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直達內心的旅程--看《綠皮書》有感

打印 (被閱讀 次)

近年來都不太看奧斯卡最佳影片了,太多的政治正確讓人十分疲勞。但這次的《綠皮書》確是一個驚喜,大大超過了我最初的期望。

在我看來,一個好的故事片,要有良好的人物塑造、細節豐富卻又精煉的故事情節,和高度戲劇化的衝突。它要能在精彩紛呈的劇情中,突顯出人物的內心轉變和成長,傳遞出內在一致、不變的主題,做到既貫穿全局,又善用電影語言,不流於過分的生硬說教。《綠皮書》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堪稱大師之作。

《綠皮書》改編於真人真事。影片講述了在六十年代初,紐約的白人司機 Tony Lip,為黑人音樂家Don Shirley 開車,從北到南巡回演出的故事。在電影中,這一黑一白的臨時搭檔,麵臨著當時南方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帶來的嘲弄、羞辱和危險,一起收獲了不平凡的友誼和患難中的真情;也一起見證了上流高雅難掩人性的自私虛偽,榮耀體麵無法撫平內心的深刻創傷。

故事本身並不複雜,敘事方式也是單線條的,按照時間的發展慢慢展開。由於絕大部分的場景在旅途中,別有一番風味。旅途是我自己比較喜歡講故事的方式。因為,很多時候,主人公們集中在有限的時空裏麵朝夕相處,人物自己的矛盾,加上沿途不同的環境和不同人群,都會構成直接、現實、無法預料的壓力。而這些矛盾和壓力都必須在電影結束前,要不然得到某種程度的解決,要不然就全麵爆發,總之無處可逃。進一步說,人生就是一個旅程,人生本來就充滿著戲劇性。看電影也是在看我們自己。

首先,本片的人物設定就充滿了戲劇性。

Tony 是一個在紐約長大的意大利後裔,一個非常普通的白人。他心地善良,自尊心和家庭責任心都很強;他的突出優點是頭腦靈活,善於忽悠,特別擅長把複雜問題簡單化,對人性有自己獨特直接的洞察。缺點是沒有文化,喜歡賭博,有時占點小便宜;脾氣暴躁,用暴力解決問題是他的習慣,也給他自己帶來不少麻煩。

相反,Don是一個非常不尋常的黑人。他從小就是音樂天才,早年被伯樂相中,在蘇聯學習音樂,成長為當時名聞遐邇的鋼琴大師。不但三次為總統演奏,而且在美國北方的上流社會極富盛名。他還同時擁有心理學、曆史、文學等數個博士頭銜;他在紐約的家也非常的奢華;在這裏,唯一和全部的問題,就在於他是一個黑人。

影片開始的時候,先講述了Tony 的困境。作為夜總會的當班保鏢,他毫不猶豫地暴揍了一個無禮的客人而失業。窘迫之下,他情願當掉自己的表,也不願意求人,也拒絕參與當地意大利黑幫的活動中。不過,由於強大的經濟壓力,Tony極其他需要一份工作來擺脫當前的困境。他其實沒有多少選擇。

這個時候,Don 出現在Tony 的生活裏,出於某種原因,他決定到南方演出。他需要一個司機、助手兼保安,在很多人的推薦和直接麵試之後,他雇傭了Tony。之所以選擇Tony 就是因為Don 完全知道一個黑人到南方意味著什麽。影片專門提到,在當時的美國,黑人如果要去南方,最好懷揣一本旅行指南。這本書就是《綠皮書》,片名的由來。書中指導到南方怎麽旅行、吃飯、投宿,因為很多地方是黑人不能去的。所以,Don 需要 Tony 這樣頭腦靈活、可以解決問題的人在他身邊,幫助他應對南方之行的各種風險。

黑人老板和白人司機,富裕文雅而又刻板迂腐是黑人,貧窮粗俗而靈活機智的反而是白人,在六十年代的美國,這裏本身就有巨大的錯位,有著天生的矛盾。就算沒有其他情節,兩人在一起由於互不理解、難以溝通而產生的滑稽和荒謬,就已經構成了十足的喜劇元素。更不用說,在南方種族歧視大環境下,表麵上高高在上的其實非常脆弱,表麵上一無所長卻能暢通無阻,兩人的地位經常發生更多的錯亂和逆轉,又會造成了更多的衝突和矛盾。因此,在影片中,主人公自己內心的困惑,主人公之間錯位和角色的轉換,還有主人公和外部世界的衝突,交織成一道奇異的風景線,亦喜亦悲,構成了電影的主旋律和基調。

於是,這樣一個奇葩的團隊,帶著《綠皮書》出發了。可以預料,兩人上路後一開始並不愉快。因為兩人來自完全沒有交集的世界,個性上又屬於光譜的兩端:Tony 吵鬧、粗魯,直率不掩飾,Don 安靜、文雅、心事重重,大問題上堅持原則不後退。兩個人很難妥協,在轎車這個狹小空間裏麵衝突不斷。

