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24年非洲四國遊

如果您和我一樣,追求一顆有趣而無用的靈魂,那麽請來跟我來,我們一起去看世界。
打印 被閱讀次數

第九天下午:桑給巴爾島

我們將飛到桑給巴爾,小機場就在園區內。沒見過那麽小的機場,登機牌是多次性使用的,沒有座位號碼,以顏色區分航班。托運的行李全靠人力拉。專家說我們即將乘坐的飛機叫Dash8,加拿大公司bombardier製造,隻有37座,今天全滿。

桑給巴爾是坦桑尼亞的一部分,坦桑裏的桑意味著桑給巴爾。桑給巴爾是印度洋裏的群島,曆史十分悠久,得利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它曾是東非印度洋的貿易中心。在漫長的歲月裏,各路外來勢力輪番控製這個島國,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他們帶來了各地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宗教文化,桑島也成為多種文化的大熔爐,其建築風格,宗教信仰都獨特於非洲大陸。人口130萬,居民有斯瓦西裏人,拉舍子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索馬裏人,印度人等等。我們的目的地是石頭城(stone town),位於最大的島上,石頭城在2000年被列為UNESCO文化遺產名錄。



一出機場,在停車場看到幾個非洲女性穿著深色的穆斯林罩袍並用頭巾遮住大半個臉,隻露出眼睛,現在是東非的冬季,我穿短褲T恤都熱,這些穆斯林女生夏天怎麽過?男性有不少人帶穆斯林圓帽,受阿拉伯文化的影響,98%的桑給巴爾人信仰伊斯蘭教。

Hyatt柏悅酒店

我們的酒店是Park Hyatt Zanzibar, Park Hyatt (柏悅酒店)是凱悅集團中最高檔的品牌,和四季是一個級別的酒店,柏悅非洲隻有三家。據酒店網站介紹說大堂改建於一棟17世紀的大宅子,客房是後來加建的。從外表來看一般般,大堂以白色為主調,通風明亮,感覺溫度下降了好幾度,剛才的燥熱一下子消失了。這是個阿拉伯風格的酒店,大堂中間有一個飄著鮮花的水池,水池邊上放了一些坐墊供客人休息,四周是有著白色尖拱門的拱廊。我個人感覺大堂以前應是大宅子的庭院。伊斯蘭教提倡謙虛隱蔽,他們的住宅一般從外麵看不顯山不露水,裏麵卻是別有洞天,庭院裝飾尤其講究。

酒店色彩的選擇遵守伊斯蘭風格,以白色金色為主,配以綠色和藍色。阿拉伯式花紋圖案到處可見,吊燈是幾何圖案花紋,天花板和窗戶是花草紋,牆上掛的瓷盤則結合了幾何和花草紋,極簡卻極度繁華,美幻美倫。

科普一下,阿拉伯式花紋是伊斯蘭藝術最大的特征之一。伊斯蘭教嚴禁偶像崇拜,不提倡人物畫像和雕塑,所以阿拉伯式花紋的紋樣取材於簡單的花草,幾何圖樣,及阿拉伯書法,特點是可以無窮盡的重複,所謂無始無終,以顯示真主阿拉的萬能。我個人特別喜歡這種藝術形式,阿拉伯人把萬物簡單化抽象化,極簡到隻用簡潔的線條進行重複,大繁至簡,結果卻是無窮盡的變化和複雜,簡約奢華做到極致。


放下行李,立刻開始今天主要節目:參觀奴隸交易中心。除了H導之外,我們隊伍增加了一位當地導遊,他是個會說中文的非洲小哥,瘦瘦小小的,像個高中生,說了一個非洲名字,沒記住,我們問他中文名字,他讓我們叫他寶寶。寶寶非常熱情,可惜他的中文實在有限而且有獨特的口音,如同天書一般,好在寶寶的英文比他的中文好。

弗萊迪

我們一行人剛出了酒店,準備進入石頭城的小巷,寶寶被警察攔下,H導說不用擔心,警察是查看寶寶導遊證,因為遊客去石頭城遊覽必須有當地導遊陪同。我們站在路邊等候的時候,看到一幅巨大的Freddie Mercury 的海報,Freddie(弗萊迪)是英國搖滾樂隊皇後樂隊的主唱,我當時有點納悶,弗萊迪一生放蕩不羈,他的照片怎麽會出現在桑島這個穆斯林傳統社會?仔細一看,原來這是弗萊迪博物館,弗萊迪是印度籍人,1946年出生於這棟房子裏。他是個音樂天才,他的音域橫跨4個八度,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樂歌手之一。1964年一月,桑島爆發了桑給巴爾革命,大量阿拉伯人和南亞人被殺,弗萊迪一家應該屬於被殺戮的對象,幸好他們躲過了那場大屠殺,革命之後他全家很快離開了桑島定居英國,從未回來過。可惜我們趕時間參觀奴隸交易中心,沒去參觀博物館。

