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S Iowa(愛荷華號戰列艦)- 大炮巨艦的落日餘暉

徐誌摩的思路,徐霞客的文筆。天馬行空,喜歡寫作。閱讀曆史、地理等知識,追尋探險背後的故事。曾上電視參加益智類競賽節目-金頭腦,並奪得月優勝。這就是我,一個愛好廣泛的小夥子。
打印 (被閱讀 次)

加州洛杉磯以南的San Pedro 港內,靜靜地停泊著一艘五萬噸級的巨輪。它是美軍愛荷華號(又譯依阿華號、艾奧瓦號)戰列艦,現作為浮動博物館而停留在港內。它是二十世紀海軍大炮巨艦的產物和時代見證者。

雖然愛荷華號是在1940年興建,但整個故事的背景可以上溯到半個世紀前的1890年。

一、從海權論到海軍假日

1890年,美國海軍學院院長提出海權論,指必須建立強大的艦隊來確保製海權。列強都深以為然。1894年的中日黃海海戰和1905年的日俄對馬海戰都應證了,誰能發射更強大的炮彈(矛堅)和有更好的防護力(盾固),誰就能在海戰中獲勝。

下圖為1900年的美國戰艦(源自網上資料)

經過不斷地設計和完善,劃時代的軍艦終於誕生了。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號下水服役,它的主炮、裝甲設計,領先當時世上其他的軍艦,也成為了大炮巨艦的鼻祖。此後的新式戰列艦皆以無畏號作為藍本來建造 - 追求更大的主炮口徑,更厚的防護裝甲。在此基礎上,再配以速度、穩定性、推進力、操控性,組成威懾敵國的海上巨無霸。

下圖為無畏號(源自網上資料)

到了1914年一戰爆發時,英、德兩國已各自擁有十幾二十艘先進的戰列艦。然而眾人期待已久的艦隊決戰卻遲遲沒有出現。直到兩年後,28艘英國戰列艦和16艘德國戰列艦在日德蘭海域進行艦隊決戰,結果不分勝負。但此戰後,保守的德國海軍高層實行保存艦隊實力的戰略,不敢繼續以劣勢兵力來挑戰英軍的封鎖,導致英國海軍不勝而勝,得以繼續把德國海軍和商船封鎖在德國海岸。

英國的長期封鎖造成了原本就資源匱乏的德國出現經濟崩潰和財政惡化。到了1918年,德國終於支撐不住了,向以英國、法國、美國為首的協約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協約國戰列艦雖然沒能在海戰中直接將對方打垮,但至少對大戰的結束作出了間接的貢獻。

戰後,德國僅能保存兩艘戰列艦,其餘必須交給協約國。結果德國的幾乎所有戰列艦都以自沉而悲劇收場,德國就此退出戰列艦大國的行列。1921年,保有大量戰列艦的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因種種原因,皆不希望在各國間大造軍艦而造成軍備競賽,決定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國際裁軍會議。會上,各國簽訂了華盛頓海軍條約,限製各國建造主力艦(包括戰列艦、航空母艦等)的數量和總噸位。此後十餘年,被稱為海軍假日的時代到來。各國海軍處在歲月靜好之中,除了偶爾開到殖民地耀武揚威、彈壓民眾外,幾乎無所事事。

下圖為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及其艦載機(網絡圖片)

於此同時,海軍界出現了一些新事物 - 比如航空母艦、艦載機。航母在一戰後期就出現了。但因為諸如艦載機起飛、降落等種種困難,航母及其配製的艦載機技術一直在緩慢地發展中。當時各國的海軍高層皆迷戀大炮巨艦,僅把航母當成輔助工具,固執地認為航母艦載機的炸彈和魚雷攻擊在實戰中無法有效擊沉戰列艦。(這種觀點在當時是正確的,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這種觀點後來已經逐漸過時了)按照他們的設想,未來的海戰模式是這樣的:先由航母艦載機和飛艇發現並騷擾敵方主力艦隊,然後再出動本方戰列艦,用主炮轟掉對手,再由驅逐艦、巡洋艦等輔助船隻來收拾殘局,結束戰鬥。這樣看上去是不是有一種演義中武將單挑或者群毆的味道呢?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新的世界大戰的陰影再次湧現,而太平洋兩岸的美國和日本已經互相視對方為假想敵。1936年底,所有海軍列強皆無意維持軍備限製,華盛頓海軍條約失效,各國逐開足馬力建造新的軍艦。

 

二、最後的戰列艦

1937年,美國開始建造新型的快速戰列艦。和此前的同行相比,它的速度更快、對空防禦更強。1938年,在獲知了日本正在建造超級戰艦(大和號)的情報後,為維持對日海軍優勢,美國國會通過海軍拔款法案,授權海軍建造更多更先進的戰艦。本文的主角 - 愛荷華號戰列艦終於要登場了。

 

