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之中

40 出頭,喜看短文,直言惡語,修煉日新,樂在其中。
個人資料
博文
(2013-06-22 09:20:03)
習哥登大寶經月,三把火旺。多頭出擊,東抓西撓,不中要害。先帝妙招,學員未得其要。
治大國如烹小鮮。陰陽平衡而已。
經濟:猛藥:顯無奈;
治軍:查資產:無能;
治貪:冒一抓一:治標不治本;
而已矣。。。
智不逮,力無用。
習故而知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3-05-06 20:07:31)
1919,5.4。運動,
起因乃國弱民窮,列強欺淩,貪汙腐敗。
斯時,清亡,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而學界反爾乘亂政廢之時興起,新百家雜說菌生。諸學人不明國弱就裏,直怨罪於中華文化。於是呼出打倒孔家店之口號。更有極端者如周樹人之憤青屬,高叫廢除漢字采用拚音,以棄絕中華文化承傳。
國之強弱,在於行政,不在於文字。君不見日人乃行中華文字而用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3-05-05 10:58:12)
真理:萬古不變之自然之道。例:有生即有死。自古人生誰無死?癡心萬歲的人,無有一個生理性成功者。這是從千萬年人類生活實踐後得出地結果,此結果乃是衡量人皆有死這一真理的唯一標準。胡氏耀邦之“實踐是撿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乃是思維混亂眼光麽糊。實踐是撿驗真理的方法,結果是撿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方法與標準是不同的性質,知道這一點就不會被騙子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3-05-02 16:23:07)

聞潤芝贈 楚辭集注 於田中2008-12-2008:22:061972,潤之贈‘楚辭集注’與田中。以示中華文化之精深。時值國內書禁之時,國人不許可看古書及他書,許看者4卷而已。國人經3反5反,反右,文革早中期時,具有質資者或死或滅口被禁聲,潤之自驕天下無敵手,田中可教,示之贈之,以求回應。隻可惜潤芝僅示古書於鬼子,不讓國人分享之!吾人經文革,星星點點見古史於毛詩[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3-04-25 07:11:55)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舞陽賈湖文化碳14測定已8千餘年。吾等華裔生而為人,不可不知吾人之血脈傳統。
中華文明的核心乃是:仁。天仁,地仁,人仁。仁既愛,仁之核心為愛。天地仁,生養萬物而不言,奉獻所有而不私。大仁。
人之仁,有私,小仁。有德少私者為聖.聖者中仁。聖者不仁,以百姓為?狗,潤之及之。
中華文明涵蓋無極,要者,仁義禮智信忠孝節恕。。[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3-04-25 06:57:16)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涵包無極。
要者:仁義禮智信忠孝節恕。。。
仁者,中華文化之核心。仁乃愛。有天仁,地仁,人仁。天地之仁,生養無偏,奉獻無言。人之仁,有私。人中聖者,乃私小者。無仁,萬物不生,萬事不成,世界毀亡。
禮者,乃人在法律管轄之外的行為規範。日常生活密緊溶融。古以有5禮:曰君臣,曰父子,曰夫婦,曰兄弟,曰朋友。子曰:不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3-04-24 17:52:14)
道乃是中國文化對外部世界認知的軸心。
老子認為道是萬事萬物自然運行之不可須臾或缺的主導。
現代哲學認為道是主導事物存在發生發展消亡之內在自然力。
天不變道亦不變。道不會改變。
隨著知識的增加,人對道有更深的理解。
有天道,地道,人道。
德是事物本性的表現形式。德可以改變。
人道,最美人道是愛。
人之美德則有溫良恭儉讓仁[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3-04-24 10:53:40)
中國改革開放,30餘年結果有目共睹,無目者可感受之。
發展,與汙染貪腐共生,而法律之不斷完善可將其危害減至最小。世界發展史可展示之。
因憎恨汙染貪腐而咒罵發展乃是鼠目寸光之輩所為,亦是無能之表現。
民富足而知禮樂,民貧窮而隱道德。治理道德淪喪是以富民為前題,民窮則失道德底線。
政府之作用乃是不斷修訂政策發律,使社會建康發展。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3-03-26 20:06:09)
潤之酷愛讀書,自16歲學習中文字後,見書就上癮,18歲時為讀書多費一燈油而被其父毒打且被禁讀夜書(見斯諾文),家裏無書則借他人之書,王季範即借不少書與少年潤之,20歲時為爭去湘潭縣新學堂讀書與其父爭以跳塘淹死相威脅,其後,書成其近待,寧可居無食,不可居無書。進城後更是大量借書並借而不還,據為己有。雲鶴言菊香書屋8萬書藏於斯。
潤之讀書讀出[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3-03-20 16:21:15)
金家王朝已傳3世。
中國為其付出軍人45萬條生命於“抗美援朝”戰爭,無數人民血汗注入封建金家,今成一怨家。
朝人生活於謊言之中,而中人亦不明就裏。
金3之戰爭動令,實為強化金3之權威,打擊異己之用。
金3之原子彈第1將會扔在北京而非美國。中人防朝甚於防日。
國人要警醒!金3之於中國並無感恩,卻是千年之仇。
中朝友好,隻是中方一廂情願而[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