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月光男孩》談性取向
文章來源: BeautyinAutumn2017-03-01 08:59:42
 

今年的奧斯卡提名片,我幾乎都看了,唯獨漏了這部最佳影片。我一直在看與不看間掙紮,知道這是部有關同性戀的影片,我覺得對這個問題早就過了一道心理的坎了,可昨晚科學家幫我把電影放起來,留我一個人慢慢欣賞,他就洗澡去了。待我看完,他問我:怎麽樣?我說說不上來感覺,似懂非懂間,還有點騰雲駕霧的感覺,可一直到睡在床上,我頭腦裏還在回放影片裏的某些鏡頭。這往往是一部很深刻的影片對我產生影響的結果。

這部電影可以分為三個段落,一個男孩的童年、青春期和成年。

童年裏,他遭遇了吸毒母親的精神折磨,還因為長得瘦小,在學校裏不斷遭到同學的欺淩,在他躲避同學追打的時候躲進了一間空置的房子裏,因此遇到了一個成年的男人,這個男人對這孩子十分地嗬護,沒有什麽原因,就是一種人與人的緣分,這男人性取向也正常,他和女友都對這孩子百般照顧,隻不過他是個販毒者。

青春期的男孩依然遭受同伴的bully,母親依舊吸毒自棄,他有個要好的同性朋友,一天晚上,苦悶的他來到沙灘透氣,與好友沙灘相遇,兩人談著談著親吻了起來,好友還幫他做了hand job(sorry, 一來不喜歡中文的那兩個字,二來這個用英文說比較自在),似乎兩同性好友成了小戀人。可隔天在學校 ,好友在專門欺負他的淩霸逼迫下,對他一拳打下,最終他被打得遍體鱗傷,他咬緊牙關硬是不對調查事件的人說誰打了他,想來一是因為他不願好友遭遇麻煩,二是因為他知道說了也沒用。事後他回到教室,舉起椅子砸在淩霸的背上,把其打趴在地上。他被警察帶走。

影片接著就轉到第三段:成人期。他已經是一位健碩英俊的青年人,頸上戴著粗粗的金項鏈,開著豪華的汽車,他變成了當年那個救他照顧他的男人,連職業販毒者都一樣。

一天深夜,他接到一個電話,竟然是少年時的好友,好友對當年的事說對不起,並告訴他自己在家鄉開著餐館做著大廚,歡迎他回家時去敘舊。

他第二天就飛車前往,看了在戒毒所裏的母親,終於接受母親的道歉,母子相擁和好。

然後,他來到好友的餐館,坐在那裏,好友來來回回走了幾遭都沒有察覺那個健碩的男人是他,直到倆人目光相對,才認了出來。他吃了好友做的飯,好友卻告訴他自己已與當年的女同學生有一個孩子,做父親的人了,也不敢亂來。他沉默了......

那天晚上餐館關門後,他開車帶著好友停在當年兩人有過肌膚之親的沙灘,又來到好友的住處,他告訴好友:you're the only man who touched me. I never touched anyone since then. 

看到這裏,我眼睛有點濕,電影就在兩個男人赤裸的上身頭靠頭的依偎中結束了。

餘下的,導演大概希望留給觀眾自己去想,我就是想了很久,但不知道該怎樣表達,下麵說說大致的感想吧。

 
對於同性戀,我覺得我們這一代華裔絕大多數並沒有太清晰的認識,就我自己來說,很多年前也覺得那是一群心理不正常的人,後來慢慢改變過來,認同他們有些人是先天就不同,但還是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比如會說:上帝愛我們每一個人,包括他們(看我多寬容!),但是同性婚姻是不可取的,因為違背自然。再後來慢慢更進一步地接受,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他們願意結婚有家庭,有什麽錯?我們憑什麽要指手劃腳!自己感覺我已經是非常的趕得上時代了,可真的有一天,有個我認識了半輩子的人麵對麵地對我說:“I am gay!" 那個震動還是蠻大的。
 
再說回到影片,這也是我近來常常會想到的一個問題:同性戀都是先天的嗎?我越來越懷疑。比如說有個很大的現象,很多同性戀者都在其生命中缺少同性父母角色的參與,詳細說明:男同性戀者很多都缺少父愛,正如這部影片裏的這個孩子,他的父親的角色始終缺席,童年時遇到那個照顧他救了他的男人,也許或多或少彌補補他沒有父愛的缺憾,我不知道這是否導致了後來他尋求同性之愛的成因之一?我所認識的幾個同性戀朋友,這個定律似乎也存在著。
 