他們一路從東部出發,經過中部平原到印第安納、阿肯色、肯德基、然後到Deep South 包括田納西、路易斯安那、最後到阿拉巴馬。期間經曆了Don 在酒吧間被流氓羞辱攻擊;Don 搞同性戀被警察抓住;Tony 揍了傲慢的白人警察而被關押等危機。但是在Tony的機智和 Don的深厚人脈的幹預下,都有驚無險,順利過關。然後他們在冰天雪地裏,長途跋涉終於在聖誕之夜回到了紐約,與親人團聚。

兩人一路從磕磕碰碰到互相幫助,最後惺惺相惜,互相護持,都經曆了自己的轉變和成長,建立了感人的終身友誼。

好的文藝作品中,主人公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影片刻畫Don的心路曆程著墨最多,極為細膩。他從小的教育都是陽春白雪的,是貴族教育;他的職業也是文化和高尚的代名詞。他被肯尼迪總統讚許,和總統的弟弟是朋友,他被華盛頓的白人社會的名流追捧,這些都構成了他高大上的自我定位和很高的自我期許。

但不幸的是,他是黑人。由於社會對黑人的成見,黑人是低劣的種族,他難以被真正的尊重。他自己也知道他的形象台上和台下並不一致,表麵和內心存在距離。這些白人隻是“追捧他的技藝,來彰顯自己有文化,隻要下了台,我就是一文不值的黑人。”

所以,前一秒中他可能被捧成貝多芬,下一秒中就可能被趕到林子裏去撒尿。冰火兩重天的態度,沒有多少人能夠忍受。強烈的反差、倒錯,足以讓任何人人格被分裂,被壓垮,甚至於懷疑人生。

除了無法被主流白人社會認同之外,Don 更大的問題還在於,由於他的地位和早年的經曆,他也難以接受和認同自己是黑人。在電影中,他在南方看到其他勞累、疲憊的黑人同胞們在棉花地的時候,他非常不自然地,不由自主的背過身去上了車。在Kentuky 他拒絕了黑人旅店的和其他人一起唱歌的邀請。他一直遊離在黑人群體之外而不自覺。

結果在一次爭吵中,Tony說他,“你連一個黑人音樂家都不認識,你還沒有我黑。你高高在上,一直都在上流社會;我從小都在為下一頓吃什麽操心,我比你黑多了。”在這裏,Tony 說出了長久以來,Don 心中難以麵對和承認的現實。隻是之前,沒有人跟他這麽說過,沒有向他指出這個事實。

正是這個指責讓Don 徹底崩潰,他爆發說道,“我不夠黑,也不夠白,也不夠男人,我到底是什麽?”這種痛徹心扉的呐喊反映了Don 在巨大壓力下內心長期的失衡。由於社會和主流的偏見,他無法正確給自己定位,他無法在他人眼裏找到完整的自我;但是,他的自我也被內心的障礙、對名利地位的執著,把自己卡在了半空之中。麵對Tony的質問, 他再也無法守住防線,無法保持一貫的矜持和冷靜。他如同風中之燭,在瓢潑大雨中是如此的軟弱無助。

盡管如此,思維的慣性難以一時被改變。他在酒吧被白人流氓騷擾,因為同性戀被警察抓進去,他都不絕望,他還是對白人這個群體保有幻想,因為那些畢竟是低收入或者文化不高的白人群體。最後讓他丟掉幻想的,還是在亞拉巴馬州,他沒有資格在純白人的飯店吃飯,哪怕這些是要看他演出的客人。這一次,在Tony 的鼓勵和支持下,他終於放下了。雖然他知道捧他摔他的都是同一群人,但是他認清了現實,不再不現實地期望這些人隻能捧他,他必須照單全收他無法改變的世界和現實。因此,放棄演出而和Tony去了黑人酒吧,在裏麵即興彈琴非常歡快。這代表了他的徹底改變,他開始試著在真正地認同自己的黑人身份。

而Tony 的轉變也是一個逐步的過程。電影一開始的時候,他把黑人工人用過的杯子扔掉,和不願意幫Don 提行李,都表現出他也歧視黑人,雖然他表麵不會承認。但是,當他在印地安那的酒店看到Don 獨自在陽台喝酒,而無法融入在下麵院子裏麵喝酒聚會的時候,他被觸動了。下麵聚會的人恰恰是Don 自己的三重奏其他成員,隻因為他們是白人導致 Don 的無法融入。Tony 開始有些同情 Don。而後來,他深深地被Don 的高超演奏的水平說折服,也感激Don對他寫信的幫助,和在給零用錢等的大方等等,他也更多慢慢被Don的才能和勇氣所感動。而真正產生關鍵變化的,還是Don對於自己不黑不白的直白,以及Tony 終於知道了Don 為什麽要來南方演出之後對Don 的尊敬。

