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上海

打印 (被閱讀 次)

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感情是複雜的。在我的心中,她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也是一座既親切又冷漠的城市。第一次去上海,大約在我兩歲多的時候,之後,無數次和她短暫交集。

無論是真實的世界還是虛擬的文學城,美麗多才的上海佳麗,都是我麵前的一道靚麗風景。儀態萬千的上海,在文學城的美女筆下,呈現出多層次的精彩。夏溪和等等的上海,是一幅幅曆史建築和古老地標的寫意風景畫,清新小資又不失優雅大氣,一如兩位美女在我心中的模樣。波城冬日筆下的上海,是一部吳儂軟語演繹的,飽含親情友情,外加美食助興的都市連續劇。最近才發現,美魔女九月豆居然也是上海人,她提到的上海和我記憶中的最接近,柴米油鹽掩蓋不住勃勃生機。上海是陰柔的,風姿綽約的,海派摩登的,最能詮釋她的女人,我想到的是菲兒天地。

我關於上海的最初記憶發生在我大約五歲的時候。媽媽帶我去百貨公司買冬天的絨線帽,她看上了大紅色的,我哭鬧著要綠色的。售貨員不耐煩了,說,就買綠色吧,鄉下人喜歡綠色。媽媽一生氣,直接要了紅色。出門之後,媽媽一直不開心,怨我不聽話,害的她被人瞧不起。小小的我開始本能地排斥上海,我不喜歡她的居高臨下。

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的筒子樓搬來了一家上海人。男主人高高瘦瘦清清爽爽,女主人眉清目秀小鳥依人,小女兒穿著整潔合身的衣服,顯得比普通孩子洋氣好看。據說,女主人不願意支邊,因此成了家庭婦女。那時候,即使是雙職工家庭,日子也是過得緊巴巴。可是,這個上海女人,過出了一份薪水的從容,她往那一站,那份恬靜優雅,我們這些孩子都被驚豔到。於是,我對上海,排斥之外,又多了一份羨慕和向往。

我11歲的時候,有機會在這個我羨慕又有點反感的城市過了一個寒假。我中孃孃的家在靜安區富民路,當時上海人住得真擠,一個門洞進去,樓上樓下住了七家人,二樓和三樓間的樓梯間還住著丁家老太太。一樓有個大廚房,大家擠在一起做飯,水池上方有好幾個水龍頭,每個水龍頭對應一家人,我老是納悶,不小心開了鄰居家的水龍頭怎麽辦。現在想想,它正是上海人契約精神在日常中的映射。聽我爸爸說,這是上海的高檔住宅區,隻是,本來屬於一個家庭的洋房,住了太多的人家。

擁擠的上海依然向我展現了一個海派的世界。從富民路走上延安中路不久,就是異域建築風格的中蘇友好大廈,夜幕降臨之後,大廈尖頂上的紅燈,一閃一閃地發光。大表哥告訴我,上海最高的建築是20多層的國際飯店,在它下麵仰頭朝上看,帽子都會掉下來。大表哥還帶我去了西郊公園。在他開心我也聽話的時候,他會給我買他最愛的巧克力,當然,每次他也借機享受一下。快過年的時候,我跟著孃孃和表姐去理發館,我記得理發師從大容器裏拿出熱氣蒸騰的毛巾,我看到孃孃和表姐的頭發變成了電影中才見過的洋氣的大波浪。

假期結束的時候,孃孃去火車站送我,我和孃孃道別時講的是我們的家鄉話,湖州話。湖州話有點像上海話,用詞差不多,語調卻不同。坐在我附近兩個男人,用上海話議論我,他們說,這個小姑娘是不是上海人? 她講的話像上海話,好像又不對。他們決定要證實一下,用上海話和我搭腔,我不知道怎麽應對,隻能沉默地回避。

