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孟子的一個故事看當今教育的失敗
文章來源: 為人父2012-11-24 06:47:00

觀看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節目一段時間曾是我們家的一項周末集體活動。看這個節目不僅是娛樂,也是我們和兒子一起討論,從而檢測價值觀差異的一個機會。這個節目也讓我們見識了形形色色的中國年青人,知道他們的思想、審美和價值觀。代溝不是絕對的,因為人性是相同的。


世界很亂,問題多多。問題最大的要數教育。教育是全世界的問題,這不是資金投入多少的問題,而是如何育人和培養什麽樣的人的教育思想的問題。美國每年的教育投資不少,可從中學到大學,吸毒和亂性的問題仍然不少。兒子的教科書裏有一個關於美國高中生考試作弊比例的統計,1992年是61%,到2002年則上升為74%(見《Fraud Examination》)。中國沒有這個統計,但根據我自己的觀察和經曆,這個上升比例一定比美國嚴重的多。我上大學的時候,考試作弊的人寥寥無幾,可據在大學當老師的弟弟講,現在的大學生考試作弊已是家常便飯,更可怕的是作弊者根本沒有羞恥感。


我曾在一所中文學校當過幾天中文老師,期間見識了一些考上藤校的孩子在人格上的缺陷,而家長卻對此渾然不覺。由此可見,我們中國人對教育的迷失是不因出國與否而不同的。


藥家鑫案發的時候,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玫瑾曾大聲疾呼,讓社會各界思考一下為什麽一個鋼琴十級的大學生能成為殺人犯。對李教授的這個提議,我的第一個反應是:為什麽一個鋼琴十級的大學生就不能成為殺人犯。一個人是否成為殺人犯和他鋼琴幾級有關係嗎?我想在李教授的心裏鋼琴十級的孩子一定是受到良好人格教育的孩子,可惜現實卻與她的設想很不符。


朗朗現在成了世界級鋼琴明星,可對朗朗的爭議卻一直沒有停息。人們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其父親的這種教育到底算不算一種成功的教育。一種極端功利主義教育培養出來的藝術尖子,是否具備完美的人格和相稱的品德?沒有人格培養的教育算一種成功的教育嗎?


這讓我想起《孟子》中的一個故事。


夏朝時有個射箭第一高手叫羿,這個羿不是那個射下九個太陽的神話英雄的後羿,他們的名字差一個字。當時有一叫逢蒙的年輕人很羨慕羿,就拜他為師學射箭。學了幾年後,逢蒙完全掌握了羿的技藝,這時逢蒙就想,天下隻有羿比我的技藝高超,如果把羿殺了,我就是天下第一了。於是,逢蒙就趁亂把他殺了。


當公明儀對孟子說起這個事的時候,孟子說:“這個事羿也是有罪的。”


公明儀不明白為啥孟子說羿有罪,就不無疑惑地說:“好像羿沒什麽罪吧?”


孟子回道:“隻能說罪過不大,不能說一點罪過沒有。”接著孟子就開始講故事。


鄭國曾派遣一個叫子濯孺子的人侵犯衛國,衛國則派遣庾公之斯前來驅逐和追擊子濯孺子。兩人本來都是射箭高手,可子濯孺子正身患疾病,無法張弓射箭。心中焦急,則自言自語道:“我今患重病,拿不了弓,恐怕今天是活不成了。”然後問駕車的人追他的人是誰。駕車的人說:“是庾公之斯。” 子濯孺子一聽,樂了,便說:“我今天死不了啦。”


駕車的人不明就裏,問道:“庾公之斯是衛國有名的射箭高手,你怎麽反而說他追你你倒死不了呢?”


子濯孺子答道:“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學的射箭,而尹公之他是跟我學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個正派的人,他選的學生也一定正派。”話音剛落,庾公之斯就追上了子濯孺子,見子濯孺子沒拿弓,就問道:“老師,你為啥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說:“我今天病了,拉不動弓,也射不了箭了。” 庾公之斯就說:“我是跟尹公之他學的射箭,而尹公之他又是跟您學的射箭。我不忍心拿您的技巧反過來傷害您。但是,今天我是為國君之公事,不敢不為。”說完,庾公之斯抽出箭,向車輪敲了幾下,拔下箭頭,發了四箭之後就走了。


孟子的故事就講到這裏,並沒有給出他的評價。但我們還是都能悟出孟子的深意,即孔孟的教育觀:一個好的教師,不僅要教學生知識和技巧,更應該教學生如何做人。孟子說羿有罪,就是指羿隻傳授了逢蒙箭技,卻沒有教逢蒙做人的道德。按孟子的思想,隻教書不育人不僅無功,還是有罪的。我們看今天世界的教育都是在這上麵出了問題。特別是今天拜金主義盛行的中國,教育的裏裏外外都被功利主義充滿,人格教育和道德培養都統統被拋棄或教條化了。不僅學校不再重視,家長也一樣不再注重人格和道德培養。


