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網情深:向死而生——我的漫漫美國行醫路(39)

力刀,網壇上掐架論戰化名“刀客”。曾插隊落戶。國內獲外科專業博士學位。現為病理醫生。美國病理醫師協會、美國病理醫師學院、國際病理
打印 (被閱讀 次)

醫網情深:向死而生——我的漫漫美國行醫路(39)

 

JYL

 

(刀評:又是一篇感動我的文字——我沒有代教過她實習,隻是在她申請失敗後和新一年度申請時,給予幾次電話輔導長談。作為她這樣的畢業20年以上,低分、又是二寶媽來說,困難比許多類似的男同學更大。但是,她的堅韌毅力、家庭的支持,個人不斷完善自己的辛勤努力,終於使得她能幾近破釜沉舟,向死而生地闖出自己的一條路,終於達到目標! 人,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須要有這樣的精神! 讚,一位堅強的二寶媽!)

 

 

我,醫學院畢業至今近22年、二寶媽,USMLE step 1: 221,step 2 CK: 211, CS (一次通過), step 3: 210 (失敗一次)。在申請美國住院醫這條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征戰路上,我的裝備無異於是被人質疑“尚能飯否”的老兵,一步一瘸的劣馬和毫無殺傷力的鈍槍。然而最終還是殺出重圍,到達彼岸。現如今回首漫漫來時路,與其說是一個誌在必得的勵誌故事,倒不如說是一個把自己逼入絕境,向死而生的冒險體驗。  

 

我在這裏總結一下一路走來的體會,首先是失敗的教訓,警示後行人避免:

 

1)其實開始有這個想法的時候雖然已經畢業13年了,但也還不算太晚。但自己在未確定能否報名成功前懶懶散散地看書,耽誤了很多時間。所以,一旦決定,就要全力以赴。

 

2)獨自看書複習考試,尤其是全職工作的,很容易灰心懈怠,最好是參加學習小組,互通有無,更重要的是互相打氣。我大多都是在孤軍作戰,所以效率不高。

 

3)對於老畢業生來說,比如超過15年的,其實15-20之間,甚至和21、22年對於program 來說可能差別不大。重要的是把分數,尤其是step 1, 考出彩了。 我就是一直糾結於超過20年就希望更渺茫了,所以到後麵急趕著去考試,結果分數又考砸了。 於是連自己努力可以爭取的資本也失掉了。

 

4)step3 對申請病理,尤其是老畢業生很有幫助,但又不能掉以輕心。我的教訓,第一年申請,麵試當地醫院時被一個faculty直接了當地說,沒有第三步成績是對我最大的concern。因為之前這裏有個中國住院醫就是因為第三步沒考過使program很受刺激。對我而言,更悲催的是,趕在第二年申請季前考了第三步,結果幾分之差失敗了,導致我第二年無法申請。而那時我已經畢業整20年,又辭職一年多,那段時間真的是走到穀底的感覺,前麵的路似乎變得越來越黑暗,常常半夜醒來哭泣,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應該繼續走下去。

 

5)麵試怎麽準備都不為過。我第一年對麵試的準備很不以為然,狂妄地以為不就是聊嗎,我不怕啊。在實驗室裏也帶美國學生也教課的我還不會和美國人聊麽?!其實麵試還真不等同於簡單的聊天,如果不了解麵試人的心理,聊得每句話都像無的放矢,自然也不會給人留下什麽深刻印象。第一年麵試我犯的錯誤就是“以自我為中心”聊自以為的長項和強勢——科研。結果是“who cares”!!  

 

每個艱難走到最後的老畢業生們除了堅韌和運氣外,一定都還有自己獨特的法寶或另辟的蹊徑。後行人或許不能一一套用,但至少可以借鑒。反思手拿一堆爛牌的自己最終勝出的原因,可能歸功於一些CV 上看不到的軟實力吧:

1)首先,就我個例來說,最直接促成最後成功的原因是connection. 第一次申請前,我已經在這個醫學裏院做科研有12年,考完第一步後,決定繼續往下走。於是通過一個熟人聯係到本院病理科一個月的見習機會。帶我見習的正是PD本人。她年資較淺,剛接任PD 不久,但人很好,很聰明,辦事雷厲風行。一個月見習下來,我能感覺出她喜歡我,結束時主動提出要和chairman提我,而且主動提出可以幫助修改PS什麽的;

 

另外,一個月下來帶我的住院醫也和我成了朋友,真心真意地幫了我許多。但第一年申請因為有別的faculty提出step3 是對我的顧慮,所以也沒有MATCH成功。但事後PD有些對不住地對我說,隻要你考過了step3, 我肯定100%支持你。另外,經曆了兩年失敗的我,第三年的時候不敢再有半點怠懈,step3考過了後就是不停地找病理的見習、學習、建立connection 的機會。 當地的私人醫院, 老兵醫院,開車3個小時的省城的牛醫院,都聯係去做了見習。凡是和我有過接觸的病理醫生都很支持我,其中有一個在今年的ranking時使勁地拉了我一把。真是感恩,也決定把這份感恩化作今後在病理這條路上奔跑的動力,不辜負那些鼓勵和幫助過自己的人。

 

2)第二個原因我想是因為這次申請我做足了自己可以想到的所有準備:安心接受不能改變的,努力爭取可以改變的。除了考過step3 外,病理見習外,我還利用自己在科研上的優勢,參與病理醫生的臨床研究,在一篇臨床病理雜誌上發了文章。 電話谘詢何老師有關申請,麵試的準備和策略,得到很大的幫助和精神上的支持。對於許多像我這樣近乎絕望的申請者來說,何老師像一盞漆黑路上的燭火,他願意給我們這些晚輩後生們送去溫暖和亮光。去紐約參加CAPA 會議,遇到多年未聯係的正做病理fellow師兄,他幫著我爭取到一個麵試的機會。找專業修改PS、CV、和mock interview。從開始準備申請時就盡量多聽NPR radio,了解美國正發生的和大家都在談論的事。還有就是麵試前對申請的program和faculty 做了很多的功課,知己知彼。有一些時候我能隱約感覺到聊到了點子上,觸動到麵試人的某些神經。

 

3)當然最重要的,也是寫在最後的,是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對於一個二寶媽來說,考版絕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而是一家人的fellowship。難得的是這個戰鬥從一開始就知道可能隻有10%或更小的希望獲勝,家人還是義無反顧地支持我為了那一絲的希望去努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另一半的後勤工作是我時間,精力的保障。孩子也是我一個重要的動力,每個家長都渴望做孩子的role model,我希望孩子不僅親眼看到,體會到媽媽的努力,堅持和不易,也希望和她們共享成功的喜悅。在我最困難的時候,身邊家人、朋友的陪伴支持,教會弟兄姊妹的禱告托住了我,使我“四麵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 卻不至失望”。最令我感動的是8歲的女兒默默寫了卡片安慰媽媽,其中一段引文是‘Do not think of it as failure, think of it as a time-released success’。

 

感恩上帝賜予我這段人生路上難忘的旅程,使我放下驕傲,學會謙卑;放下過去,麵向未來;放下失敗,學會等待;最重要的是讓我學會人世間最重要也最美好的功課——愛和被愛。

 

我相信向死而生後的我,定會是一個更好的自己。  

 

3/20/2019 於美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