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城土村傳奇 13 》
文章來源: 閣老2007-05-30 09:53:10

        吃罷早茶,閣老決定采訪一下文化館長《水沫》。

        這水沫在土村可是個響當當的人物,對電影有專門的研究,是文學城裏的首席電影評論家,由她主編的《土村影視》雜誌上,每期介紹一位電影明星,上期介紹的是《東方美女秦怡》,本期介紹的是《樸實大方張瑞芳》。她的《水沫影院》也是土村的一景,每天上演著經典大片。

        采訪圍繞著電影開始。

        下麵是采訪紀要。

        “在一個《早春二月》,我出生在《金沙江畔》的《槐樹莊》。我的《家》是一個《革命家庭》,先祖《林則徐》,是《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的戰友。表叔《聶耳》是《勇敢的人》,《開國大典》上的義勇軍進行曲就是他創作的。我的父親在《鐵道遊擊隊》,和《平原遊擊隊》、《回民支隊》、《洪湖赤衛隊》、《紅色娘子軍》並肩戰鬥,參加過《智取華山》、《智取威虎山》、《沙漠追匪記》、《渡江偵察記》、《挺進大別山》、《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黑山阻擊戰》、《奇襲》和《決戰淮海》。經過戰爭的洗禮,他《從奴隸到將軍》。《母親》是《看不見的戰線上》的一名《地下尖兵》,通過《永不消逝的電波》向延安發送《秘密圖紙》。我們兄弟姐妹都是《英雄兒女》,從小就是《英雄小八路》,我的哥哥就是那個《帶兵的人》、《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列兵鄧誌高》,我的姐姐是《黨的女兒》《春苗》,在《上甘嶺》戰役中立了大功。我的弟弟就是為八路軍傳遞《雞毛信》的《小兵張嘎》。父母親經常要求我們《以革命的名義》,回顧《八千裏路雲和月》。

        “記憶中我的家鄉是個《鮮花盛開的村莊》,《萬紫千紅總是春》。門前《一江春水向東流》,山後有一條《大河奔流》。一條《金光大道》直通鎮上的《小街》。《馬路天使》開著《林家鋪子》和《茶館》,屋簷下有幾隻《烏鴉和麻雀》,還有一溜《大紅燈籠高高掛》。《十字街頭》的《大橋下麵》有一口《老井》。村頭的廟裏有一座《神秘的大佛》,晚上亮著《寶蓮燈》,不時地傳來《古刹鍾聲》和《夜半歌聲》。《風從東方來》的時候,我們這些《小花》,就在《箭杆河邊》和《我們村裏的年輕人》一起放《風箏》。《春》華《秋》實《蘋果熟透了的時候》,盼望著《山間鈴響馬幫來》,用《紅高粱》換取《飄逝的花頭巾》。我從小喜歡躲在《被愛情遺忘的角落》裏看《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還喜歡看《護士日記》,《青春萬歲》,《青春之歌》,《野火春風鬥古城》、《烈火中永生》。

        “上大學的時候《街上流行紅裙子》,雖然是《激情燃燒的歲月》,但我們是《快樂的單身漢》,和同學《女籃五號》《劉三姐》,《女理發師》《李雙雙》以及《冰山上的來客》《秋瑾》,好像《冰上姐妹》和《舞台姐妹》一樣親密無間,在《今天我休息》時,我們演奏著《鍋碗瓢勺交響樂》。

        “大學畢業後我出國留學,在《布拉格有張床》,每逢《羅馬假日》,我就和同學《賣花姑娘》《葉塞尼婭》來到《藍色的多瑙河》電影院,看老電影《列寧在十月》、《列寧在 1918 》、《難忘的 1919 》、《國際女郎》、《小薇拉》、《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辦公室的故事》、《靜靜的頓河》、《西伯利亞女理發師》、《這裏的黎明靜悄悄》、《飄》、《安娜 * 卡列尼娜》、《奇普裏安 * 波隆貝斯科》 -------

        正講到這裏,隻見雪花和靈狐急急忙忙奔了過來:館長,不好了,《老太太》和《地主婆》在文化館裏打起來了!





土村電影院  由秋韻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