按照設計,愛荷華號排水量45000噸(建成後略有超重),吃水深度11米,長度270米,寬度33米,勉強符合通過巴拿馬運河的標準。最高速度是32.5節(約32.5海裏/小時),續航距離16600海裏,裝甲厚度是300-500毫米(差不多有半米)。主要武器是3座三聯裝16英寸(406毫米)的主炮,炮彈重2700磅(約一公噸),最大射程20海裏(約38公裏),射速是每分鍾兩發。

圖為愛荷華號的主炮示意圖及炮彈

19406月,愛荷華號在紐約的布魯克林造船廠(現已關閉)開始動工。就在它還在船塢上建造時,外麵的世界發生了劇烈地變動。也讓它的配置和作用發生了重大變化。

最重要的是航母和海軍航空兵(艦載機)的崛起。隨著新型航母的建成,航母的速度、防護力和續航能力都有所提升;艦載機也從落後的雙翼飛機升級為速度更快、載重更多的單翼飛機;再加上威力更大的炸彈、魚雷,更加嫻熟的戰術運用,都讓進步神速的航母攻擊群給固步自封的戰列艦帶來了挑戰。

然而當時航母的弱點也很明顯。由於曆史原因,二戰前夕各國的航母數量都較少,隻有戰列艦的幾分之一;其次是航母上的飛機在惡劣天氣或者晚上難以起飛;再次是航母的防護力較弱,必須要讓一群輔助軍艦來組成編隊來幫它護航。

究竟航母在海戰中應該扮演什麽角色?它的艦載機能否炸沉戰列艦?這個答案隻能在實戰中印證。

結果不用等太久就有了。194011月的塔蘭托之戰,英軍以21架航母艦載機出擊,僅損失兩架就炸沉炸傷了港內的三艘意大利戰列艦,宣告了海軍航空兵的崛起。

一年後的夏威夷,日軍以六艘航母上的400架飛機偷襲珍珠港內的美軍太平洋艦隊。結果日軍以損失29架飛機為代價,擊沉港內五艘美軍戰列艦,重創另外三艘。此戰也宣告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三天後的19411210日,大英帝國的驕傲,當年才服役的新式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在十幾架日機麵前,僅抵抗了幾個小時就被炸沉於馬來海域。從此宣告了戰列艦在優勢敵軍飛機麵前就是活靶子的鐵一般的事實。

到了1942年,太平洋上的幾場大海戰,包括五月的珊瑚海,六月的中途島,八月的東所羅門,十月的聖克魯茲,都是以航母為主角,戰列艦隻能充當配角;隻有在圍繞瓜島的幾場夜戰爭奪中,日美的戰列艦才有機會用主炮來互轟。

在這種背景下,愛荷華號在19428月下水,19433月服役。屬於戰列艦的時代已經過去,美國海軍要如何使用這艘最新服役的戰艦呢?

能跟得上航母速度的快速戰列艦主要用來充當航母的保鏢,為航母護航,在航母遇到敵機空襲時則用艦上的防空火力來擊落敵機;至於戰艦上的主炮,則主要負責掩護登陸部隊,並對島上敵軍工事和設施用炮火來摧毀。至於跟不上航母速度的舊式戰列艦(主要是一戰前後成軍的老艦),則讓它們發揮餘熱,另編一隊負責掃尾及岸轟工作。

到了1943年,隨著戰事吃緊,美國決定把海軍資源迅速向航母傾斜,全力建造新航母。對於耗資巨大的最後六艘愛荷華級戰列艦(每艘耗資當時的1億美元,約合現在的14億美元),除了已經完工或即將完工的四艘外,剩餘兩艘立即停工。後麵的蒙大拿級戰列艦更是隻能停留在設計圖紙上。因此,愛荷華號就幸運地或者不幸地成為了最後一批服役的戰列艦。

 

三、愛荷華號的服役史

愛荷華號剛開始服役時,太平洋戰場正處於戰略相持階段。日軍因為在前一階段戰事中軍艦和飛行員損失慘重,隻能龜縮在第二島鏈(即絕對防禦圈)以內;美軍則在等待新建的十多艘航母服役成軍,好以絕對優勢兵力來展開反攻,所以也不急於動手。

因此,愛荷華號的第一年就基本上在大西洋遊弋。194311月,愛荷華號乘載並護送美國總統羅斯福往返德黑蘭會議(戰列艦隻負責從美國到阿爾及利亞的前半段運輸,後半段的總統行程將依靠空運)。愛荷華號為此還特地修建了一個浴缸,方便行動不便的羅斯福總統洗澡。總統的隨行人員還包括大名鼎鼎的馬歇爾(時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海軍部長金恩,空軍部長阿諾德等。途中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隨行護航的驅逐艦波特號在演習中誤射魚雷,直奔5500米外的愛荷華號而去。隨後波特號以明碼告知愛荷華號,它也成功轉舵規避了魚雷。除此以外,整個行程平安無事。羅斯福總統回國後,對愛荷華號讚譽有加。