石頭城市中心

石頭城很多建築物有年頭了,建築材料就地取材,大都采用珊瑚礁石建造,故名為石頭城。石頭城是桑島的中心,它的鼎盛時期是19世紀中葉。1840年,阿曼蘇丹國(現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部)蘇丹國王賽義德(said bin sultan)把朝廷從阿曼本土馬斯喀特(muscat)遷到石頭城,當時阿曼是個龐大的海上帝國,控製整個印度洋和波斯灣的貿易。


遷都之後,賽義德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促進了石頭城的發展。他鼓勵移民,興建了大量建築物,發展丁香種植,加強印度洋的貿易特別是奴隸貿易。他在位期間,和美國及歐洲各國簽署了貿易協定鼓勵他們來桑島做生意,桑島進入了鼎盛時期,奴隸,丁香和象牙成了桑島三大貿易商品。賽德義被稱為獅子蘇丹,阿曼帝國最偉大的蘇丹之一。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在桑島定居。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奴隸貿易的廢除,還有來自其它地方香料的競爭,桑島的經濟漸漸衰退,風光不再。

科普一下,蘇丹(sultan)其實就是國王的意思,不過僅限於穆斯林國家。蘇丹國王和非洲國家蘇丹(sudan)沒有任何關係。

石頭城裏熙熙攘攘,和塞倫蓋蒂不同,這兒全是人,路上車走得比人還慢,小商販的攤位差不多擺到路中間了,轉入小巷好一些,沒那麽熱鬧,小巷很窄且不規則,有時感覺是死胡同,可一轉彎,又是一條路,如同迷宮。兩邊的建築物一個連著一個,有兩三層高,除了窄小的通道,歲月把街道裏所有空隙都填滿了,有些地方成了一線天。珊瑚礁石時間久了會變黑,所以很多房子外牆斑駁發黑,讓人感受到日月的滄桑。很多建築物大門緊鎖,門窗緊閉,看不到內部景象,我們沒法判斷建築物是年久失修無人居住,還是破落的高牆後隱藏著一個個裝飾精美芳香濃鬱的庭院?

斯瓦西裏門

城裏大部分房子很破,但我們發現了很多雕刻精美的木門,讓人依稀感受到石頭城過去的輝煌。H導說它們叫斯瓦西裏門,是石頭城裏一個獨特的景致。我們看見的每個門都不一樣,高大,目測起碼4,5米高,3,4米寬,門框上是繁瑣的木雕,門檻比較高,有兩個門扉,右邊叫公門,左邊母門,有些門扉上釘著幾公分高的金屬釘,H導說這是防止大象衝進內院。


斯瓦西裏門起源於斯瓦西裏海岸,一般用柚木製作,講究的用紅木,房子沒開始建,斯瓦西裏門先得準備好,它是房主人身份的象征:越富裕,門則越大做工越精致。我們看到一扇門上方用阿拉伯文字裝飾,特地問了阿拉伯朋友,翻譯說:以真主阿拉的名義,讓我們準時祈禱。桑島是個多元的社會,在斯瓦西裏門上也可以感受到:長方形的門是阿拉伯風格,拱形門則流行於19世紀,受印度文化的影響。據說整個石頭城有200個斯瓦西裏門,大家以門為背景的照片不少,有兩張照片裏的門比較有特色,一是旅長家屬背對著鏡頭,他正對的門做工細致,長方形,木雕大量使用阿拉伯式花紋,應該是卷草紋,蔓藤流動舒張,如行雲流水,環環相連,永無止境,看起來很舒服。另一張照片是旅長和一扇大門的合影。這也是個巨大的門,門的上方是圓拱形,證明這個門的原主人可能是印度裔人。門上有55個圓形大釘,每個有網球那麽大,中間的釘子因被人長期觸摸而閃閃發光,木雕也很很精致,遺憾的是房子破落不堪,不知道有沒有人居住。

石頭城裏有不少房子被改成了商店,出售紀念品和木雕,編織物,首飾等工藝品,香料和服裝店也不少,可惜我們沒有時間逛,那時已是下午,H導擔心我們參觀奴隸貿易中心時間不夠,所以我們一路急行軍到了中心。