但是,我也記得,當我很自然地對我的gay朋友說:“你選擇了這樣的生活方式......" 敏感的他立刻回道:“不是我的選擇,是我沒有選擇。”他的意思當然是他天生如此。可還是不能完全說服我,就比如這個影片中的男孩,在他的少年時期,如果身邊的好友是個女孩子,這個女孩子對他關懷備至,那天在沙灘上遇見的是那個女孩子,那麽在月光的撥弄下,兩人親吻自然發生,是不是後來這個男孩子就是個異性戀者?有這個可能,是不是?畢竟這個男孩子總是處於弱勢者的地位,他急需要愛和被愛,因為他的整個童年都缺乏愛,極度饑渴中,任何一杯水和食物都能滿足人的腸胃。我相信這就是人性!
 
但是一個人最終對於性取向的偏愛,到底與什麽有關,也是很難說得清楚的事情。比如,影片中男孩的少年基友,他主動為男孩做了“手淫”(不喜歡這個字眼,上麵沒用,這裏擔心有人看不懂,還是用一下),可是後來他卻與女同學生了個孩子,但是我相信愧疚和對少年時代友情的懷戀使得他給當年被他打的男孩打了那通電話,待到那個長大的男孩迫不及待的來到他的麵前,他卻又不自覺地告訴他自己已有了孩子,無形中下又想築道牆,可在男人告訴他他是他的唯一,他再也情難自己,兩人相擁在一起。說到底,我覺得: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直的還是彎的,我們其實都在尋找那個唯一,少數的幸運,找到了,絕大多數,尋尋覓覓,在追尋失望中了卻一生。
 
同性戀中有這樣的唯一純美的愛情,正如異性戀中也有,而且肯定機率更多。
 
但我的問題還是;除了少數同性戀者是真正的純先天的因素,還有些什麽其它的因素?我還是比較認同成因有多種:人生的際遇、從小生長的環境,父母有意無意的影響(不是指同性戀的影響,還是足夠的愛和缺乏愛的影響)等等,也許對這個問題,我還需要一些時間來慢慢觀察和思考,原先寫的一部小說就是擱在那裏,覺得沒有思考成熟罷筆了。因為我想寫一個男人心裏的掙紮,從喜歡女孩子慢慢演變成喜歡男孩子......但這似乎也不完全符合這類人的真實狀態,就比如影片裏的男孩子的好友,他真正愛過為他生養了孩子的女同學嗎?也許從沒有真正愛過,他可能想要做一個正常的直男,可一方麵又在心裏常常思念那個少年時代的好友,即使有了孩子,他還是忍不住打了那通電話。
 
說到底,透徹地認識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Who am I?  我是誰?這大概是很多異與常人者最大的困惑!為什麽我與別人不一樣?!很多青少年在成長期最大的困惑除了身份認同,就是性取向。尤其是在美國華裔家庭裏,身份認同,老一輩華裔沒有太強烈的感覺,他們認同他們的中國人身份,所以很難體會他們下一代的那種不被認同或者說不被完全認同的困惑;還有就是性取向,在我們這一代,似乎是很簡單的道理,同性間的愛那叫友情,異性間的愛才叫愛情!這麽簡單的事情,你為什麽要困惑?!因為我們沒有經曆過真正的赤裸的性的吸引!如果我們都能重新活一遍,在沒有那些固有男女性觀念前把自己放在一個純粹被性吸引的環境裏,撇除所有的道德和傳統說教,也許我們中的很多直男直女也會有性取向間的顛顛倒倒,最終倒向哪端,還是取決於那個“唯一”的巨大力量。而很多性格敏感、感情細膩的人,有時在情感上很stubbon(固執),有時也正因為這種固執,可以感動天感動地和感動那個一直尋找的人!
 
我也知道我的這些想法還處在思考階段,還不夠成熟,寫出來也是讓自己有個梳理的過程,將來也有可能會變化,等我的想法最終成型固定了,我會把那部有關性取向和直與彎之間的故事寫完的。
 
無論如何,這部《月光男孩》是一部令我想了又想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