怎麽形容這座城市呢,她有一種自內而外的自信與高傲,讓不屬於她的人,即使置身其間,依然感覺遠隔萬水千山。

大學的時候,有時和她擦肩,有時和她短聚。我慢慢褪去了青澀,她也慢慢脫去了那層神秘的麵紗。那年夏天,我有了第一條連衣裙,那是一條我媽媽做的,淺藍色的八片裙。我穿著它走在上海街頭。一個氣質雍容的老太太從後麵叫住我,她說,你這條裙子真漂亮。我說,是我媽媽給我做的。她改用普通話問我,你從那裏來。我說,西安。她非常確定地說,你媽媽一定不是西安人,西安人做不出那麽漂亮的裙子。她說得也許有點道理,但是,正是我媽媽那一代人,用他們的青春,他們的人生,慢慢改變了曾經偏遠落後的地區。我相信,今天不會再聽到這樣的話了。

後來,我的幾個表弟表妹,成了新一代上海人,在這座城市成長紮根,開枝撒葉。上海也變得越來越時尚大氣,開放包容。在上海逗留時,常常會想起兒時的上海,為了尋找它,我去過新天地,逛過田子坊。我發現,歲月早已磨鈍了我感官的靈敏度,我不再聞得到糕餅店飄出的誘人的奶香,我再也無法吃完那曾經日思夜想的中冰磚,我也找不到靜謐街道上,柔和街燈透過梧桐樹灑下的斑駁光影了......

去年夏天的時候,在上海停留的時間略久。回來後,一直想寫一寫這個城市在我這個外地人眼中的樣子,但是寫得斷斷續續,擔心寫不好寫出了酸葡萄的感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反過來說,一方人也養育了一方水土。想以這篇文,送給在我成長中,給我過滋養的神奇的城市,也送給我真實和虛擬世界的上海友人。

陸家嘴高聳入雲的摩天樓,讓我想起上海曾經的最高建築國際飯店。網友土豆說這張照片中的金茂大廈好像飛機撞了一個大洞。打開原圖研究了一下,是類似擦玻璃或樓房維護的機器手。謝謝土豆,本想找一張不會引起誤解的,可惜沒有在自己手機裏找到更滿意的。

國際飯店 (網圖)

 

最大的星巴克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午夜後的南京路步行街,燈光暗了,行人稀了,討生活的小攤販出來了。摩肩接踵的南京路,繁華褪去後的一麵讓我恍惚,所以拍了下來。

strad 發表評論於
謝謝你的真情寫作。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xiaxi' 的評論 : 親愛的夏溪,謝謝你的點評。

我老公春節前回西安,回來也是感概萬分,說西安的燈全國出名,已經成了網紅了。記得當年上大學,同學還問我西安是不是有沙漠,是不是有駱駝。搞得我好傷心的。

讓我寫西安,太熟了反而寫不好。你來寫的話,說不定更容易抓住她的特點呢。要說我這個西安姑娘,雖然不正宗,但是繼承了西安人的實心眼。別笑我自誇哈:-)
xiaxi 發表評論於
聽網友說到迪兒的美文,真抱歉,今天才有空來欣賞。
迪兒夾敘夾議對上海的回憶和描述,讓我這半個上海人頗有感觸和共鳴。
過年和西安親戚通話,看到他們傳來西安今年的彩燈,就想到了迪兒。我如有你這好文筆,也要寫寫我記憶中的西安和我心中美麗的西安姑娘迪兒!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夕陽影裏一歸舟' 的評論 : 問好歸舟。

你讀出傷感嗎?也許是對老上海和逝去的青澀年華的懷念。偶爾為之,主旋律是要做一個向前看的人:-)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ARooibosTea' 的評論 : 問好茶兒,這也是為什麽我對上海的感情複雜的原因。其實,真正的包容來自自信。

