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過年
文章來源: 清靜蓮花2007-02-22 12:02:47

家中的神靈,自臘月二十四日上天述職,到年初四各家各戶接回諸神,新年基本上就過完了。

幾天前就準備寫一篇有關過年的文章,卻發現難產的很,腦子裏湧現出太多過年的情景,紛紛繁繁,抓不出要點。在這個巨變的時代,不僅是我們個人的生活出現了始料不及的變化,整個社會和習俗更是翻天覆地。回憶過去的種種,恍如隔世,有些不相信那些都曾經是自己的親曆。

沒辦法,隻好隨便亂寫,留下點記憶,聊以自慰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年的心情也越來越不同,但無論如何,過春節總是件高興的事。辭舊迎新的時候,不可以少了祝願和期許,否則,哪還有夢想成真的希望?

小時候盼著過年,因為有好吃的吃,花生、瓜子、米花糖,那個香甜啊,現在怎麽也吃不出記憶中的味道了。新年穿新衣,是雷打不動的,在難得有件新衣服穿的年代,看著一身新衣,心裏美滋滋的。還喜歡放煙花、鞭炮,雖然膽小,鞭炮隻敢一個一個的放,點燃引線後還要立刻捂起耳朵,但也樂此不疲。不絕於耳的劈啪的聲和時淡時濃的硫磺味就是記憶中過年的熱鬧氣氛了。

年三十,各家自己過,父母雖不善烹飪,但也竭盡全力準備幾樣過年的菜,肉丸子、梅菜扣肉、紅燒魚是必備的,而湯和甜點則每年不同,雞湯和八寶飯比較多,怎麽也得湊夠八菜一湯的標準。自然是吃不完的,正好,年年有餘。現在不少人家的年夜飯是在外麵吃,雖然少了準備飯菜的麻煩,但也沒了全家一起訂菜譜和忙活年夜飯的樂趣了。

那時候外婆還在,每個大年初一,我們全家一定要去她老人家那裏拜年,舅舅們、姨媽們也是這一天去,大大小小二、三十口子人,熱鬧非凡。大人們聊天,準備飯菜,小孩們就在院子你放炮竹,瘋瘋鬧鬧,興奮啊,鼻子凍得通紅也不肯回屋裏坐著。可快樂的日子卻總是轉眼即過,正月還沒過完呢,又開始盼望過年了。人小時候的一年感覺比現在長得多,總是要盼啊,盼啊,盼好久,才會又有新的一個快樂的春節。

以前的冬天比現在冷,過年的時侯一般會下雪,穿著厚厚的棉襖,拎點賀年糕點,跟著父母走親訪友。每家都備有待客的小吃,最常見的有炒瓜子、花生,講究一點的人家還備有蛋散之類的油炸食品,加上糖蓮子、糖冬瓜,吃到每天都不知道餓,不消化,鬧肚子的事時有發生。如今科技發展,電話、短信拜年取代了走家串戶,春節外出旅遊成了一種時尚。吃的、穿的再難帶給人舊時的欣喜。看著年年幾乎一樣的春晚,消磨著三十晚上的時光,過年的氣氛也越來越淡了。

節還是這麽一年一年的過,而過春節的習俗也跟著變了很多。過去中國人過春節的禮數不少,從年前到年後,每天該幹什麽事,都有詳細的規矩;什麽話一定要說,什麽話不能說,忌諱等等多了去了,如果把各地的過年習俗總結起來,是厚厚的一本書。


    傳統的東西,基本上都是一代一代的傳承。可惜,一場場革命把傳統基本上全當作封建迷信破除了。現如今,大部分習俗已是曆史,少有人遵守了,那些老規矩我也沒幾樣記得住。到我的孩子這輩人,恐怕除了知道過年小孩收利市
,大人給紅包,要給長輩拜年之外,其他的,不可能指望他們記得住了。

給長輩拜年,按舊時的禮數是要雙膝跪地,雙手扶地,磕頭,表示對長輩的尊敬。這樣的禮節,現在基本上是看不到了。可是我這個人還是老古董,每個大年初一,女兒都是這樣來給我拜年。也許很多人覺得這隻是個形式,沒什麽必要堅持。但我認為,大年初一,讓她先給菩薩磕頭,再對長輩磕頭是教她對天地、對長輩應心存敬畏。也是提醒作為長輩的我,身上的責任很重啊。

過年不僅僅是放假好玩的快樂時光,也應是傳承文化習俗,培養倫理觀念的重要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