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來自中國三十九歲女人的困惑-人應該怎樣麵對十字路口
文章來源: laomi062007-02-26 01:09:07
      一位來自中國,已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女子講述了她以下困惑,她年輕時曾經想留學,又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行;今天她作為訪問學者來美進修,有可以留學的機會;是否該放棄國內已有的一切來成就這個機會呢?她想通過中美之間的巨大差異來堅定自己的決心,卻又看不到明顯的證據; 該怎樣比較,評價中美兩國,該怎樣評價自己的以往,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呢?
      很多在美的中國人也麵對同樣的困擾,回不回國,怎樣比較,似乎成了最流行,最神經質的一個問題!
      人最痛苦的時候是不知如何選擇,不知怎樣判定和選擇機遇。
      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自己究竟要什麽?就像做數學題,必須在有足夠的已知條件下,才能求出未知數的解,如果沒有任何確定條件,就是無解。問題的答案必須出自特定的肯定條件。回顧以往麵對生活問題,自己的選擇,就可以看出自己是那一種類型的人,先想後作的,先做後想的,邊想邊做的; 無論那種做法,做出判斷的依據是什莫?依據又是從哪裏來的?
      以往中美之間的物質差距很大,如果以物質生活為標準,這一點就很容易做出判斷; 現在國內的物質生活也極大地豐富了, 生活的人文環境也有很大的進步,縱有不滿意的地方,值不值當為此付出一切,從頭再來呢?對一個國家製度的了解,需要立體的,多層次,多方位的了解,這是需要時間和生活力度才能回答的問題,不是快餐文化一句話可以說清的;單問某一個人,又由於這個人的成熟度,生活層麵決定,很可能聽到盲人摸象的片麵之詞。
      我認為單純根據物質生活水準作為標準來衡量在中國和美國哪裏生活,是一個根本錯誤的命題,題目本身根本沒有解答。 
   這是因為一個地方的物質生活是和這個國家的社會製度運作,管理,社會價值觀,生活觀, 主要家庭生活模式,工作生活模式息息相關的。中美兩國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築都有根本不同,不同的參照係統之間不具有可比性。就像大小和長短不具有可比性一樣。

      人與人的比較應該在同時代,同環境的人之間進行。
      一個普通現代人擁有的物質生活,自來水,電燈,出門可以有汽車,飛機作為交通工具,以及網絡社會的便利, 都是100多年以前的 皇帝都不可能有的,但是皇帝擁有的絕對財富和生活中的便利是他同時代的人無法攀比的, 兩者生活在不同的時代,社會製度下,即不同的參照係下,沒有可比性。
      如果說有可比性,是從社會製度的演化來比:現代社會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中產階級作為一個階層出現和成長,相比封建社會,貧富分化等級越來越小,這是社會的進步和趨勢。 由此也可以找到人類的理想和目標是建立更為公平的社會和製度。
      如果不想太大的人類理想,隻想自己的個人價值實現和物質生活的改善,則應該詳盡分析自己的價值觀,行為方式, 年齡,職業,身體狀況,心理承受能力等等,看自己更適合在哪種社會環境生活。
      既然眾所周知工資絕對值在不同環境下價值是不同的,為得到這種物質生活所需付的生活和情感的代價是不可忽視的, 又怎能單憑物質生活一點來比較兩個社會呢?而是否願意為人文環境的不同而經曆一係列必經的生活變更則更是由個人而定。
      縱使中美兩國物質,人文環境已然類似,青年階段起選擇在不同國家生活的同齡人也不具有可比性, 因為生活的起點不一樣,經曆的生活挑戰不一樣。各有各的機緣,要比也得和自己的過去比,和同樣環境中的佼佼者比。就像同是同一屆奧運會選手,體操運動員和遊泳運動員之間因競賽項目不同無法直接比較一樣。
      在這裏不免要說到是否融入主流社會的問題。所謂主流,是既得利益獲得者的群體。在中國的人有多少是最大的既得利益獲得者,主流的比例是多少?自己算不算?中國工薪階層的老百姓哪個是中國主流社會的了?都應該覺得不幸福,低人一等嗎?人生的價值是這樣來判斷的嗎?為什麽一定要要求國外生活的中國人做到?否則就是不成功,異鄉客!人應該與人為善,創造出自己喜歡的朋友圈,享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隨遇而安,而不是拿一些莫名奇妙的標準來苦惱自己。
      人必須有自己的根,在堅實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最終的理想來選擇,判斷,接受最接近於現實的機遇,否則處處都象是機會,處處又都困難重重,沒有解決的突破點;何去何從,如何判斷 哪個是真正切實的機遇就成為不斷的困擾。人有時候迷惑是因為混淆了概念,把不同係統的東西混在一起,造出無法解答的問題還在苦苦尋求答案。
      選擇正確的參照係,再選擇正確的參照物,實事求是,忠於自己,忠於理想,願大家有誌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