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博文

清朝順治年間,荷蘭正處於黃金時代,也是畫畫的好時代。荷蘭畫家維梅爾(JohannesVermeer,1632-1675)
畫了一幅“帶耳環的女孩”(GirlwithaPearlEarring,1665)的畫,和達芬奇的那幅“蒙娜麗莎”一樣,也是一幅肖像畫,也是不知畫的是誰(猜猜看節目:女兒?情人?還是妓女?),當然,最重要的是,也是畫得非常吸引人(包括大耳環),被稱為“北方的蒙娜麗[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有一位最善於畫人的畫家,他就是17世紀的荷蘭畫家倫勃朗(RembrandtHarmenszoonvanRijn,1606-1669),
說他善於畫人,是指他能畫出人的內心世界,有人說他是“能畫出人的靈魂“的畫家。
自畫像,1659(53歲),
倫勃朗14歲就開始學畫,後來在阿姆斯特丹發展(比他稍後的荷蘭畫家維梅爾就呆在家鄉,不去阿姆斯特丹,或不能去,因為要經營旅店),28歲時和小他6歲的模[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西班牙黃金時期後期的維拉斯奎茲(DiegoVelasquez,1599-1660)
是17世紀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菲利四世國王的宮庭畫家,為國王、王妃、國王妹妹、公主和王子“照”了不少肖像“照片”,都很好看。他還給梵帝綱教皇做過畫。
查爾斯王子的騎馬肖像(EquestrianPortraitofPrinceBalthasarCharles,1635)
尤其是那張特雷莎公主兩歲時的肖像(MargaritaTeresainaPinkDress,1653),
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上月去了趟意大利,看了滿眼的教堂,忍不住冒幾段。 話說元朝初年間,意大利那個半島還是一幫所謂的“城邦”國家(state),比如羅馬(Rome),比薩(Piza),西耶那(Siena),還有那個曾出口”馬可”品種”菠蘿”到中國的威尼斯(Venice),等等一大堆,佛羅倫薩(Florence)也是其中之一。要是擱中國,那麽小的地方擠那麽多國家,早打起來了,始皇帝都出好幾個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羅馬有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教堂,那叫一個多,走幾條街就一個,相當多的教堂看上去都長得差不多,要是不把名字記下來,回去看照片都分不出哪個是哪個了。 在這其中就有一個教堂,曆史短,供的聖人出現的也晚,聖彼得教堂供的聖人彼得(Peter)是和耶穌同時代的,也是耶穌身邊最早最內圈的三個人之一。而這個教堂供的聖人叫“依那爵”(Ignazio),是文藝複興[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對遊客來說,羅馬名聲最大的教堂就是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St.Peter'sBasilica),個頭也最大,去的遊客也最多,不去梵蒂岡那就不能說是去了羅馬。另外,本人與聖人彼得還能沾上點兒邊:我動手術的那家醫院就叫“聖彼得醫院”,我還得謝謝他老人家。
聖彼得大教堂尖高138米,是世界最高,直徑第三的圓頂,這是已經在樓頂上了,
圓頂也可以上去,爬起來沒[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羅馬有一個斯巴達美術館,離河邊不遠,是個不好找的地方,至少我拿著地圖還繞了好幾圈問了兩個人才找到,在這座建築裏麵,這是入口,也沒牌子, 進去之後,真正的入口在這裏, 按下美術館不表,單說在它的院子裏,還有一處有意思的地方,
看著很一般吧,其實不一般。不一般之處在於,建築師利用了透視技術,不是用在畫畫上,而是用在了實際的建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8-03 12:19:09)

到巴黎後,第二天去了盧浮宮,第三天去了凡爾賽宮,第四天去了楓丹白露(宮)。就宮殿本身而言,感覺是一個不如一個,可能是走的順序反了,如果倒過來,感覺也會反過來,應該是一個比一個好。 我是從盧浮宮後麵較小的廣場進入的,廣場被四麵宮殿包圍,第一感覺就是宮殿高大宏偉,近距離有點被壓迫的感覺。
裏麵當然更不用說了,這是放盧浮宮始建者弗朗西斯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9世紀後半截和20世紀初有大量的藝術家都在蒙馬特聚居,詩人、作家、評論家等等,包括大量年輕的尚未成名的畫家。那時的巴黎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世界各地的藝術青年都到這裏追求發展。那個時期藝術上的各種眼花繚亂的流派主義多是從這裏發展的。 我住的旅館建築就以20世紀初藝術家居住和聚會而聞名,不管住與不住,人氣讓那裏成了一個各類藝術家非正式的俱樂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蒙馬特(Montmartre)是巴黎市的18區,在巴黎市的最北部,該區不小,中心是一座小山,山上有著名的“聖心大教堂”。這是在凱旋門上遠遠照的。 我定的旅館正好就在蒙馬特,名叫“TimhotelMontmartre”。離它最近的地鐵站是“Abbesses”,從地圖和地形上判斷,那應該是巴黎出口地勢最高的地鐵站了。 出站後沿街向山坡上走,可以看到坡上有一片樹林,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