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1871年實現統一

打印 (被閱讀 次)

德國1871年實現統一

德意誌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9日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

1871年1月18日,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宣讀了德皇登基詔書。1870年至1871年的德法戰爭中,德方最終獲勝,從而為德意誌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848年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後,德意誌人民選擇小德意誌方案,排除奧地利建立一個統一的日耳曼民族國家。普魯士威廉一世與以自由派為主的議會發生衝突,就軍事預算有相當歧異,於是在1862年任命奧托·馮·俾斯麥為普魯士首相,並強行通過軍事預算,由他主導普魯士改革及建軍政策。自從19世紀初爆發反擊拿破侖的戰爭以來,呼籲民主改革和德國統一的聲音越來越高,也因此導致了1848-1949年的革命。 1848年5月,民主憲法在法蘭克福的聖保羅教堂獲得通過。但這場運動遭到失敗。數十年後,德國才實現統一。

普魯士在首相奧托·馮·俾斯麥的領導下,普魯士於1864年普丹戰爭及1866年普奧戰爭獲得勝利,並成立北德意誌邦聯。1870年普法戰爭打敗法國,完成統一德意誌的大業,並俘虜皇帝拿破侖三世。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正式登基為德意誌皇帝,德意誌帝國建立。

政治體製

1871年4月16日頒布的帝國憲法,是按普魯士憲法基礎而成的,加入有關帝國的新內容,它明確規定德意誌帝國是聯邦製國家,由22個州、3個自由市和1個直轄區組成。各州把軍事、外交、海關立法、銀行立法、間接稅、刑法等權力交給帝國政府,隻保留教育、衛生和地方行政等權力,同時保留自己的君主政府和議會。帝國憲法規定普魯士王國的國王就是德國的皇帝,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能任免帝國各級官吏。普魯士王國的首相是德國的首相,由皇帝任免,向皇帝負責。

帝國的立法機構是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聯邦議會由各州君主任命代表而組成,主席由宰相擔任,設58席,普魯士占17席、巴伐利亞占6席、薩克森占4席、符騰堡占4席,隻需14票便可否決憲法修正議案,因此普魯士在聯邦議會有很大影響力。帝國議會議員通過秘密選舉產出生來,選民為帝國居民中年滿25歲的成年男性公民,設382名國會議員,1873年起增至397名。帝國議會所通過的一切決議須得聯邦議會同意後來能生效,以限製帝國議會的權力,因此實際功能並不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