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歡喜》看中國家庭的漿糊邏輯

打印 (被閱讀 次)

電視劇《小歡喜》還在熱播中,每天都有不少熱點話題和妙語對白吸引我。有人在方園“橫看、豎看”的育兒經中感悟著“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人生哲學;有人在方一凡唱的“小小少年”中,依稀看到自己的青春年少,潸然淚下;也有人在英子和楊楊媽仰望星空,談論“宇宙治愈”中,找到共鳴。或許有人跟我一樣在罵宋倩、文潔的同時,也感到深深地被刺痛,因為那就是現實生活中,中國父母的真實寫照。

 

這部劇中爸爸媽媽們用的很普遍的一句話就是“為你好”。方媽媽:“爸爸媽媽大房子不住,租房在這裏,就是為了給你節省時間,為你學習好”。 宋倩:“南大不能去,離爸爸媽媽那麽遠,以後你就理解媽媽的好了。” 楊楊爸爸:“ 穿上秋褲,這是為你好,不然將來要得老寒腿的”,這讓我想起前幾年流行的一句話是:“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這個話題當年還引發了“邊界”問題的熱烈討論。很多人認為“媽媽們”按照自己的感受、經驗,把她認為“好的、對的”強加於孩子,卻不顧孩子們的感受,就是越界。

我第一次聽説“邊界意識”是在心理學家武誌紅的文章裏,邊界概念就是:我是我,你是你,我的事兒是我的事兒,你的事兒是你的事兒。你的事兒如果想讓我幫你,請告訴我。我的事兒如果我沒有對你發出邀請,請不要幹涉。他同時提到了一個與之相對應的,在中國家庭普遍存在的現象“漿糊邏輯”,那就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為你負責,你為我負責”。所以家長管孩子是天經地義,因為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我對“邊界意識”有更深的認識,是在讀Byron Katie 的《Loving what is 》(中文翻譯一念之轉)。我在上一篇分享過我的育兒“兩麵臉”的故事,發現這個“變臉”問題後,我開始有意識地學習控製自己的情緒,雖然管住了自己的嘴,卻無法管住自己的心。孩子的問題,我不喊叫,並不表示不存在,我不發火,並不表示我心中無火。至到我在書中讀到那一段:I can find only three kinds of business in the universe: mine, yours and God's. Much of our stress comes from mentally living out of our business. Katie 説世上隻有三件事,你的事,我的事,天的事,我們大部分的煩惱來自於“越界”。書中大量的實例和觀察,讓我猛然間有一個“Aha moment”。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心在孩子身上、老公身上、老媽身上,唯獨不在我自己身上,難怪我的心會覺得空。難怪我為別人操碎了心,人家並不領情,而我卻身心疲憊。

我在學習《一念之轉》的四個基本步驟中,逐步看清我情緒背後的想法,和想法深層的事實真相。在轉念中,我把目光從緊盯在孩子身上,轉移到自己的內心,放下改變他人的執念,學習不與現實對抗。一段時間後我發現,自己變了,周圍的人也都在變,變成了我喜歡的模樣。人們常說“育兒育已”,對我而言,更是“育兒遇已”-----我在陪伴她們成長的過程中,遇到更好的自己。

有喜歡聽我嘮叨《轉念》過程的朋友,歡迎點擊收看視頻。

一部好劇帶給人有歡笑、有淚水,和無盡的思考。這部劇編劇好、導演好、演員也棒,就連片中曲都讓人百聽不厭。在網上找到劉惜君的《時光慢旅》的歌詞放在文後,也許你也喜歡。

夜幕下有人留在

聽故事的酒館

有人在備幾人份晚餐

卸下了白天

還算亮麗的光環

煩亂回歸平常

痛苦和快樂

總是來回切換,

都是必經階段。

人生終於跌跌撞撞走過半

幸好我們算過關

每張身份都不敢怠慢

有哭有笑有聚也該有散

至到某天停下回望,

風雨都很溫暖。

一路跌宕磕磕絆絆

喜憂在天平兩端

人生總要折騰幾番

終點才值得回看

未來沒有確切答案

精彩才剛開端

 

 

菲兒天地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注冊很麻煩' 的評論 : 大家都在講這個劇,回頭一定要去好好看看!
注冊很麻煩 發表評論於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心在孩子身上、老公身上、老媽身上,唯獨不在我自己身上,難怪我的心會覺得空。難怪我為別人操碎了心,人家並不領情,而我卻身心疲憊。
============================================謝謝分享,現實中的確如此。但不禁想想人活著為了什麽?在我眼裏覺得是為了“情”,親情,友情,愛情,因為情,所以就會在乎周圍構成情的人。如果大家互不在乎,都是獨立的個體,那麽社會是否太冷漠;如果大家都互相在乎,而不是掌控他人,而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人之間的是否更有親情。相信這個話題很大,不是幾個字可以說清楚的。
HBW 發表評論於
中國的問題就是人口密度大,人均社會資源不足。在這個基礎上就是絞在一起的文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