不過,這些年上海變化挺大的,不太容易找到老上海的樣子了,也讓人有點懷念。
夕陽影裏一歸舟 發表評論於
迪兒的這篇有點傷感,有上海的過去,還有你的過去,柔和一處,打動人心。國際飯店和平飯店,有多少老上海的故事,我每次經過,也忍不住尋找她的斑斑點點。
ARooibosTea 發表評論於
“她有一種自內而外的自信與高傲,讓不屬於她的人,即使置身其間,依然感覺遠隔萬水千山。”
非常同意迪兒所說。在國內時,常出差上海。喜歡她的洋氣時尚,但那種自傲拒人以千裏之外,沒法愛上她。片片很美。謝謝迪兒分享!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diaoerlang' 的評論 : 問好新朋友。你說得有道理,有限的資源,更容易形成特權。當人們有更多的選擇自由時,多樣化和包容比較容易實現。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過客手箋' 的評論 : 歡迎豆豆比舞歸來。

豆豆,我成長的年代,交通和資訊都很落後。我和上海的幾次短暫交集,成為當時年幼的我的詩和遠方,這也是我對她感恩和念念不忘的原因。

我成長在不算小的城市西安,發達城市依然讓我感到巨大的落差。這種落差,因為方便的交通,沒有任何延遲的通訊,變得越來越小。不知不覺中,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包容。

diaoerlang 發表評論於
樓主說的現象,應該同當時計劃經濟戶口政策有關係,倒退三五十年,那時的上海灘除三個大流氓是本地人外,其他從吃瓜群眾小資文青到政商大佬名流,大都是來自五湖四海,譬如安福三傑,人們關注的是他們的道德文章,根本沒人在乎他們的籍貫鄉音。
過客手箋 發表評論於
迪兒最近的文章蠻感性的。感性的文章往往更能打動人心。:)

即使是上海人之間其實也有許多不同的,於我來說,上海人的實幹是我最喜歡的,而上海人的有一些“脾性”即使我這個上海人也不能,或不願去欣賞。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燕麥禾兒' 的評論 : 燕兒,謝謝你呀。你這評論才是文采飛揚,就是把我拔得太高了。

我知道王妃那的一篇接龍出自你的手,一會去她家仔細補課。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清漪園' 的評論 : 問好園姐。

我是一個視覺動物,即使未見麵的網友,腦海中也會有一個模糊的影子。園姐在我心中,聰明理智大氣,不屬於小女人類的。圓姐是北京人再合適不過了,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圓姐,我有個小問題,您的文筆那麽好,感覺您的閱曆也很豐富,為什麽不開博客呢?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喬寧' 的評論 : 問好喬先生,謝謝您的肯定和鼓勵。

您細膩溫潤的文風,讓我有一種您是南方人的直覺。我現在明白了,這種感覺來自於您和上海的深厚淵源。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東京閑人' 的評論 : 問好東京有閑人。

"這個城市無論好壞,在中國也算是唯一的,可稱為大都會的城市。雖然它一直處於一個尷尬,別扭的地位。"

非常同意你上麵的這段話。以前的上海,無疑是時尚精致富庶的,但是太自戀了,讓人排斥。我記得我們大學從上海遷來的老師就抱怨過,他們回上海被當成鄉下人,在外地又被當成上海人,在哪都不受待見。其實真正有胸懷的上海人,是走出上海的上海人。

這些年的上海變了很多,人們關於上海的偏見也在漸漸消失。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robato' 的評論 : 問好朋友,謝謝你的鼓勵。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每天一講' 的評論 : 一講,謝謝你給我推薦木心的《上海賦》。大概讀了一下,對我來說內容太多了。我的水平,大概比較適合讀程乃珊筆下的上海。

謝謝你的喜歡,對上海,我沒有太多顧忌,寫起來比較無知者無畏懼。

理解你回鄉時的“抖抖嘩嘩”,因為在乎,才會近鄉輕更怯。不過你已經看到了,那麽多人,無論是不是上海人,都喜歡上海。你一定開心吧。
每天一講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清漪園' 的評論 : 園姐,中蘇友好大廈後來也改名上海展覽館,當時都是蘇聯人出錢幫助造的。北京一個,上海一個。但是上海人覺得這個名字不夠氣派,所以還是喜歡叫中蘇友好大廈。

