟街坊鄰居,同學朋友比,反正誰隻要過得比他好,他就跟誰比。結果,越比越來氣,越比越沒勁。於是,整天都被一種失敗的氛圍所籠罩,自責自怨,不可自拔。顯而易見,這種自上而下的衡量標準所造成的一個直接惡果就是:心理失衡。

一個人的心理失衡之後,對生活的滿意度就會蕩然無存,更談不上對別人和對社會的感激之心。一個人若連感激之心都沒有了,自然無法指望他會對別人或對社會做出任何回報。

一個人若總是以一種失敗者的心態麵對生活,久而久之,對工作就會缺乏熱情,以至最終喪失職業道德;對孩子就會拔苗助長,無形中就將自己想做人上人的希望強加到無辜的孩子們的身上;對社會就會變得冷漠無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正因為這種loser心態,其一切所得都是理所當然,與別人無涉,不過是其個人奮鬥的結果。其一切所缺,全怨別人,無論如何還得拚了命去爭回來。倒不是真缺什麽,而是怕授人以柄,受人揶揄,以免被人當成失敗者。總之,一切都是為了麵子,為了活給別人看,至於自己過得到底怎樣就顧不上了。

如此下去,他的人生就不會有喜悅,更不會有感激;由這樣的個人組成的社會就難得見到熱心公益的大眾,進而連公德和愛心都會變成一種奢侈品。人與人之間隻會剩下利害得失,再加上算計,如此而已。

由此可見,隻要一個人能自己養活自己,於社會就不虧欠,就應當活得理直氣壯,心安理得,心滿意足;換句話說,隻要一個人能勝任自己的那份工作,他就是職業上的成功者。至於他是用牛刀來宰牛,還是用牛刀來殺雞,就是他自己的選擇了,旁觀者理當悉聽尊便。

有了這種普通人的成功心態,便能常懷感恩之心,常做公益之事。於人於己於社會,實在是三全其美。


(匆草於12/27/06)


疑問之一:廣州車禍現場路人圍觀 老外衝上救人(圖)


疑問之二:英心理學家推出世界“快樂地圖?中國列第8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