張源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在(北京)某夏令營的介紹會上發生了這樣一幕:當某位劍橋大學生告訴這些孩子自己學的專業是金融時,孩子們隨即報之以熱烈的掌聲;而當另一位女大學生對孩子說自己學的專業是哲學,換來的卻是一陣整齊而響亮的噓聲。這位女生很尷尬,更覺得不可思議,問有人向孩子們問起原因,孩子們的回答是:因為學哲學掙不到錢(見張源《文化真空帶來的教育惡果》)。


對什麽是社會精英我們有很多誤區。有的將明星、名人當社會精英,有的將有地位、有權力的當社會精英。隻要是出人頭地,不管其人品如何,有無社會責任感都被當作社會精英。可這些其實都不是社會精英的必要條件,頂多算是充分條件。一個人能被稱作社會精英,首先要有社會責任感和道義精神。作為少數的掌握更多知識和話語權的社會精英群體,首先要有為大多數人服務的精英意識,否則就不配享有精英這個稱號。


年青一代在價值觀上的迷失,一方麵是社會價值觀的反映和誤導,一方麵也是我們這代人率先的迷失所致。從一定意義上說,有什麽樣的家長就有什麽樣的孩子。


耶魯大學的那個虎媽其實代表很大一批中國家長的心理,將孩子培養成有競爭力的人上人被認為是家長最大的成功。至於孩子的幸福和他們應當擔負的責任和道義則不在考慮之內。這也不能責怪這些虎媽虎爸,因為我們這個社會就是一個贏者通吃的社會。弱者頂多會得到一點同情,卻很少得到尊重。甚至有的家長們擔心自己的孩子因為道德教育會變得羸弱,從而在未來殘酷的競爭中淪落為弱勢群體,所以要把他們培養成狼才會不吃虧。可他們卻不知,在培養孩子越來越具狼性的同時,我們也摧毀了孩子作為人應有的品格和生活的幸福。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後代生活在一個人人自私自利,贏者通吃,弱者無助的世界會是幸福安寧的嗎?在這樣的社會沒有人會有安全感,而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社會也不可能有幸福。


一個朋友的親屬,是一個從農村考到城裏的女大學生。家裏省吃儉用供唯一的女兒在城裏上大學,還指望她大學畢業後有出息,徹底離開農村生活。可沒想到,孩子進城一年多的時間就出了問題。由於現在的學校已成為一個商業機構,教書是為了掙錢,育人則不是他們的責任,加之社會上彌漫著錯誤的自由主義思潮和拜金主義,將無恥當時髦。這個孩子入學後不久就趕時髦與男同學同居,後來又被誘惑吸毒,成為癮君子,進而去賣淫。一個十九歲的如花似玉的女孩子就這樣變成了鬼。等家長知道真相的時候活著的心都沒了。


現在中國很多大學周圍遍布各種廉價旅館,專門為男女大學生尋歡提供方便。人們為了掙錢,什麽道義和廉恥都不顧了。而大學則越來越從道德教育和人格培養上退縮,據說這是在學習美國大學教育模式。即使這樣一些自由派還不放過,連學校進行軍訓和跑操他們也認為是對孩子自由的幹涉。著名的自由派學者袁偉時就發過這樣不負責任的微博。


最近看到紐約時報的一篇反思自由主義的文章,文章說,美國的觀念從一開始就體現了極端個人主義和公共利益需求之間的緊張。我們今天推崇備至的《獨立宣言》中,第二行就像格言一樣寫道,人權包括生命、自由和 追求幸福,簡而言之,就是個人主義。不過,宣言的作者並不認為貪婪就是好的。傑斐遜 (Jefferson) 在宣言簽署38年後寫給友人的信中說:利己,並非道德的一部分。實際上恰恰是道德的反麵。它是美德唯一的大敵,總是用秉性習氣來吸引我們,追求自我滿足,違背我們對他人的道德義務 。作者進一步寫道:“傑斐遜在1814年那封信中寫道,自由和對幸福的追求會引導我們走向自私,這需要教育加以糾正,也需要道德宣教和立法者。”(見紐約時報Kurt Andersen《自由未必越多越好》翻譯:王童鶴


傑佛遜並沒有說用什麽樣的教育進行糾正,可我們中國人其實早就知道如何進行這種糾正,那就是聖賢教育。



最近一段時間,《聖賢教育,改變命運》成我們我們家的周末功課。


 視頻鏈接如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detailpage&v=gWpO1K4C_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