的確,北京人喜歡談政治,上海人喜歡談朋友,這大概就是文化的差異吧,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清漪園 發表評論於
這麽說來,喬兄隻是半個上海人。
喬寧 發表評論於
回複'清漪園': 在上海生活過十多年,住在大學的大院,百分之九十是外地人。直到離開上海的前兩年,才學會講上海話。
燕麥禾兒 發表評論於
“帶看到最後一幅小販叫賣的照片時”——————改錯字,是“待”,不是“帶”。
燕麥禾兒 發表評論於
迪兒的文采了得!特別特別喜歡這篇。跟隨天真小女孩、懵懂少女、青澀大學生的一雙好奇的眼睛,捕捉時代變遷中的上海。一個個閃回的鏡頭,一會讓我莞爾微笑,一會兒讓我凝神思索。。。帶看到最後一幅小販叫賣的照片時,作為一個外鄉人的我,已經被心中生發出的柔軟淹沒了。
清漪園 發表評論於
回複每天一講兄的評論,

我雖然今生隻去過上海一次,卻居然去過你說得中蘇友好大廈,建築形式相似於北京動物園附近的北京展覽館。那是80年代中期,我在那裏遇到一位玉樹臨風的上海帥哥,跟我打聽北京的經濟動態。我當時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這就是上海人,走在時代的前列,領風氣之先。當北京人還在激烈辯論實踐是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之際,上海人已經感受到風起於青萍之末,大變革的時代就要到來。
清漪園 發表評論於
喬兄,你也是上海人?哇,這裏的上海人真多。。。這回我沒有說錯什麽話吧?
清漪園 發表評論於
上海一個世紀以來在中國代表的是摩登新進時尚,是全國人民向往的地界。時至今日魔都仍然魔力無邊。

我年輕時恰逢全國一片藍的榮景,我老媽不喜歡北京的衣服,總是托她的上海籍同事到上海給我買襯衫和外衣。記得一次在魏公村的一家商店前,一名文質彬彬的中年男子攔住我,問我的淺灰色絨條外衣是哪裏買的,我告訴他在上海買的,他臉上立即露出失望的表情。北京人民心向上海!不過,我最愛的是文學城裏的數位上海女子:菲兒,夏圓,波波,豆豆,心雨。。。她們個個貌美如花,冰雪聰明,善良真誠,勤快能幹,聰明幽默,優良品德,can you name them all?
喬寧 發表評論於
尤其是在國外的朋友們,思鄉的文章特別能引起共鳴。
有人讚歎,上海已經不是那個上海,變化驚人。也有人感歎,上海還是那個上海,鄉音,美食,時尚,摩登。
喜歡聽大家議論上海,無論說什麽,都覺得有滋有味。
迪兒,謝謝分享!
喬寧 發表評論於
迪兒,寫得真實,很有感性。有濃濃的鄉土人情,絲絲縷縷的回憶。文學城裏許多人與上海有淵源,在哪裏生活過,學習過,工作過,旅遊過,很喜歡讀有關上海的博文。從各個角度去描述上海,魂絮夢繞,充滿吸引力。
東京閑人 發表評論於
回複 'Rosaline' 的評論 : 真正的上海西區生活描寫。
東京閑人 發表評論於
個人的感受非常真實可信。比那些無自己思維不知所雲描寫不知要精彩多少。
上海的城市主流價值觀與其所處的整個大環境實際是格格不入的。即使一個城市內,正如"每天一講“網友所說:上隻角和下隻角又是不同景觀和行事方式。
這個城市無論好壞,在中國也算是唯一的,可稱為大都會的城市。雖然它一直處於一個尷尬,別扭的地位。
robato 發表評論於
寫得很好.
每天一講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迪兒' 的評論 : 迪兒好,謝謝你。我就推薦木心先生寫的《上海賦》給你,我想你會喜歡這篇據說是木心最長篇的散文,濃濃的鄉音和鄉情。。。。