隨著他們兩人內心的轉變,他們的關係就從雇傭關係變成了知心朋友。影片的刻畫也很有說服力。比如,Don在勸說下終於放下架子,用手拿著雞腿啃。而Tony也逐步開始理解有文化的好處,學習文縐縐地寫信,穿地整整齊齊。

兩人關係的發展,最後的高潮是 Don可以為了Tony的工資,忍受飯店的侮辱而願意繼續彈琴。而 Tony 則投桃報李,寧願犧牲一半的報酬,堅持讓Don 放棄演出。這個時候,他們已經是相知相依的鐵杆朋友了。

總的說來,Don 站得高看得遠,他立誌高遠,胸懷廣大,不止關心自己,他也關注社會和黑人群體。但是,他也有著自己的局限、苦惱和生理需要。比如他兩次孤身犯險,都和他冒冒失失去找同性戀對象有關。他並不完美也不算偉大,他隻是一個凡人。他內心的很多糾結恰恰來自於他自己的性需要,還有對名利的眷戀。好在有 Tony 真誠、接地氣的影響,他開始放下身段去麵對和接受內心真正的自我。而Tony 需要Don 幫助提供一個改變命運機會、方式和通道。在嚴酷的社會環境麵前,他們的相知和友誼,就顯得更為感人。

不過,在主人公成長的背後,不變的永遠是影片的主題。本片就是用這兩位主角去詮釋,一個人在外部世界的壓力下,可以怎麽保持自己的尊嚴。片中,所有種族歧視的場景,都可以理解為在渲染,如果這個世界不接受你的時候,它對人的破壞力可以如此之強大。而外部世界的力量越是強大,更可以反襯出個人要麵對它,甚至試圖改變它的時候,有多麽的困難,多麽了不起,多麽需要勇氣。

影片著力表現了在被歧視、傷害和侮辱的時候,Don的內心和他的行為。他當然很痛苦,但是他基本上能做到堅持原則、不屈服、不獻媚、不妥協,力圖保持他自己認為的內心的高貴和優雅。他這種對原則和尊嚴的要求,有時甚至到了迂腐和僵硬的程度。這些細節,在他和 Tony 的互動中表達的最為清楚。比如,他要求Tony 改變自己的口音和用詞的方式;不要跪在地上和其他的人玩,因為這不是一個成年人應該做的;“他們沒有選擇。你可以選擇進去,但你卻留在了門外”;還有他絕對不容許Tony 占別人的便宜,逼著他退回順手牽羊的寶石,“因為這樣你才能心安”。     

仔細思考他全部的成長過程,我們可以明白Don 為什麽這樣做。 他知道,在外部力量前麵,他是弱小的。別人如何看待他是一回事,他如何應對是另外一回事。他改變不了別人,但他改變自己,他必須要首先尊重自己,刻意規範自己的行為。所以,他寧願開車1個小時,也不願意在樹林裏解手;他寧可放棄最後的演出,也不願意在酒店雜物間裏吃飯。

也正因為明白個人的渺小,他希望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擴大黑人在高雅的藝術中的影響力。至少他可以通過在白人音樂廳演奏,來逐步改變社會的刻板印象,為更多的黑人贏得尊重。所以哪怕他隻能拿1/3不到的報酬,也願意到南方去演出,去走這一條充滿風險和挫折的道路,這是他非凡的勇氣和高尚的情懷的最好證明。

從改變種族歧視的角度講, Don的付出肯定有一定效果,但也並未完全成功。最後一場演出兩人負氣出走,整個行程沒有圓滿。這正說明,社會現實無法憑借一個人他自己的力量改變,他所作的一切還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綠皮書》的確看點非常多,可能每個人體會都不會一樣。關注社會問題能看到逼真和令人窒息的種族歧視,文藝青年看到此片的文藝範,電影愛好者看到導演功力、精湛的演技、優美的攝影和高超的剪輯。喜歡音樂的裏麵可以找到幾十首原生鋼琴曲。雖然主題厚重,但電影絕不沉悶,二人搭檔這種錯配之下,很多時候更像輕喜劇。可謂有笑點也有淚點,細膩而不失流暢。

唯一的瑕疵就是像我同事指出的,最後Don 趕去參加Tony 家庭的聖誕之夜是個敗筆,有點狗尾續貂。如果電影能停在他們的失落和相互的思念,顯得更加動人和真實。看來,編劇導演可能有點用力過猛了,而此處留白似乎更佳。

我自己最喜歡的橋段,是在接近影片尾聲的時候,為了趕路Tony已經筋疲力盡,倒在後座沉沉睡下。司機座上,早已換成了Don 在開車。車外漆黑一片大雪紛飛,道路泥濘。車裏Don手握方向盤,目光沉穩堅定,氣氛溫暖感人。伴隨著車身的輕輕搖動,Tony當時一定在做一個好夢:哪裏還有比一趟旅程,收獲了一個相知相惜的朋友,和聖誕夜趕回家人的身邊,更讓人幸福的呢?

若妖 發表評論於
我上周末剛看了這部電影,非常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