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粽子

打印 (被閱讀 次)

忽然想起端午節的事來。

端午節吃什麽?雄黃酒、粽子、鹹鴨蛋。

從小到大,我沒見過雄黃酒。老家早先規矩重,到了我小時候,社會提倡移風移俗,城裏人把這酒移沒了。鹹鴨蛋呢,在我小時候一年四季都有,沒啥稀奇,到了端午,反到沒有特別的惦記,與節日的關係看似不那麽緊密。於是就剩下了粽子。

端午臨近的時候,母親忙碌起來,買來赤豆、綠豆、蠶豆、糯米、粽葉。

先把豆子和糯米泡漲,幹蠶豆泡漲後剝去豆皮,掰成瓣。泡好的糯米舀在竹絲筲箕裏。粽葉浸在木桶裏。那時候家裏盛水的大桶小桶都是木質的。

粽葉從蘆葦上摘下來,帶著溝蕩的水腥,碧綠清新。母親將粽葉的芥蒂齊齊剪去,再準備一把紮底線。到這兒,一切的準備就做好了。紮底線是一種粗棉線,平時用來紮鞋底,比一般的縫衣線要來的結實。

那幾天,人們見了麵,都說跟粽子有關的話。幫忙的人自然是有的,誰家開始包,都會有鄰裏的女人搬個凳子湊過來。女人們圍坐在一起忙活,一邊切磋手藝,一邊嘴上細細的說著娘家的舊事。這樣的情景年複一年,日子綿長,歲月靜好。

比起人家,母親的手不算巧,母親隻會包固定的一種式樣,每隻粽子用去三片粽葉。手巧的女人這時候總是閑不住的,哪兒有包粽子就去哪兒顯露,手法精熟,十指翻飛,像變戲法似的,包出三個角四個角的玲瓏造型,花樣奇巧,引得一片喝彩。

母親包粽子的時候,腰間紮著圍兜,嘴裏咬著線頭,手拿一根竹針不時的挑出嵌落在粽葉之間的米粒。

母親說小時候在娘家包粽子是有規矩的,米粒不準掉地上。我舅公有一條不可觸碰的底線,就是不許家人浪費一粒糧食。母親的話影響著我,拒絕浪費和儉樸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有時候,我也照著母親的手勢學,我包的粽子樣子醜陋,慘不忍睹,放在一起,一眼就可以分辨出來。線紮不緊,往往還沒等煮熟粽葉就散了開來。即使如此,母親也從不阻止我每次學著一起包。

粽子包好,堆滿一大鐵鍋。夜裏一家人休息的時候,蜂窩煤的爐子上煮著大鍋,小火煮一整夜,早晨起來,發燙的蒸汽和著粽葉的清香飄滿一屋子。

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家,每逢端午,我在異鄉學著母親樣子,總要自己動手包一鍋粽子。盡管樣子仍然不好看,盡管已經過了饞吃粽子的年紀,但我仍然忠實的守著這一年一度的習俗。這裏有母親的影子,有老家的味道,兒時的記憶。

鄒堅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魯鈍' 的評論 : 你外婆真能幹。
魯鈍 發表評論於
粽葉是蘆葦葉
魯鈍 發表評論於
我媽媽不會包粽子,我外婆會。她包的粽子不用繩紮,而是在把粽子最後包完後,用一根粗針,在粽子中間穿過,把一張粽葉的尾部穿過針眼,再把針從粽子裏拔出,粽葉尾部就留在了裏麵,正好把粽子裹住了。吃的時候也簡單,隻要把那根粽葉拔出就可以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