我也完全同意你對暖冬所說的,上海人的確與生俱來的就有的對外地人的偏見。而且上海人自己也把自己劃分為上隻角和下隻角,互相看不起。

迪兒,很喜歡你這篇博文,聞到了過去那曾經熟悉和又陌生的味道和氣息,而我們這些自稱的“老上海”早就給大時代遠遠的拋在了身後,回去探親也是有些“抖抖嘩嘩”。。。。正應了那句“鄉音未改容顏去”

祝迪兒周末快樂!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是的是的,同意你的看法,西安和北京比較像,馬路都是東西南北向的,還有各種城門。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每天一講' 的評論 : 問好一講。你是我見過的非常典型的上海男人,能否用我這篇作為拋磚引玉,寫寫你心中的上海?或者上海女人,男人?
無法弄 發表評論於
去了很多次上海,也沒摸著脈。倒是西安跟北京特像,跟孿生兄弟一樣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ziqiao123' 的評論 : 迪兒筆下的上海有不一樣的風景。我發現你最近文風在變,變得更感性了。
子喬你對文字真是敏感,我自己沒有覺得呀。老公諷刺我不讀書不上進,隻能拿自己說事。我弟弟也說我的寫作屬於主婦日記。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暖冬cool夏' 的評論 : 冬妹妹好。其實許多人對上海印象不好,都是因為服務人員對外地人比較歧視。這方麵我也體驗過。

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上海不再能保有她的許多特色,有很多變化是積極正麵的,有些似乎也是無奈和有些遺憾的。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漁富' 的評論 : 更喜歡湖州,上海太擠了,以前不知道而已

對年輕人來說,上海的機會多一些。如果單純生活,我也喜歡小一點的城市。湖州現在發展得真的很不錯。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Garlily' 的評論 : 問好新朋友。我本來就是路癡,你的這麽多街名直接把我嚇哭了,不敢再說上海了。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Rolfemom' 的評論 : 若芙好。說起來我也是特別喜歡上海的糖果。那時候有人去上海出差,好多人都要托著帶東西。人們一方麵排斥上海,一方麵又迷信她,因為她的東西真的好。

我更喜歡現在的中國,除了上海,其它地方也足夠發達足夠便利了。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寒一凡' 的評論 : 問好一凡,很多人都喜歡上海的,包括很多老外。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Uusequery' 的評論 : 問好新朋友。同意你的觀點,這也是為什麽我在文中說:她有一種自內而外的自信與高傲,讓不屬於她的人,即使置身其間,依然感覺遠隔萬水千山。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水沫' 的評論 : 問好水沫,我們好像有許多共通的地方。
我這次也去了杭州,有一些感受但沒想好怎麽寫。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張目' 的評論 : 說到上海的國際飯店,沒人比我住得離它更近了。它的後門正對著我們公寓的大門。文革後期的一個夏日早晨,我出門遇見一個貌似外地人的男子正仰著頭在看國際飯店並用手指在數著樓層。如果那時他有戴帽子,那帽子一定會掉下來。當他數到完後後低下頭看見我在盯著他,就給了我一個裂開大嘴的笑臉。那麽熟悉的笑容,全國人民都熟悉的臉。原來是他 —-郭振清。
問好新朋友。我開始有點沒反應過來,後來意識到郭振清是抗日英雄李向陽的扮演者。好久遠的電影了。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黑貝王妃' 的評論 : 謝謝王妃百忙中光臨寒舍。你家的小說接龍好精彩,“見證奇跡的時刻”快到了吧。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多倫多橄欖樹' 的評論 : 問候小樹,你是南京人嗎?我也非常喜歡南京,它兼具北方城市的大氣和南方城市的富庶。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魯鈍' 的評論 : 問好魯先生,你的讚揚也讓我感動。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Rosaline' 的評論 : 問好Rosaline美女。從來沒有去過複旦,但是你的描述讓我想起似曾相識的大學生活,年輕,拮據,但充滿了快樂。

