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

打印 (被閱讀 次)

在回國的飛機上,看了一年前國內上映的一個電影,《後來的我們》。一對青年男女,偶遇,相識,相愛,分手,重逢,是一個典型的愛情故事。而我在觀看整個電影的過程中,沒有關注愛情,引起共鳴的是男女主人公異鄉漂泊,心懷夢想,在北京打拚的經曆。海外遊子似乎和他們有很多相似的經曆。

見清和小曉,電影中的男女主人公,來自同一個偏遠小鎮,他們不願意在小鎮過那種一眼可以望到頭的生活,隻身來到北京,艱難打拚,追求自己的夢想。這個夢想到底是什麽呢?見清終於成功了,結婚,生子,過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可這難道不是另外一種一眼可以望到頭的生活嗎?海外華人中的很多人其實都可以在國內有一份富足安定的生活。選擇出國,也是不願意過那種一眼可以望到頭的生活,希望在一個更廣闊的世界闖蕩。可是當我們經過多年打拚,買車買房,結婚生子,過上了安定的生活,這何嚐不是一眼可以望到頭的生活?

小曉最初的夢想就是找個經濟適用男,有車有房,每天過著富足安穩的生活。她就像一隻在北京上空盤旋的小鳥,追尋著一個安穩的窩。老家已經沒有親人了,可是她每年春節還是要回到家鄉,為的就是那種家的感覺。剛到美國的時候,我也有一種強烈的漂泊的感覺。第一次回國可以用"無比激動"四個字來形容。回國的日期是2001年9月16號。9月11號,美國遭到恐怖襲擊,所有航班停飛,在焦灼的等待中獲知9月16號部分航班開通,包括我回中國的這趟航班。很多人仍然在惶恐之中,紛紛退票,不敢搭機。我當時毫不猶豫,絕不退票,隻有一種心情,"我要回家"。上了飛機發現乘客寥寥無幾,這也是我最舒服的一次飛行,一個人躺在三個座位上呼呼大睡。

小曉數次被欺騙,經曆了幾任男友之後終於明白了她想要的家不是一個房子,而是一個可以為她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抓鱉的男人,一個可以和她一起在北京相互依靠的男人。這是他和見清在一起的原因,也是最終和見清分手的原因。見清沒有意識到小曉的這種變化,讓小曉失望。過去回國總有一種歸心似箭的感覺。現在回國卻有了一種相反的感覺,回國的時候不是那麽迫切,在國內呆一段時間反而有點迫切的想回美國。過去是因為對國內父母的思戀,現在是丟不下美國的愛人。家不是一個華麗溫暖的房子,而是那些和你相依相伴的人。

"緣分,不負彼此就好,想要不負此生太難。" 對愛情的追求是這樣,對生活,對事業的追求何嚐不是這樣。我們能夠來到美國並在這裏紮根也是一種緣分。無數人不止一次的問過自己,出國到底值不值?如果當初沒有出國會怎樣?當初為了某種夢想,我們來到這裏。多年的打拚,我們有了更好的成長,得到了一個穩定的生活。電影中見清和小曉連續問了好幾個如果。"如果當初我們沒有分手呢","如果我當時足夠有錢住進一個有大沙發的大房子","如果當初我們不管不顧的結婚呢","如果我們能堅持到最後"。如果沒有如果,後來也沒有後來。上帝從來不會給你重新選擇的機會。相信自己的每次選擇都是上帝給你的最好安排。

見清說,"後來的我們什麽都有了。"
小曉接道,"卻沒有了我們。"
這兩句台詞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曉龍東雲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知足常樂笑口開' 的評論 : 如您網名所言,知足常樂乃真諦
知足常樂笑口開 發表評論於
命運就是許多選擇的結果。不同的時間,同樣的機會,選擇也不一樣。他們重來還會一樣的結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