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

未知有物,井底草翁
博文
(2020-08-18 17:40:43)

溪頭伴鶴翁,
六畫六爻中。
獨善三玄論,
東西道不窮。
溪頭伴鶴翁,
午後酒三盅。
引首東山望,
如如夢幻中。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20-08-12 07:46:09)

這種鳥從小鳥到靑壯全都是黑體白腹,一旦真正的老了,頭上才會出現白羽毛,因此就叫“白頭翁”,古人見物思情,就來寓意了:白頭翁棲息在牡丹花枝上,“白頭富貴”,棲息在長春花的花枝上,叫“白頭長春”。白頭翁棲息在桂花樹枝上,桂樹多結籽,就寓意白頭偕老又多生貴子。如果棲息在竹子上,寓意就是“高風厲節”到白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草書用筆在國畫中的重要作用。南朝的陸探微作“一筆畫”,連綿不斷,就是取王獻之“一筆書”之意,一筆而成而達到畫氣韻生動的目的。
第一個明確提出“書畫用筆同法”的是唐代的張彥遠。他說:“昔張芝學崔瑗、杜度草書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連,隔行不斷。”
大畫家張僧繇依衛夫人《筆陣圖》,大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宋代花鳥畫是中國花鳥畫的最高峰,學畫和讀書一樣,要找到源頭,才會有不盡的活水。朱熹有詩雲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北宋《宣和畫譜·花鳥敘論》雲:“詩人六義,多識於鳥獸草本之名,而律曆四時,亦記其榮枯語默之候,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於此,與詩人相表裏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成教化,助人倫是中國繪畫的重要功能,該語出自唐代張彥遠的《曆代名畫記》:“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由述作。”這段話講的是,作畫這件事,目的在於人倫教化,要能夠推究幽微玄奧的事理,從而與匡時救世的經典具有一樣的功效,而且與天然的變化規律相一致,不能憑空捏造或者根據講述來進行作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20-08-07 16:53:08)

清初石濤大師有一句話“筆墨當隨時代”,現代不少國畫大師斷章取義,以為創新,流行就是好的,現在有一個流行詞叫創新,無論什麽行業好像不說創新就代表落後,傳統文化行業創什麽新,能繼承下來就不錯了,比如孔子的思想,創個新試試,超越一個試試,誰敢說超越孔子,肯定是不怕人被丟到姥姥家。
國畫界現在也流行創新,最近也發現了一個創新的路子,[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2020-08-06 16:23:36)

最近微信上看了一篇網絡文章:“三觀一致必將取代血緣關係,成為新的人際紐帶”,這也不是什麽新話題。孔子早就說過了,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人與人的關係有次遞、深淺。“可與共學”(可以一起學習),是同學關係;”可與適道”(有共同目標,方向一致),是同路人關係;“可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東晉著名中醫藥學家,道家,世稱小仙翁。因帶兵打仗立功屢次被升遷,官至關內侯,他不戀仕途,於羅浮山煉丹修道,研究煉丹術和醫學,並常行醫於百姓之間。葛洪一生著述頗豐,《抱樸子》,《肘後備急方》為其代表作。葛稚川還是一位大書法家。王蒙的人生經曆與葛洪非常相似,做過官,後因社會動亂,朝政衰弱,產生了歸隱的念頭,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秋暑多病暍”這一年秋天該涼不涼,依然酷暑炎熱,倪師中暑了,這幅畫全是幹筆,倪師墨都沒有磨,估計天太熱,懶得動。倪師身體弱跟他的潔癖有直接關係,舉個例子:一日,他的一個好朋友來訪,夜宿家中。因怕朋友不幹淨,一夜之間,竟親起視察三四次。忽聽朋友咳嗽一聲,於是擔心得一宿未眠。及至天亮,便命傭人尋找朋友吐的痰在哪裏。傭人找遍每個角落[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學黃公望天池石壁圖(180*65cm) 黃公望七十三歲畫的天池石壁圖,送給了一個叫“性之”的人,這個人網上查不到,第二年“性之”讓柳貫在畫上題首詩,柳貫是元代“四大儒”之一,官至翰林待製,學生滿天下,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宋濂正是柳貫最得意的門生。柳貫題這首詩的時候也是七十三歲,幾個月後就去世了,也算是他的最後遺作吧。通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11]
[12]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