我沒在上海吃過蘿葡油墩,但是在杭州吃過,也是我非常喜歡的食物。杭州話尾音經常帶“兒”,所以杭州話叫“油墩兒”

我就不跟著你在上海走街串巷了,沒有百度地圖,我兩下就迷路了:-)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康賽歐' 的評論 : 問好賽歐。喜歡你的實話實說,周末愉快。
每天一講 發表評論於
中蘇友好大廈周圍的銅仁路,富民路,延安中路,陝西北路,南京西路都在那一片地區。而該大廈據說是按照克裏姆林宮的式樣建造的,很是氣派,也可以說是富麗堂皇,金碧輝煌,讓人駐足,流連忘返,直到90年代中期,幾乎上海所有重要會議和慶祝活動都在那裏舉行。

其實現在的上海,已經完全不是20年前的上海了,我們這些海外遊子每次回滬都有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真有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感。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BillyZ' 的評論 : 問好鄉黨。我覺得不能拿一千年前的長安做旗幟,畢竟西安在近代衰落了。

不過現代西安的優勢也是不容忽視的。正如你所言:建國以後多樣化的人口組合,決定了西安是一個最包容的城市,普通話最普及的城市,人口的普遍素質和思想開放程度都很高。

我個人認為,西安是一個非常適合生活的城市。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yy56' 的評論 : 問好依依,我也去那家咖啡館喝了咖啡。感覺有點大得過分了。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心之初' 的評論 : 問好老鄉。我明白你的意思,和我父母比起來,我更像西安人,喜歡和朋友不分你我。
ziqiao123 發表評論於
迪兒筆下的上海有不一樣的風景。我發現你最近文風在變,變得更感性了。
暖冬cool夏 發表評論於
讚迪兒好文,真實自然。我九十年代後期從廣州去上海,上海售貨員留給我的印象不好,我更喜歡廣東人的大氣。但是這些年回去,上海的印象越來越好,或許是它的modern,氣派,國際大都市的風範吧,現在那裏的外地人也越來越多。迪兒周末愉快!
Rosaline 發表評論於
那時的複旦,過馬路還沒地下通道。從裏麵的研究大樓走出來,看著草坪上少男倩女苦讀,過馬路,文科樓旁的吃飯的地方,好像是大棚,我每天早上換著來,菜肉餛飩,大排麵,雪菜肉絲麵,總是外搭一碟方腿或者醬鴨。五角場那時亂糟糟的,有一家的響糊鱔絲做得真好。

如今,我回去了,也隻是看一眼,並不點了。
Rosaline 發表評論於
對不起,Garlily! 我的手機總是“自作主張”!
Rosaline 發表評論於
Garlicky, 謝謝!我提到的嶽陽路上的那個“二招歺廳”,在當年可是大名鼎鼎的,名人匯聚!那是在好望角之前。後來不去國泰,去蘭蕊劇院,寬鬆的沙發,有飲料和果盤。然後,就在美國了。
漁富 發表評論於
更喜歡湖州,上海太擠了,以前不知道而已
Garlily 發表評論於
@Rosaline, 我看到你嶽陽路320號左轉,過了建國西路,買了二隻油墩子,吃了半飽,再到你講的餐廳吃了酸辣湯,過了三角花園,沿著汾陽路,踏到淮海中路,看看天鵝閣也吃不落了,還是到萬興買點零食,穿過馬路到國泰看場電影。
Rolfemom 發表評論於
迪兒,這篇上海的博文寫得實在是太美了,非常享受。:-) 我對上海的記憶也是片片段段。 很小的時候對上海的向往是從我父親給我帶回的十斤糖果開始,完全被那些漂亮的糖果紙所迷住。長大後多次去上海。 每次都有新的收獲和歡喜。謝謝迪兒。周末快樂! :-)
Uusequery 發表評論於
寫得真好。勾起許多回憶。當年的上海是很排外的。不說上海話的,哪怕是大學校園的子弟也一樣是“鄉下人”。
寒一凡 發表評論於
我幾年前去過一次上海,很喜歡。
張目 發表評論於
說到上海的國際飯店,沒人比我住得離它更近了。它的後門正對著我們公寓的大門。文革後期的一個夏日早晨,我出門遇見一個貌似外地人的男子正仰著頭在看國際飯店並用手指在數著樓層。如果那時他有戴帽子,那帽子一定會掉下來。當他數到完後後低下頭看見我在盯著他,就給了我一個裂開大嘴的笑臉。那麽熟悉的笑容,全國人民都熟悉的臉。原來是他 —-郭振清。
水沫 發表評論於
迪兒好文,真情流露的美文~~