奴隸貿易中心

桑島曾經是印度洋奴隸貿易最大的中轉站,我們現在參觀的奴隸貿易中心的所在地便是以前桑島最大的室外黑奴市場。進入中心之前,工作人員指了指我的短褲(short),H導解釋道我的褲子太短,借了隊友的衣服遮一下就可以過關了。桑島是穆斯林國家,穿著比較保守,這點遊人必須注意。

科普一下,非洲奴隸貿易主要有兩大塊:大西洋奴隸貿易和印度洋奴隸貿易,大西洋奴隸貿易是指16-19世紀非洲中西部黑人被販賣到美洲大陸的歐洲殖民地。那段時間,歐洲各國在美洲的殖民地推廣種植業,急需大量的勞工,從而導致黑奴交易極速增長。大西洋黑奴貿易時間短,規模大,300多年間估計有1200萬黑人被迫離開家園。


相比之下,印度洋奴隸貿易則有起碼超過一千年的曆史,規模比較小。有記錄8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利用季風(西南季風和東北季風)來往波斯灣和東非斯瓦西裏海岸,從事各類貿易,包括奴隸貿易,奴隸銷往歐洲和穆斯林國家,成為太監,女傭,勞工,小妾等,而桑給巴爾則是奴隸販子們最大的中轉站。估計在1500-1850 年間,共有約150萬奴隸在印度洋被販賣,有資料顯示阿拉伯奴隸販子對待奴隸十分殘酷。

英國是販奴大國,同時也是廢奴運動的倡導者。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興起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滲透歐州各國。英格蘭清教徒(quakers)成立了廢除奴隸貿易委員會,他們認為販奴不尊重基督的教義和人格尊嚴。後來廢奴思潮在英國各階層廣泛轉播,180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廢除奴隸貿易法案”,正式在大英帝國內廢除奴隸貿易,並建立了西非艦隊(West Africa Squadron)打擊奴隸販子。英國還和各國政府簽訂協約以推動全球廢奴運動,1873年,趨於壓力,桑島Barghash蘇丹和英國簽署了協議廢除境內的奴隸貿易,但桑島的奴隸貿易一直到1920年才完全取締,奴隸貿易是桑島曆史上黑暗的一頁。

奴隸中心保留了一個關押黑奴的地牢,又矮又小,當年黑奴從非洲大陸被運到桑島,他們被關押在此等待拍賣。我們進去不到幾分鍾便退了出來,那裏空氣混濁,空間窄小。拍賣的時候,奴隸販子(多數是阿拉伯人)會用力鞭打黑奴,越能忍受痛苦便越能賣個好價錢,十分殘忍。

跟著我們地導寶寶來到一組雕塑前,這是一組真人大小的黑奴雕像,有五個人,脖子用當年的鐵鏈相連。旁邊是聖公會(Anglican)基督教堂,很壯觀,教堂開工於1873年,由當時主教Edward steere 建議修建,以紀念同年桑島和英國簽署廢奴協約,借此希望人們不忘曆史,但是寬恕罪惡。教堂內的聖壇(altar)的位置就是以前黑奴被鞭打的地方,主教死後便葬在聖壇下方。還有,據說教堂有一個特殊的木製十字架,1871年英國傳教士和探險家利文斯通死在非洲Ilala, 他的心髒被埋在臨近的一顆樹下,這個十字架便是用那個樹的木頭製成。主教和利文斯通相識,均畢生致力廢奴運動。

回到酒店看海,第一次見到印度洋,海水綠中帶藍,很漂亮。桑島不允許有私人海灘,所以很多當地人在酒店旁邊的海灘遊泳玩耍,年輕人居多,觀察了一下,女性很少。桑給巴爾有非洲的馬爾代夫之稱,因為它有足以和馬爾代夫比美的白沙灘和碧藍的大海,可惜酒店門口的沙灘並不是特別好,沙細,但並沒有傳說中的白色沙灘和棕櫚樹,以後有機會,在島上多住幾天,去不同的沙灘參觀。


晚飯H導安排了中餐,這是來非洲一個多星期第一次中餐,是團餐,即事先預定,我們到了就開吃。第一次吃到了非洲小龍蝦,很不錯。我也從老旅遊那裏知道了一些團餐的套路:一桌有8個菜以上,肯定有炒蔬菜,一般會有海鮮,最起碼蒸條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