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五福
文章來源: 為人父2010-12-31 15:03:29

閑來亂翻書,讀到漲潮《幽夢影》中一段關於人生之福的感言,深有同感。《幽夢影》有點類似現在微博,是由一句一句即時感言組成。於是我想,如果張潮活在當世,他的微博一定火爆。

漲潮說的五福是 “有功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可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

漲潮的這句話,可謂道出了中國古人的幸福觀,其中蘊含著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即不注重物質的人生,而注重道德的人生和精神的生活。與現在流行於中國的幸福觀可說是大相徑庭的。

而南明才子李淦的跟貼則更貼我心:“五福並臻固佳,苟得其半者,也不可謂之無福。”

能五福齊全的是大福大貴之人。類似我等草民,能有五福中的兩、三福也就心滿意足了。關鍵要知福惜福。如果欲望無限,永不知足,即使五福在身,也猶覺在苦中。

自小就喜歡讀書,從小人書看起,逐漸讀的書越來越多,想買的書也越來越多,但因財力的限製,我買書時總是左挑右選,還要不時翻看封底的定價。那時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隨心所欲地買書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了,可等後來真的能夠隨心所欲買書的時候,我卻沒時間,也沒心情讀書了。這讓我想起那個富翁與釣魚人的對話,本來悠哉遊哉的釣魚就是理想的生活,可在追求這個理想生活的過程中,我們自己稀裏糊塗地迷了路,忘記了原本的目標。

“富貴而勞悴,不若貧賤之安閑;貧賤而驕傲,不若謙恭之富貴。”這個道理似乎人人都懂,可天下真能安貧樂道的又有幾人?富貴且謙恭的又有幾人呢?幸福其實並不具有可比性,可大多人還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與他人的比較上。

由於中國一直過著傳統的世俗生活,因此其精神生活主要建立在對文學和藝術的欣賞上。而這種生活方式的表現就是悠閑。記得錢穆在六十年代遊曆美國時曾對東西方不同的幸福觀發出過感慨。錢穆認為中國人是以閑為福,而美國人是以忙為福。謂美國人一到周末就全家驅車郊遊,以至於周末的路上比平時的車還多,被其稱為一大忙。而中國傳統的生活是在家娛樂,逢年過節,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包餃子、打牌打麻將、說說笑笑就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幸福生活了。品位高的就像漲潮這樣,讀讀書,寫寫文,會會友,幫幫人,無憂無慮的生活就是最大的享受了。

如果不信教又不喜讀書和藝術,閑的日子其實也很難過。很多人習慣了忙,一旦清閑下來,則錯愕茫然,不知所為。因此漲潮說:“人莫樂於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遊名勝,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現在大部分人閑則能遊名勝,閑則能飲酒,還有閑則能打高爾夫,閑則能泡妞,閑則能嚼是非。而閑則能讀書,閑則能著書的則少之又少,由此,形成如今中國的社會風氣也就不足怪了。

漲潮本人倒是一個其思想的行者。他本生在富貴人家,可因太重視精神享受,鄙視販夫走卒的謀利生活,把家財都用於自己藏書的嗜好上,致使老年生活困苦。可正因了生活的清貧,他才寫出諸多佳句和名言,也正應了他在《幽夢影》中的轉述的一句古語:“詩必窮而後工”。


借此文祝大家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