說起來有意思,我也想過寫一篇類似的文,可是我跟上海的淵源還沒有你來的深~~
黑貝王妃 發表評論於
的確很真實!我也有對上海認識改變的過程。
多倫多橄欖樹 發表評論於
我喜歡上海,離南京也近。
魯鈍 發表評論於
朦朦朧朧的感覺,寫的真好。讓我這個上海人感動,謝謝。
康賽歐 發表評論於
我去過上海兩次,第一次是在1988年冬季,第二次是在2009年,時隔20年。真是一切都變了,留下的隻有感歎。謝謝分享!周末快樂!
BillyZ 發表評論於
笑話西安人做不出連衣裙,在航空航天及軍工領域比西安差遠了,造個民航機從603和西飛都要抽調近兩千人去支援。開放前的西安由五個地方的人組成。當地人占五分之一,上海人占五分之一,東北人占五分之一,河南人占五分之一,各省市支援大西北的占五分之一。多成份的組合造就了西安是一個最包容的城市,普通話最普及的城市,除了官場保守之外,人的思想開放程度不遜上海。官員的貪腐愚昧使千年帝都落後於時代發展。開放的大唐喜迎五洲賓客時,上海連漁村還沒成型。
Rosaline 發表評論於
許多年前的周五黃昏時光,走出嶽陽路320的大門向左轉,過了第一條馬路,總有一個老太在樹下坐著賣蘿卜油墩,取兩個剛出鍋乘熱吃了,心滿意足。再回頭,在二招歺廳要一份紅燒魚中段,酸辣湯,揚州炒飯。說實話,幾十年過去了,飄洋過海,無論在什麽樣的歺廳,再也沒有吃過那麽地道的酸辣湯了。

周五的晚上,總是騎著我的紅色女式鳳皇車,去國泰,也沒忘記在對門的上海百貨買一包怪味花生帶進電影院。
BillyZ 發表評論於
嗬嗬。。又一個西安鄉黨。
yy56 發表評論於
在這家星巴克喝過咖啡。
心之初 發表評論於
上海其實不錯。有些東西難說,與人相處,太分你我。上海話我聽不了。南腔北調,南拳北腿,。。。
土豆-禾苗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迪兒' 的評論 : 我隻是隨便說說的呀,:))
現在我也得研究研究這個機械臂了,周末泡湯了,:))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土豆-禾苗' 的評論 : 問好土豆。

經你一說,我看著也像。仔細研究了一下,是機械手。我已在文中加了說明,謝謝你提醒。
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問好菲兒。能打動你我就不擔心了。

我想寫出我對上海的真實感受,但是擔心寫出了酸葡萄感覺,也怕我傷害了我的上海好朋友。我期望的沒錯,真誠地寫,會有共鳴的。
土豆-禾苗 發表評論於
這張金茂大廈的照片,感覺是大樓剛被飛機撞過,一個窟窿。
菲兒天地 發表評論於
迪兒這篇不是上海人寫的上海讓我幾乎要淚目了,真情實感的流露,讓我第一次從旁人的眼裏來審視這個我從小長大的城市。三外婆就住在中蘇友好大廈對麵,國際飯店小時侯外公帶我們去過,去年春天自己也又去裏麵坐了一會,讀你的文,讓我想家了,今年回頭再去你說的這些地方走走。片片很美!

其實要說我也隻能算是半個上海人,老爸是北京人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