圖為艦上的浴缸

到了1944年,美軍的航空母艦已經大批成軍,愛荷華號也加入太平洋戰場參加對日軍的戰略大反攻。此時的愛荷華號除了九門主炮及二十門副炮的基本配置外,另有防空用的7640毫米高射炮及5220毫米機炮。防空火力點遍布整個甲板,可謂武裝到牙齒。

愛荷華號在這一年裏先後在馬紹爾群島、特魯克島(日本在南太平洋的主要基地)、塞班島、關島等地作戰,還參加了菲律賓海、萊特灣兩場決定性的海戰。過程也是中規中舉,完成了既定的護航、對岸攻擊等任務,在戰鬥中打下了日軍五架飛機(這個數字已經很低了,甚至還不如某些驅逐艦的戰果)。在特魯克島的行動中,愛荷華號還碰上了意外之喜 - 一艘逃脫了美機空襲的六千噸排水量的日軍巡洋艦香取號。愛荷華號在14公裏外的距離上對日艦開火。這個距離上日艦對愛荷華號隻能挨打,毫無還手之力。經過16英寸主炮的十輪齊射,愛荷華號用了十三分鍾就把日艦轟沉,取得了它在戰爭中的第一個戰果。

整年的戰鬥中,日軍對愛荷華號的打擊可畏微乎其微,最大的危脅反而是來自大自然。194412月,愛荷華號及其他戰艦在呂宋島以東480公裏的菲律賓海海麵加油時遭遇強台風襲擊,造成三艘驅逐艦沉沒,及790名船員死亡。愛荷華號本身並沒有人員死亡,但船軸受損嚴重,隻能返回美國修理。

圖為在舊金山進行修理的愛荷華號

1945年一月,愛荷華號返回美國舊金山進行為期兩個月的修理,並更換了部分零件。當年三月修理完成後,它駛往衝繩海域參與作戰。當它還行駛在半途中時,日本的最後一艘超級戰艦大和號,被上百架美機炸沉於衝繩外海。一些人所期待的最後一場大炮巨艦互轟的願景也隨之幻滅。

1945年四月,愛荷華號到達衝繩海域。此時美軍艦隊正遭到日機特攻的自殺性攻擊,連愛荷華級的姐妹艦 - 密蘇裏號也被擊中。愛荷華號則幸運地躲過一劫。

衝繩戰役結束後的五月到七月,愛荷華號跟隨美軍艦隊掃蕩及炮擊日本沿海的軍事設施,阻撓日軍的本土決戰準備,以及給日本高層施加壓力。隨著兩顆原子彈的爆炸,日本在815日戰敗投降。

八月底,愛荷華號和密蘇裏號駛往東京灣參與受降儀式。大炮巨艦的戰列艦從外觀上更能展現國威軍威,並隨時可以以主炮來威懾日本人可能的不軌企圖(古語有雲,受降如迎敵)。受降儀式於92日在密蘇裏號的甲板上順利進行,愛荷華號作為艦隊旗艦在旁監視。這是戰列艦的高光時刻。

下圖為日本投降儀式(圖片源自網絡)

二戰結束後,戰列艦的地位變得尷尬。隨著導彈的出現,導彈巡洋艦的作用已經能取代戰列艦。而每次出動都耗費大量人力(2000名船員)物力(油料物資)、被戲稱為海上吞金獸的戰列艦,其費效比遠不如比它便宜很多的導彈巡洋艦。再加上天下太平無事,愛荷華號於1948年在舊金山退役封存。

1951年的朝鮮戰爭期間,愛荷華號重新服役。它曾炮擊朝鮮東海岸,救援友軍艦船及飛行員。朝鮮戰爭結束後,愛荷華號的經曆又變得乏善可陳,於1958年再次退出現役。

到了八十年代,裏根政府耗資三億美元(約合現在的九億美元)對愛荷華號進行現代化改造。除了保留九門主炮外,拆除了若幹過時的副炮及防空炮,改以安裝巡航導彈、反艦導彈,以及密集陣反導彈係統。1987年,愛荷華號還曾在波斯灣遊弋以震懾伊朗。但兩年後,它的主炮在演習中意外爆炸,炸死47人,此後主炮也未再修複。1990年的海灣戰爭,愛荷華號也沒有參與,並在當年十月第三次退役。

2012年,愛荷華號戰列艦被拖船拖往洛杉磯停泊,並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參觀。不知道這裏是不是它的最終歸宿?

 

資料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SS_Iowa_(BB-6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owa-class_battleship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ship

 

Tiger666 發表評論於
dx多謝分享!
Zucker 發表評論於
講的真好!
槍迷球迷 發表評論於
樓主功課做得很足。讀來挺長知識。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