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魚缸(六)神降的災難
文章來源: 羅曼2007-09-20 06:11:00

我建設魚缸係統,經曆了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過程。

魚缸初建的日子是一個高度動蕩的時期。因為對世界的造型還拿不太準,比如活石的擺放位置啦、水流的方向啦等等,所以總是忍不住地搬來換去。活石的擺放一方麵關係到美觀,另一方麵關係到可以養殖的珊瑚種類。我 那時候經常逛水族寵物店,遇到好看的都心裏癢癢。可憐的是魚魚們。每次我移動石塊,他們都顯得很驚惶,讓我頗感愧疚。將心比心,如果我們看到泰山、華山、青藏高原什麽的被三天兩頭地挪來挪去,得多沒安全感啊?!而且一動石塊,沙子就被揚起來,整個魚缸都被細小的沙塵彌漫,天地昏暗得伸手不見五指。這樣的特級沙塵暴往往要持續幾個小時才會平息。變動水流倒通常是不得已而為之。有的珊瑚喜歡水流強些,有的喜歡弱些。這種喜好隻有通過觀察慢慢才會知道,所以開始的時候就得不斷調整。水流對於魚就像風對於我們一樣重要。水流的變化無常也會讓魚魚們精神緊張。

初學養魚的日子裏,我還犯過一些低級錯誤,害了不少性命。建立一個自我循環的生態係統,需要先讓有害菌滋生,然後水中的微生物經過一段時間的循環代謝,有益菌就會占據上風,形成可以滋養生命的水環境。在成熟的水環境形成之前,魚或其他水族生命是很難存活的。這個培養水生態係統的過程就是所謂的“養缸”。相信我們的地球在形成初期也是經曆了一個“養缸”的過程。專家推薦,養缸可以用死蝦來啟動生態係統的循環。但我 急於開始享受養魚的樂趣,冒險用了七條藍綠色的據說生命力比較強的小魚,結果到魚缸“養”好時,隻剩下了兩條,其餘五條都先後為缸捐軀了。我犯的一個更低級的錯誤是把出水管裝成了進水管。這種管子上打著很多小洞,我曾養過一些自己從海裏撈來的很小的魚,他們在遊過這些洞時一不留神就被水流把頭吸入小洞,窒息而死。我連著幾天一早起來就發現這樣的慘案,心都慌了,後來研究半天才發現是管子裝錯了。小魚們,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啊!

即使渡過了動蕩期,魚缸居民們也時不時因為我的失誤而經受磨難。為了讓自己的魚缸越來越漂亮,我不斷嚐試引進新的種類。遺憾的是,他們有些是彼此相克的。所以就出現了新的品種不斷引進,原先的種類則不斷減少的現象。從某種角度看,也可以說是物競天擇,因為某種魚或珊瑚的滅絕是因為環境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往往是由於新進入的物種造成的,所以新的物種自然就成為“天擇”的勝者。而新物種的引進是我的決定,所以也可以說物種的滅絕是我造成的。美麗的青蛙魚曼陀鈴就是這麽死掉的。因為我 買了條彪悍小魚,他來了沒幾天就把缸壁上的小蟲吃光光。他是雜食,胃口奇好。曼陀鈴比較挑口,除了小蟲什麽都不吃。被搶了食的曼陀鈴日益憔悴,終於仙逝了,新來的小家夥卻仍然生龍活虎。為此,我沒少責怪自己 。一個物種引進容易,再把他弄出去可難了。比如要想抓住這條很會搶食的小魚,就得把缸裏所有的石頭都搬出去,讓他無處可藏。但這樣做動靜就實在太大了,不值得,我也就隻好忍痛不再引進青蛙魚了。

其實我養魚,已經算小心的了。有些養魚愛好者,對魚照顧得不經心,卻很喜歡買新魚回家。店裏買回的新魚往往帶著些病菌,如果魚身體不壯,就很容易被感染。在封閉的水環境裏發生傳染病是很可怕的,弄不好就會全軍覆沒。遇到生命力很強的病菌,不僅魚一條活不了,連缸裏麵的水都要重新換掉,原先辛辛苦苦培養的生態環境全完了,又要從頭開始養缸。

我的魚缸隻是宇宙這隻大魚缸裏的“一粒微塵”,與神造的世界比起來真是太渺小了。想來即使以神的智慧,在建設這個世界的過程中,一定也犯過不少錯誤吧。誰知道地球早年經曆的那些造山運動是不是神力所為呢?使得物種滅絕的冰川期又是不是神在擺弄自己新造的小世界時東撥西碰的結果呢?神是否也在不斷地引進新的物種到這個世界裏來,並因此改變了環境中的某些元素,給另一些物種造成滅頂之災呢?看到人類肆意破壞環境,並給越來越多的其他物種帶來威脅時,神是否也想過要把我們剔出,但終究擔心會動靜太大而沒有動手呢?如果神真的這樣想過,並把這種警告傳達給他在人類中的粉絲,那關於“審判日”的傳說也許就與這警告有關呢!還有,誰知道我們生活其中的這個魚缸是否已經經曆過 N 次崩潰,我們是它的第幾代居民了呢 …… 所謂神降的災難,很多都不是有意的吧!不知失手傷害我們時,神是否也會心懷愧疚,喃喃道歉呢?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那麽我想對神說:我原諒你所有的無心之過!請安心享受我們帶給你的快樂吧,我不喜歡做寵物,所以請用你的快樂讓我覺得值得吧!謝謝!(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