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縈徽州

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與
博文
(2006-07-14 14:59:35)
  清光緒二十三年(1844年),涇縣人翟金生潛心鑽研,重新創造了泥活字,並試印《泥版試印初編》一書,為弘揚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作出了貢獻。[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2006-07-14 14:58:34)
  水東蜜棗,原名”徽棗”。明末、清初,歙縣城外一座古廟,廟前廟後遍種棗樹,豐收之際,和尚生吃、煮食不完,用蜂蜜把青棗熬煮、烘幹貯存,遂取名“蜜棗”,後此法傳至宣城水東,得到推廣。宣城水東地處水陽江上遊,山清水秀,林深竹茂,適於棗樹生長。果實碩大,皮薄核小,清脆嫩甜。製作蜜棗時,刀功細而均勻,烘幹後不僅堅脆幹燥,而且色澤微黃透明,[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07-14 14:57:56)
  所謂“三潭”,即歙縣的漳潭、綿潭、瀹潭三地的總稱。枇杷雖然是我國江南特有,早在宋代,歙縣就種枇杷,但最享盛名者,乃是歙縣的三潭。因為三潭地處新安江兩岸,蜿蜒數十裏,山巒起伏,背山臨水,冬暖夏涼,雲遮霧繞,適宜枇杷生長和結實的自然環境。在這種自然條件下,結出的枇杷果大、肉厚、味甜多汁,營養豐富,美味可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6-07-14 14:57:14)
  徽州雪梨,主要產於歙縣。其色白,故稱徽州雪梨。其所以是白色,“吾邑梨初結實時,用柿漆紙就樹上裹之,故色白,不裹則青而皮粗。”故“歙縣雪梨為品梨,色白氣香”。現在雪梨,主要產於歙縣上豐地區。這裏一帶群山環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雪梨生長提供優越的環境。徽州雪梨不僅外形美觀,而且皮薄肉細,汁多香甜,脆嫩可口。徽州雪梨雖有30多個品種[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6-07-14 14:56:28)
  懷遠石榴早在唐代就馳名大江南北,“玉石籽榴尤佳”;“品質最佳,曹州貢榴所不也”。懷遠石榴良種較多,最著名的有玉石籽榴、瑪瑙籽榴、白石榴、粉皮榴等。端午節後,石榴花滿樹丹紅,如火如荼。中秋節時,掛滿枝頭,果皮鮮紅,色澤鮮美,氣味芳香。食之籽大水多,汁甘而濃。懷遠石榴不僅是味美的水果,還是一種觀花賞果的佳木,很多人在庭院種植,既可[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07-14 14:55:47)
  安徽最北的碭山,地處黃河故道,這裏盛產一種酥梨,叫碭山酥梨。早在明代碭山即盛產梨。當時產量不高。黃泛區的氣候及土質特別適宜碭山梨的生長,這種梨樹具有耐旱、耐澇、耐瘠薄,適宜鹽堿土。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采取科學的方法選用良種,生產出的碭山酥梨品質脆酥、糖分大、含有大量礦物質、有機酸和多種維生素,營養豐富,具有去痰清熱、止咳潤肺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07-14 14:54:52)
  牯牛降坐落在石台、祁門兩縣交界處,距石台縣城22公裏,核心區麵積逾10萬畝。牯牛降以雄、奇、險、秀著稱,古稱“西黃山”,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山嶽風光秀美綺麗。境內有36大峰、72小峰、36大岔、72小岔。最高峰“牯牛大崗”,海拔1727.6米,似牯牛頂天而立。登臨極頂,南望群山連綿,黃山諸峰盡收眼底;北眺長江如練,蜿蜒東去,美不勝收。尤為神奇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07-14 14:53:24)
  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含山縣南部,總麵積2.7萬畝,境內林木茂盛,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公園內有獐子、貓頭鷹等野生動物100餘種,有銀杏、水杉、合歡等植物250餘種。
公園分太湖寺、司徒兩大風景區。始建於北宋元年間的太湖寺座落在太湖山腹中,坐北朝南,清靜幽雅,是省重點寺廟,自古就有“江北小九華”之稱。其祖師殿內的“屋裏塔”,膳房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6-07-14 14:52:37)
  齊山位於貴池縣東南1.5公裏處。曆史上,齊山曾“與九華之勝並擅江南”。齊山高不過百米,方圓約5公裏,坐西向東,宛如伏虎昂首。山質由石灰岩構成,經長期風化、侵蝕,形成一派佳景,異石幽洞,貌腹並奇。據《齊山岩洞誌》稱:齊山有13名岩,32洞窟,還有2峽穀、11名泉。齊山之石有所謂“無材不是玲瓏體,有石皆成皴瘦紋”。有的如伏虎,有的似展翅雄鷹,有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6-07-14 14:50:32)
  鹹豐三年(1853年)七月,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韋誌俊等太平軍將領百餘人聚會樅陽望龍庵,舉行了具有曆史意義的樅陽會議。[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
[6]
[7]
[8]
[9]
[10]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